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笔重彩著“墨”章
——记中铝集团2017年度优秀员工陈开斌
2018-03-22杨昊
杨昊|文
陈开斌在职代会上
1996年9月,来自甘肃武威农村的陈开斌拿着中南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带着对故乡依依不舍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挥泪告别了父母,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第一次离开家乡,背着沉重的破旧背包,穿着老式的球鞋,坐着绿皮火车,经过三天两夜的跋涉,带着家人的期盼,拖着已经坐车浮肿的腿,来到中南大学,开始了求学生涯。
奋斗的青春 人生的第一桶金
陈开斌家境贫寒,在兄弟四个中排行老三,当时身为民办教师的父亲每月仅挣110元,考虑到上大学的学费,喜悦很快被困难的现实冲走,他一生第一道难题是不知道学费和生活费在哪。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不给家人增加负担,无爹可拼的他,决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他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帮学校写海报;抓住新生入学之际,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向他们推销鞋、单放机等;利用学校组织的活动,到学校周边的企业拉赞助,帮商家宣传。大学四年,他硬是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挣来了生活费和部分学费,顺利完成了学业。回忆当年的大学生活,他感慨地说:“大学的第一桶金是用毛笔和墨水挣来的,注定与炭素有一生的情缘。贫穷开启了我奋斗征程,锻炼培养了我的坚韧和勤劳,让我感触到自强的力量和魅力,大学期间吃的苦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十年磨一剑 小荷才露尖尖角
大学时代的艰苦历练让毕业后的陈开斌少了浮躁,多了几分务实和实干。来到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参加工作后,沉下心,耐住寂寞,做炭素行业的基础研发和成果转化。2010年10月被抽调到中铝各分(子)公司进行运营转型工作,在离家的时候,眼里含着泪水,看着年幼的孩子,带着对妻子、孩子的愧疚和单位的期望,先后在中铝的抚顺铝业、华圣铝业、华宇新材料、广西分公司、中州铝业、河南分公司、重庆分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运营转型和管理提升工作。那段时间里,为了高效的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减少技术改造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运营的成本,陈开斌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的生活里没有了周末、节假日和昼夜的概念,高效、忙碌、疲惫是唯一的内容。白天现场查找问题,沟通协调生产,晚上查资料,写方案,写总结,在体能和心理的极限上不懈地坚持着,因为他的心中燃烧着“炭素梦”、“强铝梦”。2012年10月,在中铝公司高级运营师的竞聘中,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被聘为高级运营管理师。由于出色的表现被调到中铝股份企业管理部工作。新的岗位虽然改变了工作的内容,但是郑州研究院培养出来的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改变。凭借一腔热血的拼搏,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实实在在工作业绩,得到了公司总部领导和同事的认同和赞许。
陈开斌在会上发言
回归科技创新第一线 实现人生的价值
2015年1月,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对外公开竞聘炭素研究所负责人,从研究院走出来的陈开斌思想也有斗争,北京总部舞台大、机会多,研究所是自己的老本行,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和平台。考虑再三,他决定回郑州研究院应聘。在公开竞聘时,他情不自禁地说:“我怀着一颗对研究院感恩的心、一颗奉献科技的心和对炭素行业特有的感情,我愿意放弃在北京条件优越和待遇丰厚的工作,在郑州研究院这个大家庭中追求我的‘炭素’梦,实现我人生的价值”。在被聘请为炭素研究所所长时,中国铝业副总裁蒋英刚、企管部总经理马达卡表达了对陈开斌的高度赞同和认可,表示以后中铝公司所有与炭素有关的技术难题都要交给郑州研究院、交给陈开斌来解决。
多年炭素行业的基础研究与五年的现场实践经验,开拓了陈开斌的视野,坚定了他用技术解决生产难题的决心和信心。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科技只有在生产应用中,才有威力和生命力。他提出研究人员必须要到一线中去了解企业、发现问题,用好科技这个“乘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炭素行业。担任所长后,陈开斌抡起了自己的“三板斧”。一是转观念,激活科技创新元。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研发人员在思想上实现了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由责备向责任的转变,由本位向协作的转变,第一板斧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二是定方向,确定主攻目标。他常说,“我们要突破传统研发模式,想前人不敢想的问题,做别人不愿做、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搞科研最忌讳的是在别人身后爬行”,在他的带领,从顶层设计入手,确定了铝用炭阳极和阴极领域、炭素环保领域、炭素智能装备和新型炭材料领域的研发方向。第二板斧,解决了方向问题。三是严管理,打造一流的标杆实验室。科研是严谨的工作,管理必须严格、严细、严谨,他带领团队先后制定操作流程看板90个,制定了规章制度24项,规范记录6个。制定和完善了目标责任分解、业绩对话、问题解决、实验室管理、激励约束、安全环保管理、学术报告和团队定期业绩交流等九大制度和机制。第三板斧解决的管理问题。
啃下“硬骨头” 为绿水青山出一分力
铝工业的绿色发展有一个“硬伤”就是大修渣的无害化处理。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大约70多万吨大修渣,没有成熟的处理技术,大多通过第三方进行掩埋和焚烧,对大气、土壤和水质环保影响较大,同时需缴纳高昂的处置费。陈开斌带领团队,积极贯彻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他亲自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同事们一头扎在实验室,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先后进行10克、30克、300克、3千克、5千克和10千克级试验,对比验证了七种添加剂的处理效果,得到1000多组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奋战9个月,成功研发出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
有了技术就要尽快转化,造福环境,回报社会。在中国铝业的大力支持下,陈开斌和团队在包头铝业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处理规模最大的无害化示范线。在示范线建设期间,他记不清去包头多少趟,经常是晚上坐车,白天赶到开始工作,谈完事,晚上坐车再回去。他开玩笑地说,这样工作高效,又省钱。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解决了一个困难,另外一个困难又出来了,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无数个日夜为项目奔波,无数个夜晚为工程建设而焦虑,无数个夜晚因棘手问题而无眠。在困难面前,他越挫越勇,坚韧无比,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状态再好、力度再大、节奏再快、办法再好”工作要求,他的工作激情和拼搏精神感动着、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在包铝大力支持下,项目在团队的奋斗和拼搏中,得到了快速推进。2016年10月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示范线于在包头铝业开工建设,2 017年4月,示范线一次带料试车成功并顺利实现达标达产稳定运行,并通过了公司技术评估和验收,标志着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铝电解大修渣无害化处理线成功运行,截至目前共处理大修渣7200多吨,节约处置费2400万元左右。为铝工业的绿水青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斗永远在路上,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2018年伊始,他和他的团队,又挥师西北,在兰州建设第二条大修渣无害化处理生产线,他说:“甘肃是我的家乡,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感到很欣慰。由于工期紧,2018年春节只有在兰州分公司的现场过了。”
成绩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炭素研究所在陈开斌领导下,近三年先后为中铝公司内的9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申请中铝公司重大专项8项,已完成5项, 2017年获得中国铝业和各级政府、企业科研经费3500万元左右,“新型功能炭材料的研究开发”项目团队被命名为“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创新领军团队”。中铝公司大修渣无害化处理示范线建成,公司董事长葛红林,中铝股份副总裁蒋英刚、冷正旭先后到现场视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认可。
陈开斌的一段话深深感动着他周围的同事,他说:“我愿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炭素行业,从甘肃武威到中南大学再到郑州研究院,我已经和炭素行业打交道十八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行业。虽然在这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但是当看到一件一件事情的成功,一个一个难关的渡过,一项一项目标的实现,看到全所员工激情饱满,热情高涨,看到客户满意的竖起大拇指,看到一个个污染问题被解决,看到炭素行业健康发展时,我知道我早已与炭素行业融为一体了。我愿继续用我的微薄之力,为我国炭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奋斗,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陈开斌,向你致敬,向你的团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