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打造动手体验特色课程
2018-03-22吴大银
吴大银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它反映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科特性和课型实际,教学模式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有力抓手,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我们苏州地区使用的是省编修订版劳技教材,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主题,都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编排的:第一部分“探究学习”;第二部分“实践体验”;第三部分“评评议议”;第四部分“拓展活动”。所以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劳技课教学活动的特点,我们特别构建了“激趣—导学—操作—评价—拓展”的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一般用时二分钟左右,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导学”。用时十分钟左右,一般由“探究发现”和“技术示范”两部分构成。其中“探究发现”,一般是让学生自主观察、研究范作,这个范作可以是与本课作品一样大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范作,其实放大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范作,如教学“做沙包”一课,教师可以做一个巨型沙包,用毛线替代缝纫线,塑料珠替代沙子。还有“木蜻蜓”“动物书签”“泥碗”等都可以做成一件放大的范作。除了作品放大,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作品透明,如“缝鞋套”一课,就可以在透明塑料纸制成的鞋套上穿绳,让学生一目了然。最后还有一个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可拆卸,如可以把涤纶彩球、丝网花、桌面垃圾桶等作品进行拆卸,并让学生尝试进行组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术示范”一般用时六分钟左右。主要是教师作讲解、示范。教师在此环节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既能将细小的操作放大,又能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还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
第三步,“操作”。用时二十分钟左右,操作实践是劳技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分小组制作,在学生开始有序地制作时,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技术点要给予具体的指导,监测课堂实效,及时调整策略。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乐曲来营造轻松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示范视频,制作流程的每一步占一个区域,同时反复播放,让学生按需观看。
第四步,“评价”。用时六分钟左右,这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品可以放在支架上,或者悬挂、粘贴在展示板上,或者在实物投影仪下放大欣赏。展示评价的方式可以是重点展示,评议学生作品的技术水平,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本节课上表现突出、操作认真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学生一起品尝劳动的快乐。
第五步,“拓展”。用时二分钟左右,欣赏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在课下进行更多的操作练习。
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自主探究内容
学生课上完成了作品,并不代表本节内容的学习就结束了,还应进行成果反思、课外拓展探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劳技六年级上册“兔子灯”一课的时候,在作品展示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将色纸完美牢固地糊上兔子灯骨架?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装饰兔子灯等。在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取长补短,在反思中发现更棒的创意,并进一步拓宽思路。
再如,“长征火箭”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其他材料来做长征火箭喷出的火。同时举一反三,利用课上用到的电子元件制作更新颖的小制作,让它能发出亮光,让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深入探究。
三、以实践为途径,推动劳技教育向社区延伸
我校从实际出发,让劳技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文明守法知识讲座、科普读书、航空小制作、小当家烹饪、环保参观行等有趣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促进了社区文明化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的“雏鹰假日小队”还结合传统的节日深入社区开展活动,三月学雷锋活动月,我们组织学生清理社区小广告和卫生死角,到居民家中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开展“助残扶老”献爱心活动,给敬老院孤寡老人带去欢乐,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形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四月开展“绿色家园”环保活动,既给社区居民带去了生动、有趣的文艺节目,还提出了许多社区环保管理的小点子。我们还配合政府走进社区,开展了“陆慕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小雏鹰宣传活动,通过观看宣传画和电视录像资料,举行集体捐款签名仪式等,让学生把文明新风带入家庭,用学生的行动感化家长,促进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
四、以自然环境为拓展,让劳技教育富有生机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更是一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泥土里的一个绿芽所展现的春意,比百花盛开更能让学生感到惊喜。如我在教学劳技六年级“做花圃管理员”一课的时候,叫学生课前先采集了一些花,课堂上仔细观察这些花,掌握有关花的知识,然后带学生去学校花圃上课,让学生进行实地探究。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所需的观察工具去花圃观察,上课铃还没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一到园地,他们就纷纷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认真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手摸一摸花枝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的学生拿着照相机给花拍了个特写……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有的学生还尝试了一下人工授粉。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我发现,学生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还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融入了大自然,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研究课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在劳技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有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研究和奉献。只要我们不断地为之努力,课程改革的目标必将实现,劳技课就一定能永远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