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入海河流污染现状调查及其对近岸海域水质影响分析
2018-03-21石敏
摘 要:2014年5—8月,对辽宁省境内入海河流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并采集入海口处样品进行了水质检测分析。采用单一因子法进行了水质评价分析及其对近岸海域水质影响分析。调查发现,辽宁省共有42条入海河流有地表径流入海,以小型河流为主,80%以上的河流宽度在50m以下,40%的入海河流在入海处有闸坝控制。水质以Ⅳ类和劣Ⅴ类水质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小型入海河流对其附近海域水质影响很小,大型入海河流对其附近海域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入海河流; 水质污染; 现状调查;近岸海域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329072
前言
辽宁省实施发展沿海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以来,海洋环境承受巨大压力[1-3],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加强生态保护 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国家对辽宁省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必须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入海河流是对海洋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陆源因素[4,5],治理好入海河流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摸清入海河流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入海量,是保护和治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依据[6]。本文对辽宁省入海河流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并对其水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辽宁省近岸海域水体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方法
对辽宁省范围内在调查期间有地表径流入海的所有入海河流进行资料收集与样品采集。资料收集包括收集入海河流基本情况、水文、水质等历史资料;样品采集是在每条河流入海口处设置入海监测断面对水样进行采集,调查时间为2014年5—8月份。所有样品均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T91-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规定的方法采集、处理、保存直至分析。
1.2 分析方法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及其它相关标准中选配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监测项目为:流量、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汞、铅、挥发酚、石油类、氯离子共13项。
1.3 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方法执行环保部下发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入海河流基本信息
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实地调研等方式,共调查有42条入海河流有地表径流入海。大连市10条:凌水河、泉水河、旅顺龙河、鞍子河、红旗河、龙口河、登沙河、跑马河、庄河、小寺河;丹东市10条:鸭绿江、石佛河、新沟河、二道沟河、沙坝河、龙态河、枣沟河、依隆河、大洋河、双岔河;锦州市2条:大凌河、小凌河;营口市6条:浮渡河、熊岳河、沙河、大清河、大旱河、大辽河;盘锦1条:辽河;葫芦岛13条:六股河、猫眼河、狗河、石河、强流河、九江河、连山河、五里河、茨山河、兴城河、东沙河、烟台河、凌角河。
辽宁省入海河流以小型河流为主,80%以上的河流宽度在50m以下,比较大的河流为丹东鸭绿江、大洋河、双岔河,盘锦辽河,营口大辽河,葫芦岛兴城河和绥中县六股河。40%的入海河流在入海处有闸坝控制,如丹东的石佛河、新沟河、二道沟河、沙坝河、龙态河、枣沟河、依隆河、双岔河,锦州的大凌河、小凌河、营口的熊岳河、沙河、大清河、大旱河、大辽河,盘锦的辽河,葫芦岛的兴城河、凌角河等。
2.2 入海河流水質分析
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入海河流水质以Ⅳ类和劣Ⅴ类水质为主,Ⅱ类和Ⅲ类水质河流所占比例为21.4%,Ⅳ类水质河流所占比例为31.0%,Ⅴ类水质河流占14.3%,劣Ⅴ类水质河流占33.3%。
表1是此次入海河流水质调研结果。调查中发现,入海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28.6%的河流总磷超标,23.8%的河流氨氮超标,14.3%的河流化学需氧量超标。个别河流出现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现象。从空间上分析,锦州、盘锦、葫芦岛、营口、丹东入海河流水质较好,达Ⅴ类标准比例为80%;大连市入海河流水质相对较差。
2.3 入海河流对海水质量的影响
将入海河流监测结果与2014年近岸海域监测结果相结合[7],分析入海河流的汇入对其附近海水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入海河流对其附近海域水质影响很小,大连劣Ⅴ类水质河流因其流量小,并未对附近海水造成明显影响,大连市入海河流附近海域功能区均达到功能区标准。而大型入海河流对其附近海域水质有一定的影响,辽河口附近海域为劣4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大辽河口附近海域为4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
3 主要结论
辽宁省入海河流共有42条,以小型河流为主,40%的入海河流在入海处有闸坝控制。入海河流水质以Ⅳ类和劣Ⅴ类水质为主,Ⅳ类水质河流占31.0%,劣Ⅴ类占33.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锦州、盘锦、葫芦岛、营口、丹东入海河流水质较好,大连市入海河流水质相对较差。
小型入海河流对其附近海域水质影响很小,大型入海河流对其附近海域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毅,张天相,徐学仁,等.辽东湾北部至辽西沿岸海域营养盐分布及水质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1,20(2):63-70.
[2]戴明新,彭士涛,毛天宇,等.渤海湾可溶性无机氮时空变异状况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4):386-390.
[3]石强,陈江麟,李崇德,等.渤海无机氮年际变化分析[J].海洋通报,2002,21(2):23-29.
[4]王修林,李克强.渤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5.
[5]孟宪伟,刘焱光,王湘芹.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对海、陆环境变化的响应[J].海洋科学进展,2005,23(4):391-397.
[6]刘峰,董贯仓,秦玉广,等.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41-444.
[7]辽宁省环境保护厅.2014年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R].沈阳,2014.
作者简介:石敏(1978-),女,辽宁本溪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