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病因分析
2018-03-21郑伟罗志忠王艳
郑伟 罗志忠 王艳
1.河南省信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之一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指传染性病原,其中病毒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
1.病毒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尤其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5周龄及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传染非常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诊断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其中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高度脱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均逐渐降低,在疫区,发病率较低,症状也较轻。
2.细菌性腹泻。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主要有仔猪黄痢(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和仔猪白痢(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1)仔猪黄痢。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都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萎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均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2)仔猪白痢。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发于寒冬、炎热季节,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猪饲料质量较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3)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多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4)仔猪红痢。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常见,偶发生于2~4周龄以下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较高。
二、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之二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
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到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据资料显示,断奶后一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至断奶前水平的1/3,使本来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同时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因为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2.日粮抗原过敏。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或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均尚未发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前,一般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另外,由于肠道组织损伤,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加剧腹泻病程。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的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 d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参与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左右病情会得以缓解。
3.营养因子缺乏。仔猪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4.应激因素。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均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温度及其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
5.哺乳母猪换料或患病。哺乳期间的仔猪主要通过母乳获得营养,哺乳母猪换料和患病会直接影响乳汁的成分和品质,从而影响仔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