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社会设计的价值研究1
——以《三才图会》为例

2018-03-21于钊林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造物思想设计

文/于钊 林迅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

引言

社会设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但设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其本身的形式与功能一直伴随着设计的发展而被关注着,从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到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都将大众与社会道德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到了现代,随着人工智能和新媒体的发展,许多社会问题如人们的文化认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日益突出,今天的设计师,大都只为着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努力,却把对于社会的思考、人文方面的思考置于次要位置,时尚不断地将我们的文化浅薄化,如何实现为人的需求而非欲求设计,如何满足设计的社会性需求成为设计研究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西方学者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设计本身具有社会体系的因素,必须包含对于社会长期的规划和安排,要做好中国的社会设计,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研究,可以为当今社会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社会设计的内容与本质属性

社会设计在帕帕纳克的影响下,英美有设计学者提出了“为社会设计”的主张,其中包括英国设计理论研究者尼格尔·惠特利在其年出版的《为社会设计》一书提出了消费者引导设计、绿色设计、责任设计和伦理消费、女权主义者观点以及未来之路等观点论述。另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著还有维克多·马格林的《为一个可持续的世界设计》、《社会设计科学与技术研究以及设计的社会塑造》。继续在设计的社会语境中探讨设计在当代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角色,强调设计对环境问题、第三世界、伦理责任、性别、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关注。他们的讨论事实上也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展开的,但是更强调一种以设计的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范式转换。另外,1976年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召开的“为需要设计大会”也对设计应担负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探讨。论文集方面,年格拉斯哥国际设计大会文集《设计复兴》、理查德·布坎南和维克多·马格林编辑的《发现设计》、维克多·马格林个人的文集《人工物品的政治学》都对我们了解和研究目前西方设计界对设计社会价值的思考很有帮助。北京世界设计大会举办期间有两本设计理论译著出版,内容都涉及到了设计的社会价值问题,这两本论著即大卫·伯尔曼的《做好设计—设计师可以改变世界》(人民邮电出版社)及维克多·马格林的《人造世界的策略设计与设计研究论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近些年来,许多中国设计理论学者也在设计的社会价值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涉及到设计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设计与生态环境、设计师与消费社会、企业中的设计师责任等问题。其中包括王受之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一书中有专门的小节讨论帕帕纳克思想对设计伦理研究发展的影响。尹定邦主编的《设计学概论》也多次引用了《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的观点,其中一节对“设计师的社会职责”做了论述。章利国在他的《现代设计美学》和《设计社会学》中也曾从以人为本设计的角度对设计的社会价值与责任做过分析研究。1龚玲玲.社会设计价值的创造与批判[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近年来,随着设计相关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各种相关观点也经常见诸各种专业或非专业的出版物。

设计的社会属性是以解决社会性需求目标的设计,其研究领域包括:生态设计、通用设计、女性设计和社会责任设计。而由此产生的设计伦理作为设计艺术在新世纪的新的艺术设计的方向,解决了现代设计艺术处理综合设计关系的问题,实现了设计向新的趋势发展,使设计被赋予更深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社会性设计的而核心特征有以下四点:首先设计必须要遵循设计伦理的平等性原则,给予贫困人口、残疾人和老人等弱势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其次设计应注重设计与人、设计与环境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注重实现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第三设计要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资源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设计的社会价值一直是西方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之一。在设计如何实现社会化得研究中,除了对当前社会的深入了解,对伦理道德和人文思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思想无疑对社会设计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传统设计思想对社会设计的影响

伦理道德做为整合社会思想观念及价值标准的思想导向,对于重新定位调整秩序化的人的关系有重要作用,要了解中国社会的道德与人文思想,除了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外,针对设计的社会性,我们还可以从考工记、三才图会等中国传统设计图集中找到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对其加以分析提取,提取出相应的理论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社会设计。

1、传统设计思想的伦理属性

“伦理”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乐礼》:“乐者,通伦理者也”。对“伦理”的解释,《説文》:“伦,辈也”,“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就是说,“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辈分关系;“理”则指加工并且显示玉石本身的文理。由此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后历经演化,发展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规范。伦理既关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的规范,也有自我的善待,关乎个人的幸福追求。过去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了满足奴隶主、封建主的利益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就形成了诸多“该”与“不该”的规则与规范,这些规则规范框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人的行为具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礼”是古代伦理道德的范本,就像柏拉图的“理式”(idea)一样,属于先验的(transzendental)范畴。2谢玮.《周礼·冬官·考工记》设计伦理分疏的研究价值[J].设计,2017(13):82-84“礼”仅仅是在逻辑上先于经验而存在,因为人的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而非单纯的逻辑的思辨的产物,如 Kant所说的知识来源于“综合判断”而非“分析判断”。“礼”的出现是基于古代道德领域的实践,起于人伦而逐渐向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展开,于是就有了古人所说的“礼”有经天纬地的功能。“礼”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类似的概念还有“天”、“道”、“理”等。 “礼乐传统”的影响在古代遍及衣食住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也影响到了器物的制造及其使用。《三才图会》有言:“宾既醉止,载号载呶”,其终也。至于“由醉之言,俾出童羖”,然后知酒之败常有如此者,败常若是安得而不喧哉。……“侧弁之俄,屡舞傞傞。”而继之以“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然后知酒之败德有如此者,败德若是安得不孤哉。先王制觚,所以戒其孤也。 ——《斝、觚、斗、巵、觯、角等总说》。1[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

中国古代很少有专门关于造物的理论,至于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荀子“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墨子关于造物的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等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的,但是在“天——人”系统内,天与人是合一的,作为人的社会实践的造物活动亦被纳入到人的行为规范当中。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与荀子都持有“中庸”的态度,对“质”与“文”、“性”与“伪”都持一种不过度的思想。而墨子所持有的“兼爱”、“节用”等思想,不是建立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带有禁欲的色彩,不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先进生产力,虽在一时影响很大,但不能延续下去。其实凡此种种思想,均没有跨出“礼乐传统”的范围。“礼乐传统”是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个稳固的部分,器物装饰中自由的审美使得人之为人,远离自然的动物性,但是器物装饰又受到来自“礼”的约束。器物无伦理,所表现者皆为人之伦理。造物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过程,人们将冰冷的工具纳入到人类社会中,这些工具就必须不仅仅要符合人的需要,而且要符合人的伦理道德的需要。造物必须受到来自人的伦理关系的需要的约束。作为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文震亨追求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对“长物”的追求尽管有求其古雅、有趣的一面,但也是建立在实用及适宜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味求奢逐靡;他观察到古人在制作器具时,非常重视实用功能,制作上不惜费工费时,故品质十分精良,形制上也无不适。他反感在流行的时尚纹饰上耗费心力,一味寻求华丽,制作出来的器具徒有华丽外表,却无雅致、耐用可言,这种主张抛弃浮华外表,重视实用价值的设计理念显然具有浓厚的设计伦理象征意味。

2、传统设计思想的人文价值

在古代的中国人的心中,人生界与宇宙界并不是分离的,虽然儒家思想偏重于实际的人生界,但是其宇宙观仍是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常以天道推人道,认为人生如此天道定也是如此,人生界已渗透进宇宙界而融为一体。人生界与宇宙界交融,在造物中也有显现。就如此研究书籍《三才图会》,《周礼正义》记载:“三才,天地人之道。”“三才”,所指天地万物均是以人为维度的,并非纯乎然的天与地。“车有六等之数,车有天地之象,人在其中焉。六等之数,法《易》之三材六书”。人处于天与地之间,人与天并不是差异的,而恰是合一的。正是由于这种想法,人们认为人生界属于宇宙界的一部分,产生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有许多造物活动就来自于对自然界万物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思想在《三才图会﹒器用卷》中有直接的表现: 是器作牛首頸頷状,可為飲器,角間又絡以綯紐,仍以魚骨、小索貫其鼻,而鎔冶之工,非今人可到,《詩》所謂“酌彼兕觥”者,其近似之。 ——《敦总说》。爵除了造型像雀,其名称也另有玄机。“爵”类似于雀的叫声,谐音节节,有节制饮酒的意思,所以爵取象于雀本身就有一种告诫之意。2李正柏.《三才图会·器用卷》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古代商品经济发达,造物活动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不大,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工艺活动,设计制造在当时都不是给平民百姓使用的,很大部分是服务于政治、宗教,有告诫统治者节足之意,适可而止,以戒荒淫。

《三才图会》中这类的描述还有很多,“輈人为輈”节强调制作适合的车輈(曲辕)的要求:“輈欲百无折,经而无绝,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目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輈之和也。”意思是说:輈的设计要顺应木材的纹理,弯曲要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行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马的人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反映出古人对人们日常生活细节的关心,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中的“人性化”设计风格。在“弓人为弓”节中提到“凡为弓, 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指出根据使用者的体型、意志、血性气质的不同,射手有安人、危人之分,安人指长得矮胖,性子慢、动作迟缓的人,危人指刚毅果敢,火气大、行动急的人,弓、矢的选择要因人而异。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这说明古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到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外,还考虑到了性格特点这方面的心理特征,针对特定人群在设计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传达出古人们在器物创造中表现出的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的意识是构筑我国传统造物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的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人文关怀,这种人文价值体现在我国古人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中,感性表现与理性规范的统一中,以及材质工艺和意匠美的和谐统一中。

3、传统设计思想的生态价值

中国素有爱物、惜物的文化传统,儒、道、释诸家均以节俭为尚。《周易》六十四卦·节卦中言:“节,亨,……《杂卦》云:‘节,止也’”,此处“节”有节约、节制、克制、节俭之意;《尚书大禹谟》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说;《荀子·天论》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论;《论语·述而》言“‘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老子曰其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輥輯訛。2杨先艺.设计社会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先秦文献以节约、克制为美。从上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节俭的文化,其含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节约,克制,体现出以俭为美的造物、用物思想,并以之为美,换言之,即珍惜物质资源,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则指人的行为方面的内敛与克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爱物、惜物的文化传统,使对于物的资源使用及制品使用走向了可持续性。中国民间素有“无弃物”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法,体现在造物环节,中国古代造物在选材、造型、结构的塑造及废弃物再利用中,充分考虑物的使用价值。

《三才图会》中重要的设计思想之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钱宾四认为“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张岱年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近代所谓克服自然的思想是迥然有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性与先民重视天工、开物成务的生态性生存智慧。不论是手工艺时代,还是工业化时期,人类造物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建造更适于人类生活的“第二自然”。与农耕时代特点相契合,人类的造物活动体现出宗教性、社会性、功能性与劳动方式的手工艺性特点,但是《三才图会》中工匠对于造物过程中物质材料的获取、运用,工匠技术水平发挥,以及最终成品的品质要求,却严格遵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一造物设计原则,工官亦以此作为成品检测标准,造物及管理过程充分体现出对于自然生态的敬畏与自然规律的把握,循天时以制器的造物行为与管理规则成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时代的重要生态性思想。3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4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设计界刚刚开始倡导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之时,《三才图会》中的器具设计早就开始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的因素,着眼于平衡和协调,实现人类和谐发展。

4、传统设计思想的社会价值

设计艺术发展至今,已由原来的一个人创作走向社会性,成为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一种方式。设计艺术应该对社会生活作出反映,同时反作用于社会,从总的文化生态看,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地理环境,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地主经济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家国同构的宗法君主专制,形成从生产、流通到分配完备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经济结构。围绕着农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政府的提倡和重视,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促进了相应的设计实践;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通过设计转化为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工具。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和汉化的佛教理论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肯定,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和明中期实学“经世致用”的主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设计思想产生了深刻地影响。4姜松荣.中国传统社会设计伦理的历史考察[J].伦理学研究,2009(11):76-80中国从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生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唐代的对外开放,宋元科技的发达,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常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会产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的设计思想。当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地理环境被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打破,唐代文化的开放,使秦汉以来成为思想界主流的儒学,与传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融会合一成“三教”,它们对设计的社会功能的强调,对宫廷建筑、佛教寺庙、都城规划和衣冠服饰制度等设计产生了重要作用,承袭了这种设计思想的明清故宫建筑,以规整的布局,显示了儒家“君、臣、父、子”等礼乐法度、纲常伦教的影响。同时,唐代学术的开明,也使一些知识分子自然观与科技观互为影响与转变。柳宗元和刘禹锡“天人不相预”的天人论和宇宙观,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和“天人感应”说,认为人能够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治理自然。他们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起到了主导与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及造物方法,黄道浑天铜仪等科学仪器和工具的设计,就是由这些较科学的思想为前提的。1李雪艳.中国传统造物工艺中的生态文化[J].工匠与工艺文化,2017(6):61-66因此,与周礼的考工记相比,明代的《三才图会》更好的融合了我国古代的社会性思想,20世纪末日益激化的资源匾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诸问题,迫使西方设计界对建立在近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发现产生于农业经济的中国传统设计“天人合一”、“致用厚生”等观念,竟然与当前国际设计界所倡导的绿色设计、情感设讨一等主张不谋而合。而中国设计界经过了全盘西化后的风风雨雨,也蓦然发现没有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基础的设计,犹如无本之木,是无法在国际设计中傲然挺立,艳冠群芳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设计思想,发现固然有的设计思想随着失去其产生的基础而淡出了历史,但不少中国古代优秀设计思想,在变化的生态环境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对当代设计仍然发挥着启迪作用。

三、结语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它历史文化或社会脉络里的设计智慧,社会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当地的设计智慧,从而解决当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引领了新的社会变革,中西方独立发展的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烈碰撞,双方的设计思想在碰撞中擦出了火花。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设计及理论的同时,通过对我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探悉,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着当代设计理论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中国拥有的不是“璀璨”的工业的历史而是漫长的农耕时代孕育出来的“传统”,其优秀的古代设计思想之所以对当代设计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并不是偶然的,技术在进化,但人不能离开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的文化生态并没改变,因此古今设计作为环境的造物、精神的物化,在设计思想上没有本质的差别。“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对于重新寻求弥补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致用厚生”的设计理念,使当代设计更注重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注意设计对人类长久的影响;“文质彬彬”的设计原则在强调功能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对情感和象征意义的重视,对当代设计发展不无启迪。我们期望,通过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挖掘出中国文化本质、内在的精神,会为当代设计找到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在国际设计界树立起中国当代设计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龚玲玲.社会设计价值的创造与批判[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2]谢玮.《周礼·冬官·考工记》设计伦理分疏的研究价值[J].设计,2017(13):82-84

[3][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

[4]李正柏.《三才图会·器用卷》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杨先艺.设计社会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7]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4

[8]姜松荣.中国传统社会设计伦理的历史考察[J].伦理学研究,2009(11):76-80

[9]李雪艳.中国传统造物工艺中的生态文化[J].工匠与工艺文化,2017(6):61-66

猜你喜欢

造物思想设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