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
2018-03-21汪征
汪征
摘 要 随着公共文化云规模不断增长,文化行业大数据应用已经开始落地。实现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为相关主管单位提供考评参考、佐证材料及决策分析,从而促进公共文化场馆为属地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形成对服务效果进行闭环管理的目标。同时,从多方面应用大数据,公共文化大数据转变为文化大数据,这已经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 公共文化 文化行业 场馆监督管理
2012年,《纽约时报》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并带来了人类“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大数据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维基百科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将大数据定义为“难以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兼具海量特征和复杂性特征的数据集成”。
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发展,正在从各个领域影响我们的生活及各类服务,公共文化行业在体制内,也正在逐渐受到大趋势的影响,从而面临变革与创新。自2014年1月文化嘉定云上线,平台整合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等20多种数据库的资源,用户只需注册验证在嘉定区内公共图书馆办理的“一卡通”读者证,便能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检索或阅读3000万篇文献资料、200万册电子图书和1万余种电子期刊,并能在网上选择、观看2万场教学讲座。之后,公共文化云建设在全国很多地市开通上线。2017年11月29日,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指导、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具体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俨然,公共文化云服务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特征,而随之而来的公共文化大数据应用在此背景下将逐渐成为主流。
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具有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原来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是过去的数据,将数据转化为信息。而大数据的价值,是将大量原本条块化的、分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形成关系的揭示,从而形成对数据未来的预测;互联网公司对大数据方面的作用是趋势的预测,对于行业来说,就是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2 公共文化大数据在公共文化行业监督管理方面的几大作用
公共文化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非遗馆、文化站、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数据,主要包括海量用户信息、资源数据、活动数据、评论数据、预约数据、用户文化消费信息、场馆运行数据等。这些数据经过持续不断的大量积累之后,在深度和覆盖面上产生足以揭示规律和影响运作的效应。
由于公共文化行业前期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导致信息孤岛严重,数字资源格式多样,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情况特别严重。信息化过程重建设轻运营,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各单位没有形成长效运营机制,不能保证系统数据更新的及时性;缺乏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手段,对已有的公共文化数据无法充分利用,造成公共文化服务数据闲置。此外在服务模式上,也存在人性化不足,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
这些现状,引发了各地公共文化云建设需求,同时,带动以大数据应用为中心的行业能力与效能建设。大数据的强大分析与处理能力,将在公共文化行业监督管理方面产生巨大作用,主要包括:
2.1 实现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评估监管与促进
主管机关行业监督管理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各级文化场馆的监督和管理,对区域内免费开放场馆进行绩效评估,形成考评参考、佐证材料及考核平台,达成促进免费场馆运用阵地设施为属地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效果进行闭环管理的目标。
通过在大数据平台中提炼出收集指标,系统性的在阵地、到馆用户、主管单位之间建立起信息反馈闭环,在业务上达成“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投、以评促用、以评促效”的作用,在机制上寻求更轻量、更客观、更真实、常态化、更有成效的创新体系,以平台的形式打造低成本和可持续、自维护的监管良性循环系统,既减轻减少多方的参与成本,又省事省时省力的达到了管理目标。
各级文化场馆基于文化服务效能分析,了解在本地区的各项指标排名与短板,促进行业内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大数据结果,了解自身不足与分析改进建议,可以快速促进本馆文化发展,实现效能提升。
2.2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采购与供给
就政府管理而言大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往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政府由于缺少数据支撑,从而决策依靠政府自身的经验和直觉,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没有针对性和特征化。例如,A地区的市民最欢迎听京剧,B地区的市民最热衷于文化讲堂,C地区的市民参与最多的是创业培训等等。不同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各有特色。数据处理通过大数据服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到地区范围内的精准需求,从而按需配给文化服务,摒弃以往经验配送或一刀切服务模式,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
图书总分馆流通是个更加显性的案例,一个地区的图书采购以往是由图书馆的采购部门根据对藏书的需要进行分类采编的,很多图书社会认可度不高,图书流通借阅率较低。通过对本地文化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产生文献采编的各个分馆图书推荐目录,能够更好的适合当地人群特征,大大提升图书的流动借阅率。部分图书馆通过试点“你阅读,我买单”,和新华书店等机构联合,精准收集读者阅读需求信息,也为图书总分馆流通注入了大量特征数据,起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2.3 实现对公共馆服务的实时大数据分析
实时大数据一般基于大数据流处理系统,该类系统拥有8种特性,才能很好地支持流式处理应用,它们分别是保持数据移动、支持在流上进行SQL查询、能够处理流缺陷(延迟、丢失和无序的数据)、产生可预测的结果、能够整合已存储的和流中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可用性、能够及时处理并响应。通过实施采集所辖区域各个公共馆的线下、线上人流量及各类服务数据,通过任务調度器、监控服务器等预处理,控制节点集群协调服务,生成文化大数据的实时评估信息与预测信息,包括热点分析、舆情分析、服务人流分析等信息,供文化管理机关监管决策使用。
采用在各级文化场馆安装摄像头和人流量两种传感设备,采集相关的人流数据和视频数据,通过联网实现各级场馆之间的数据集中存储和共享。通过视频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对各级文化场馆的进馆、出馆人数、场馆空间利用率、场馆开放时间、场馆运营时长、常驻用户等分析,形成各个场馆的服务热门时段、冷门时段、热门场馆、冷门场馆、热门空间、冷门空间等热力分析图。文化主管机关可以通过地图等可视化手段,快速了解各馆办馆效果、服务效能等信息。
2.4 实现对个人的精准化服务
通过整合当地所有文化服务机构的市民文化消费信息,可以从多维度了解市民,市民的所有用户行为分析,包括参加活动类型、频度、时间、地点;阅读的内容分布、时间、地点;关注、分享以及评论的内容分布、时间、地点等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服务需求,形成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与推荐。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挖掘的知识关联分析,应加强对读者阅读行为的跟踪和监控。基于用户各类活动参加、知识获取、关注热议等特征数据的获取,进行深度的数据清洗和挖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用户的文化需求以及隐性的用户行为倾向,从而实现个人精准化服务的深度及有效性。
3 服务的效果与展望
当前,公共文化大数据服务已经在逐渐改变已有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消费模式,政府通过逐渐了解公共文化行业大数据,掌握和发挥该行业大数据的作用。未来,随着大数据服务进一步进入普通百姓生活,文化行业需要整合城市文化服务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公共医疗、公共安全、文化旅游、家庭服务,形成一体化、一站式、人性化的大文化综合服务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对市民的强大吸引力和吸附力。公共文化大数据将会转变为文化大数据,从而引领社会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变革,从而满足每个市民的综合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與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8.
[2]BigData[EB/OL].[2015-08-30].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data#Definition.
[3]文化嘉定云[EB/OL].[2017-12-2].https://baike.baidu.com/item/文化嘉定云/16417391?fr=aladdin.
[4]刘炜,张奇,张喆昱.大数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03):4-8+12.
[5]冯秀成.“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J].廉政瞭望,2013(06):50-51.
[6]Stonebraker M,?etintemel U,Zdonik S.The 8 requirements of real-time stream processing[J].ACM SIGMOD Record,2005,34(04):42-47.
作者单位
安徽省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合肥市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