基于食物当量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变化
2018-03-22高晶,唐增
高 晶,唐 增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兰州 730020)
食物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个国家的食物消费水平与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一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及身体素质[2]。目前,我国食物消费结构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居民年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213.81kg迅速增加到1986年的252.67kg,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截止2014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已下降为141kg,而畜禽肉类的消费量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由1980年的12.79kg逐步增加到2014年的30.50kg,增长了2.4倍。相比而言,奶类消费量的增长最为迅速,截止2014年,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12.6kg,是1980年的11倍之多。随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粮食消费量已不能客观反映我国居民的实际需求及食物安全状况,而应全面考虑居民的食物消费种类来分析食物消费的变化趋势[3]。
从食物消费的研究视角而言,已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食物的经济价值、能量和碳消费等多种形态来研究居民食物消费的购买力、膳食营养结构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等[4-6];也有学者指出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土地资源及食物安全产生影响[7]。但考虑到人类消费的食物种类繁多,各类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及能值各不相同,无法进行统一量化,本文采用食物当量这一概念,统一量化各类食物的食用价值,进一步分析30多年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历史轨迹及未来演变趋势。
1 食物当量的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食物当量是以热量与蛋白质含量为基础来衡量食物的食用价值,它最早是由任继周院士提出,该概念的提出不仅使人们打破了食物即粮食的传统观念,还把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食物的产品,赋予了食物属性,并对它们的粮食使用价值用统一的食物当量进行了衡量[8]。
1.1 计算方法
人类消费的食物种类繁多,但对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起主要影响作用的食物种类是有限的,习惯上将其划分为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两大类,其中,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粮食、鲜菜、水果及植物油,动物性食物包括猪肉、牛羊肉、禽类、奶蛋类和水产品等[5]。在计算食物当量时,以稻米(粳稻)作为植物性食物的标准食物,以羊肉作为动物性食物的标准食物,各类食物具体的食物当量值计算方法参见文献[8]。通过分析考虑动植物产品间的能量转化率,确定了动植物食物当量值的关系,即1个动物性食物当量(FEUa)折合10个植物性食物当量(FEU)[8]。
1.2 数据来源
我国居民11大类食物的年人均消费量等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9];食物当量的基础数据是以文献《改变粮食观,试行食物当量》中已制订的150种植物性食物和105种动物性食物的食物当量为基础[8]。
1.3 数据处理
已知食物当量表中并未明确给出各大类食物的食物当量值,文章运用加权平均及算术平均的方法对已知食物当量值进行替代处理得出所需食物的当量值(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居民消费的食物当量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居民年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经历了从不断增加到缓慢减少的过程。1980年人均年直接消费粮为216.59kg食物当量,之后迅速增加到1986年的255.96kg食物当量,并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在230kg食物当量左右的水平,但从1994年后又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到2012年人均年粮食的消费仅为120.85kg食物当量;鲜菜的消费量也有所下降,但较粮食而言,下降趋势较为平缓,消费量从1980年的42.45kg食物当量缓慢下降到2014年的30.68kg食物当量,波动幅度较小。其他食物种类如水果、食用油、肉禽类、蛋类和水产品的消费量都有较为显著的增长。截止2014年,水果、食用油、蛋类和水产品都增长了3~5倍以上,禽类食品的消费量有8倍左右的增长,奶类的消费量更是有10倍以上的增长,但从肉类消费来看,自1980年至2014年,猪、牛、羊肉的食物消费量分别增长了1.8、4.8、1.9倍。1980年,我国居民猪肉的消费量为90.40kg食物当量,占到猪牛羊总肉类消费量的91.6%,截止2014年,猪肉消费量显著增加,达162.00kg食物当量,但占总肉类消费量的比例却下降到了87%,分析发现,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仍以猪肉为主,但有逐步向其他肉类品种均衡发展的趋势。
表1 各农副食物的食物当量取值
表2 1980—2014年偶数年份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食物当量核算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动植物性食物消费总量的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总量及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有大体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植物性食物消费则呈现出了先增长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1998年之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之后动物性食物消费快速增加,逐步成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的主导。根据居民食物消费的演变规律,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会不断增加植物性食物消费数量,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在1986年达到最大值,为317.23kg,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即解决温饱后,会逐渐增加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消费数量以满足居民的营养供给与消费偏好[2],因此,自1986年后植物性食物的消费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则出现快速增长现象。
图1 食物消费总量及动植物性食物消费总量变化趋势
2.2 食物消费内部结构分析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动植物性食物在食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大致反映出来[5]。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其消费量的食物当量占食物总量的比例由1980年的63%下降到2013年的33%,而动物性食物消费数量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势,至1998年,我国居民的动物性食物消费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值已达50%,之后仍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占食物总量的比例已达到67%。
一直以来,粮食的消费在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中都占有较高的比重,虽然植物油、水果消费量增长较快,但粮食消费的不断减少,使得植物性食物所占比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将粮食从植物性食物消费中分离出来后发现,其他植物性食物消费量的食物当量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未呈现下降趋势。
图2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
2.3 食物消费种类多样性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我国居民消费食物种类的变化及多样性,本文还借助Shannon—Wiener指数[10]分析了我国食物消费种类的多样性变化。由图3可以看出,食物消费种类的多样性指数呈缓慢增长趋势,1980年食物消费的多样性指数为1.50,截止2013年,多样性指数已增加到2.06,表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及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的食物消费模式正在向营养更丰富、结构更均衡的多样化方向调整和过渡[11]。
3 讨论
就食物消费总量的演变趋势而言,1998年之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仍以素食消费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动物性食物消费量赶超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成为我国食物消费的主导,且从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来看,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12]。《2016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约59kg,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13]。FAO数据显示,欧盟、北美等发达地区在2004—2008年的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为86.0、121.8kg,与中国大陆饮食习惯相似的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区,在同一时期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达到103.7、63.0、77.1、71.6kg,相比而言,中国大陆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预测,我国在2030年人均年肉类消费量将达到68.6kg[14],说明短期内我国动物性食物需求量持续增加的现状将无法改变,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15]。
图3 1980—2013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种类多样性指数
通过研究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发现,我国居民年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在逐年下降,但随着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持续增加,居民间接粮食消费量不断增长[15]。虽然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我国口粮安全问题也早已得到解决,但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及动植物食物当量的衔接计算公式可知,1份动物产品大约需要10份植物性食物源来支撑,假设用粮食作为动物饲料来源,我国粮食供给仍将出现严重不足现象,并逐渐威胁到我国的食物安全[16-17]。因此,我国必须扩大饲草来源,将居民口粮与畜食分开,在保障居民口粮供给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改变我国的种植结构,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增加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支持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18-19]。
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可知,谷类食物年人均摄入的标准量为91.25~146kg;畜、禽肉类为14.60~27.38kg;鲜奶109.5kg[20]。截至2014年,我国年人均摄入的谷类食物、畜禽肉类、奶类的量分别为141、30.50、12.60kg,其中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标准,畜、禽肉类的消费略高于中国膳食指南建议的消费量,而奶类的消费却远远达不到要求。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分开进行比较发现,2014年城镇居民的谷物类和肉类的年人均消费量分别为117.18、33.27kg,谷类食物的消费量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而肉类的消费量却明显超标,且在未来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的肉类食物消费量为22.47kg,已达标,但谷类食物的摄入量高达167.65kg,高于标准。可见,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食物消费结构仍不合理,居民消费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21-22]。
4 结论
(1)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食物消费质量在逐年提高,食物消费模式趋于多元化,消费需求从追求温饱不断向营养健康方向转变。(2)未来粮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会不断下滑,动物性食物持续增加,即意味着我国口粮需求下降,饲料需求不断上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将会成为保障居民食物消费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部分。(3)我国对肉类食品的消费虽然逐年提高,但与欧美及饮食习惯相似的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4)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虽然得到了改善,但营养结构失衡问题仍存在,我国奶类的消费远远低于膳食指南的标准,肉类平均消费量却已超标,且城乡之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问题并存。因此,制定合理的营养目标,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膳食结构,全面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就变得十分重要。◇
[1]李哲敏.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J].资源科学,2007,29(1):27-29.
[2]曹志宏,陈志超,郝晋氓.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变化趋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0):1171-1178.
[3]曹志宏.基于谷物当量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需求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11):2181-2187.
[4]潘建伟.北京市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行为比较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4):97-101.
[5]封志明,史登峰.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J].资源科学,2006,28(1):2-8.
[6]Rask KJ,Rask 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od production-consumption balance:a growing global challenge[J].Food Policy,2011,36(2):186-196.
[7]Angela Vasileska,Gordana Rechkoska.Global and regional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rend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4:363-369.
[8]任继周,侯扶江.改变粮食观,试行食物当量[J].草业学报,1999,8(S1):55-7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4)[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Wang J,Jiao Y,Ren 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omputing methods for estimating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J].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2015,39(8):1257-1263.
[11]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6-10.
[12]Huang JK,Scott Rozelle.Market development and food demand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8,9(1):25-45.
[13]Institute I F P.Global food policy report 2016[R].Working Papers,2016.
[14]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5]Lin HL,Li RC,Jin CY,et al.China’s new problems of food security revealed by the food equivalent unit.Front[J].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1(1):69-76.
[16]任继周.农业结构必须适应食物结构的转型[J].科技导报,2014,32(3):1-1.
[17]Tang YT,Lin HL.Evalu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new developmental routing selection[J].Acta Pratacultuae Sinica,2015(7):189-196.
[18]任继周.我国传统农业结构不改变不行了——粮食九连增后的隐忧[J].草业学报,2013,22(3):1-5.
[19]Li R,Lin H.Developing the Agro-Grassland System to insure food security of China[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 Environment,2014,3(3):9-15.
[20]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中国营养学会出版,2016.
[21]熊靓,王东阳.居民食物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0省居民食物消费调研[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3):49-53.
[22]王恩涛.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