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迎来深层挑战
2018-03-21
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确实可以通过新的支付方式适当纠偏。不过,控费更需要改革组合拳。
2017年底,部分地区医院限制手术、限制药品耗材的消息反复见诸舆论,再一次把医保基金长期可持续性的问题推向公众舆论的中心。面对社会舆论的逼问,政府部门也不得不出面澄清,控费不能影响患者的诊疗需求。
实际上,熟悉医院运行的行业人士都知道,因为医保额度有限,一部分医院过去每到年底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推诿患者的现象,比如将部分非急诊的择期手术适当往后拖延。
医改控费压力巨大,2017年底的问题似乎比往常更多一些。展望新的一年,新的支付方式改革正在酝酿,控费改革走向机制化,医院需要提前应对,传统运营模式亟待转型。
控费形势逼人
问题出现在2017年底并不是偶然的。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
而且,这项工作明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定期公布各省(区、市)主要监测指标排序情况”。
在这样的改革形势之下,一些地方甚至将医疗费用控制与年度目标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等级评审、医疗质量安全等挂钩。
控费若有矫枉过正之处,随后可以修正。然而,真正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因为服务滥用现象长期存在,国内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难题,也确实到了需要正视的时候。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中国医疗消费快速释放:医疗保险支出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持续数年,医保支出增长甚至超过收入增长。
这样的快速增长形成惯性之后,一部分医院要把增长速度降下来,也有一定难度。因此,2017年,卫生部门医改落地一系列政策,力图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引导医院控制药品滥用,希望治理流通环节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写进国务院2017年度的医改任务,耗材零加成也似乎箭在弦上;力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希望引导患者初诊从大医院转到基层医疗机构。
同时,国务院对于医保支付改革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地方探索新的方法,“大幅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
总额控制不细
要完成“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的目标,如果方法得当,其实难度总体上并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指出,他们在调查后发现,在医疗消费巨大释放之后,很多地区的医疗费用增长在慢慢回调,一些地方甚至在10%之下。
全国职工医保支出已经率先降到10%。《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在2017年底新鲜出炉,其中的数字显示,职工医保基金支出增长已经从2011年的23.4%下降到2016年的8.3%。
尽管如此,费用管控应该上升为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而且,医疗费用支付中长期实施的按项目管理,也确实需要系统调整。在按项目付费的激励下,医院和医生多劳多得,有动力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大检查、大处方屡禁不止。这在其他国家也是发生过的事实。
为了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前些年医保支付改革在保留按项目付费的同时,引入总额控制,激励医院管理者控费。上海、北京两地在国内较早试点总额控制,上海更是于2009年即在国内开始探索。
按项目付费与总额控制的组合,确实让一部分医院感受到控费的压力。戴上“紧箍咒”以后,部分医院常常把额度分解到科室,科室再分解到医生头上。因为额度层层分解,医生就根据可以支配的医保额度挑选患者,甚至以各种理由婉拒部分患者入院,以维持费用平衡。
为了解决总额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医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后续也拿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医保支付时引入再入院率考核,患者短时期内频繁住院,医保将会减少给医院的医保支付。
控费需要细究
在总额控制下,医保支付需要用精细化的工具来测量和评估医疗服务,让医保基金分配有据可依。过去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很明确,国内的讨论比较多。如今,这些方法也逐渐在各地进入探索和实践。
2017年,物价部门率先推动医疗服务定价变革,当年1月出台《关于推进按病种收费工作的通知》遴选320种疾病,推进按病种收费。这项改革是改变沿袭多年的按项目管理的重要一步,为医保支付改革扫清了障碍。
2017年6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按照这一改革思路,不同医疗服务特点需要不同的医保支付方式: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位日付费;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
在当前的医保支付改革中,政府要求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2017年医改任务要求,“2017年年底前所有城市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2017年底的新闻事件,无疑也会促进政府部门引入新的有效医保支付方式。进入2018年,各地推进按病种付费速度势必将进一步加快。
随着新的医保支付引用,中国的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确实可以通过新的支付方式适度纠偏。不过,再高明的支付方式都只是一种管理工具,难以单独承受医改之重和医疗控费之重。
实际上,中国医疗行业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医疗服务体系需要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增强控费自主性;医生自由执业应大力提倡,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权;同时,医疗监督和医院管理水平也需要提升,等等。这样的组合拳,才能让管理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