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画成塑,锦绣如云
2018-03-21龙风君闫向军
龙风君 闫向军
上党堆锦,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这一手工艺日臻完善。从一度失传到焕发新生,从远离百姓到走进大众,堆锦又重新在世人眼前惊艳亮相。
堆锦作品《四季平安》。春色牡丹、夏口荷花、秋风俏菊、冬月寒梅,不同的季节搭配不同的文化,只愿岁月安好,人人平安。
闫向军与父亲闫德明、弟弟闫向辉,三人合力,与时俱进,成为推动堆锦发展的重要力量。
堆起来的画作
“为了抢救上党堆锦,我花费毕生积蓄成立了长治堆锦研究所。一共花了100多万元,都是四处借的。到后来,没人愿意借我钱了,怕我还不上。”71岁的涂必成语气里满是感慨。
长治堆锦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最初只有3个人——涂必成和他的2个徒弟。研究所中珍藏了许多涂必成多年收集的堆锦珍品,还有关于堆锦的历史文献。“说实话,当时很窘迫,没有钱、没有人,全靠自己。不过有了政府支持,情况越来越好了。”如今,长治堆锦研究所已增至十多人,涂必成很高兴。
上党堆锦,俗称堆花。公元707年,李隆基任潞州地方长官,将宫廷绢花带到潞州上党古城,流入民间。又以各色丝绸锦缎为原料,拼贴成人物花鸟、奇珍异兽。从此上党地区有了一种名叫堆花的工艺。直至明代中晚期,棉花大规模种植,人们将棉花作为骨架填充,加以丝绸包裹,形成一种具有质感、立体感的丝绸堆画,享有“立体国画”和“软体浮雕”之美誉,被称为“中华一绝”。
“最简单的堆锦也要经过绘稿、拓印、裁剪、贴飞边、絮棉花、蒙绸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才能制作而成,要求制作者有很强的绘画和艺术造型功底,否则很容易成废品。”1915年,上党堆锦因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而出了名,上世纪50年代以国礼馈赠苏联和朝鲜,出口量很大。但堆锦一直采用“传媳不传女”的封建家庭式传艺方式,制作工艺也很复杂,再加上丝绸锦缎制的艺术品价格昂贵,最后被迫停产。在上世纪70-90年代,堆锦一度处于失传状态。
2005年,涂必成的作品《三圣贤的朝拜》获得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法布里亚诺创作的油画,历时半年完成,是我40多年艺术生涯中最自豪的作品。”为了堆锦的新生,涂必成大胆创新,选用新型的锦缎布料,对色彩进行特殊处理,相比以前花型、色调单一的丝绸锦缎,经过创新的作品人物栩栩如生、珍禽异兽活灵活现,尤其适合作为艺术品收藏。
透过一幅幅堆锦,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远去的盛唐背影,也触摸到丝绸古国的余温。那个华美得让世界仰视的梦想,在涂必成手中刚刚打开了一个窗口。而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推开堆锦的大门,使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闫向军就是其中一员。
堆锦作品工艺精湛,菩萨宝相庄严,体现出了传统佛教艺术的端庄肃穆和神秘。
堆锦作品《前程似錦》,闫向军希望堆锦未来的发展就如这幅作品一样,前途无忧。
在传承中创新
“如今除了大型的堆锦装饰,我们也在尝试做一些小礼品、旅游纪念品,小东西做起来不耗时间,价格也不贵,就100来块钱。”在与我们交谈的同时,闫向军手上的动作也不停,贴边、絮棉、蒙绸,一气呵成。
他出生于堆锦世家,父亲闫德明是上党堆锦工艺发展的见证者,太爷爷曾是长治炉坊巷里有名的堆锦店掌柜。“堆锦最大的问题是易风化,一幅堆锦最多只能保存百年。”
堆锦的材质是丝绸,这是一种用蚕丝织成的织物,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一般五六十年就会被风化、降解。而作为堆锦骨架的棉花具有张力,更加剧了作品的风化。此外,虫蛀也是一大问题。因为以往堆锦使用的黏剂是浆糊,和棉花组合在一起很容易生虫子。“有些作品看着表面光鲜,其实内里已经被虫蛀得不成样子了。”闫向军对此表示惋惜,材质限制了堆锦的保存。
“幸亏现在技术先进,很多材料由不易变质的化学成分组成,所以现在我们的堆锦都是使用化学胶黏剂,这样就不会存在虫蛀的问题了。”闫向军笑着说,“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不环保,但有时候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尽可能的完美。”
作品完成后,工人们会在表面喷一层化学药剂,减少丝绸与空气的接触。他们说这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缓解风化,堆锦更易保存。
堆锦的材质得到了改善,保存时间也相对延长,就更适合做收藏品了。但收藏不太被大众市场接受,也许堆锦最终会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中,这不是闫向军希望的结果。
“堆锦不适合用来做现代室内装饰,总显得很突兀。要说其存在的根本问题,还表现在内容上。”堆锦是传统工艺品中的奢侈品,不仅价格昂贵,鉴赏的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而堆锦以佛教菩萨、神仙古人为表现内容,不适合现代装饰风格。于是,闫向军对堆锦的构图、色彩、技艺等进行创新,在作品中融合现代元素。
如今,传统工艺的手工属性已经被大大淡化,手工技巧也被机械的手工程序逐步取代。所以闫向军选择将内容与工艺分离。“现在一般是我们设计好图案之后,让工人分工合作,絮棉花、包绸缎……我在旁边指导,这样下来时间快多了。”经过不断的改进,现在堆锦已经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了。以往上万元的作品,如今成本降至几千元,其市场价格也随之降低,这是闫向军最为自豪的事。
仕女系列作品,做工精致,形象逼真。
跟随时代的潮流
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堆锦的传承人弓春香说起这门手艺时,却面带忧虑。毕竟现在真正学习上党堆锦的人很少。一般堆锦大师选择徒弟的要求很高,要能画画、懂创作、会制作,而且学习全靠悟,师傅并不能帮到多少。但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人反而静不下心了,学习的人更少了。没人学习、没人宣传,上党堆锦的市场情况自然也不太乐观。
“上党堆锦未来的发展,应该从娃娃抓起,踏踏实实做好校园传承。”为了推动上党堆锦的传承与发展,弓春香于1996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黄河工艺美术学校。为此,她几乎变卖了所有家当,只有一个愿望:多培养人才,把这门中华民族独有的上党堆锦艺术发扬光大。
1996年,弓春香将从绘图描样到裁剪蒙绸,再到最后制成壁挂或屏风的堆锦画制作技法申请了国家专利。自那以后,弓春香便开始大量制作堆锦,并在2001年陆续跟台湾大宝东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同。每年一月份,一年的订单就已经满了。“那时候的销量特别好,整体市场也不错。除了台湾,偶尔也会有国外的订单。”
“2013年后,整个艺术品市场环境走向衰弱,也限制了堆锦的发展。”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闫向军却在这时成立了长治市类通堆锦有限公司。“说是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工作室,加起来也不过30人。”主要是因为学习堆锦的人太少,工作室大多数人都只负责简单的工艺制作,一般简单培训一周就能上岗了。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不久之后就会厌倦,所以这里的人来了走、走了来,实际上人手并不多。
扩大市场,不仅要适时改革,还需要迎合市场消费。“我们可以把堆锦裝饰在客厅、卧室,但不能太严肃了。所以现在我们除了自己设计之外,还与院校合作,毕竟年轻人更懂潮流。”在设计中融合现代元素,这是闫向军一直以来的要求。去年,他的作品《春色》参加“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得了银奖。“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堆锦创新发展的肯定。传统工艺一成不变就会被淘汰,我们要在创新中发展继承。”这是闫向军在得奖之后的一番话。在他看来,创新堆锦工艺,传承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中不能脱离这一原则。
如今,上党堆锦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现在我们的堆锦作品用作家庭装修和个人收藏的越来越多。虽然市场还很有限,但我心里很踏实,这正说明上党堆锦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这门‘出生于上党的传统工艺在当代一定会得到新的传承和发展,它的市场是无限的!”闫向军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工作室总共加起来也不过30人,大多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