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艺术
——罗中立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作品展
2018-03-21马文婷董靖冯晓峰汪洋吴穹吴佳儒吴建棠谭荔洁获奖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马文婷 董靖 冯晓峰 汪洋 吴穹 吴佳儒 吴建棠 谭荔洁(获奖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Ma Wenting Dong Jing Feng Xiaofeng Wang Yang Wu Qiong Wu Jiaru Wu Jiantang Tan Lijie(The award-winning artists are rank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by Pinyin of last name.)
1冯晓峰重复的周期综合材料2017罗中立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作品
罗中立奖学金2017获奖作品展
2017.12.1—20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马文婷(2017罗中立奖学金同龄评委)
罗中立奖学金今年首次设立“同龄评委”,为评审注入了新鲜血液。我明显感觉今年一些模仿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在复评名单中都没通过,即使他们的技术制作、作品效果都特别成熟,但可能因为模仿的痕迹,所以今年都没有入选。我想这也许是同龄评委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在往年罗奖中,还是能看到一些作品学习别人的影子。今年有一些比较特别、在以往看来不那么主流的,甚至有点让人吃惊的作品入选了,这可能就是罗奖的变化吧。
评选的时候,我们首先根据媒介对作品进行分类,把每一个画种里最好的作品挑出来,再放在一起综合比较,这能避免所有作品放在一起后,对判断和认识造成的干扰。当我们把所有好作品放在一起时,媒介就不再重要了,更多考量的是作品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意识。
本次入围罗奖的作品,有相当大一部分从架上艺术转变为装置、影像等新媒体。一方面是因为青年艺术家创作媒介的多元化,今天的年轻人能接触到新媒介的很多元素,比如电脑、软件等,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发展下,传统的媒介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同时,这跟今天的全球当代艺术创作倾向、西方的影响也有关。新媒体确实比绘画、雕塑这样的传统媒介,具有更多的视觉空间和更大的冲击力,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采用这种方法创作,也是非常自然的事。这样的趋势对个人创作、艺术教育都有一定影响,我会去考虑绘画在今天这种状态下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引导。
董靖(2017罗中立奖学金获奖艺术家)
现在新媒体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这次罗奖有很多新媒体作品展示,体现了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新媒体艺术在材料、视觉、语言等表达方面都不同于架上作品,它的呈现比架上作品更丰富、立体、多样。但是,我不认为架上作品就是落后或者将消亡,新媒体艺术的涌现更像是对架上艺术的挑战,架上创作能否有新的尝试出现值得探索。新媒体和架上创作都是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和创作手段,艺术家选择这两种不同手段都是为了更贴切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这不是为了追时髦,而是为想法服务,所以更谈不上谁会消失。
2吴建棠造景木版120cm×79cm2013罗中立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作品
我认为油画这一类传统的画种具有绘画语言的独特性。之前本科阶段我创作了纸本油画系列,偏重以老照片形式来探索时间,遇到瓶颈后停了一段时间,之后受到戏剧导演林奕华和一些书籍的影响,我发觉了时间的启示录或先知属性。纵观各路艺术创作,历史或社会文明虽然呈螺旋形向上生长,整个规律似乎早已揭示了。身处的“想象现实”塑造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欲望和思想,而赋予的意义皆是幻觉。所以那段时间我追根溯源,看了很多国画、壁画创作,提取了传统国画的元素,比如叶子、海波纹等,在画面中充当主角,并学习研究了壁画的粉绿、金、土红、白钴蓝等颜色。而我的构图也是来自生活中、自然中的所见所拍,抑或是对宏观世界的感知。
冯晓峰(2017罗中立奖学金获奖艺术家)
今年入围罗中立奖学金的作品中,新媒体的比例稍大一些,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未来的中国青年学生和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方面的尝试。我认为,新媒体是已经是当代艺术的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但是,架上绘画仍然有自身的优势。在架上绘画、雕塑这块领域中,它仍然能带来打动人心的部分,不会因为它们是架上形态的艺术而有影响它们的力量,所以我认为架上艺术不会消失,它依旧还是有向前发展的空间。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而声音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感官体验。一个雕塑家,如果能够将声音利用起来,那就是一种具有创意的、跨媒介艺术的结合。在作品《偏离中心1cm——美丽的大海》中,我将声音与装置结合,黑胶唱片机发出的音乐声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但是,我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把它打偏了一厘米,因此,它所有的规矩都被打破了,它的轨迹不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虽然它的编曲、歌词还是原来的,但是它原本声音的呈现方式完全改变了。那首歌名字叫《美丽的大海》,我就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大系列名。《重复的周期》这件作品运用的材料大多是不锈钢,因为在这样的结构中,声音容易产生共鸣。我所身处的地理环境带给了我最直观的体验,视频是在冬天拍摄的,那个时候海水是冰的,而金属材料给我的感觉也是冰冷,因此,我选用不锈钢来表达这样的感受。我把最后创作的那部分不锈钢杆子的线条压弯,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想起故乡的台风,海边猛烈的台风冲击后的一些物体被摧残的状态。即使我离开了这个有台风灾害的故乡,但时常还有一些不安感,导致我在塑造造型上的一种直接的视觉呈现。
汪洋 吴穹(2017罗中立奖学金获奖艺术家)
影像、装置在当代艺术领域是很常见的形式,本次入围罗奖的许多作品,从以往的架上艺术转为新媒体艺术,可能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的接受程度更高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事。希望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参与到影像艺术的创作中来,一起探索影像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在我们看来,绘画是视觉艺术的基础,更多时候我们是用对绘画的理解来创作影像的。消失和“死亡”的言论总是存在,而且也不只出现在绘画上,电影也“死亡”过。这类言论对我们有一定警惕作用,但也仅此而已,我们不担心架上绘画会消失,但内容肯定会更新,因为年轻的架上画家不会重走过去的老路。
3董靖流布面综合材料160cm×110cm2017罗中立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作品
我们选择影像进行创作,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综合的媒介,可以把图像、声音、装置等各种不同的媒介集中在一起,不管是电影、录像,还是一张gif图片,都属于影像范畴。这是一个可深可浅、十分丰富的领域,非常值得关注。我们俩一直以来都对影像这一媒介更感兴趣,受到相关训练也比较多,所以创作的时候很自然地选择了它。我们制作的短片《ICE MONSTER》一共分为5个章节,讲述了3个故事,分别是关于宇航员、缅甸难民,以及我们在日本的旅行。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迁徙”,这是我们在制定作品方案时确定的。这和我们当时自身的处境有比较大关系:毕业后的未知、各自的困惑。我们想通过这一次创作回应自己当下的处境。
吴佳儒(2017罗中立奖学金获奖艺术家)
本次入围罗奖的作品从以往较多的架上艺术转为更多的新媒体艺术,这样的变化很可能是今年毕业生创作现状的某种缩影。这次能有更多的影像、装置等国内相对较新的媒体艺术入围,整体上呈现更多元的面貌,无论从创作还是展览的角度而言都使人兴奋。但我认为在艺术创作中把媒介或表现形式互相对立起来是不太合理的。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媒介只是对具体作品的其中一种分类方法。以我创作习惯为例,我选择的媒介和表达方式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概念需要而不同。我作品有写作、声音、绘画、影像和装置,经常会即兴把它们融合起来。当下艺术类型的变化跟社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人的审美、喜好和视角也随时代而改变,这些改变既复杂但也微妙、合理。我不担心某种形式/媒介被互相取代,毕竟今天一种形式在世上的消失比一个物种的消失更难。
这次我展示的四件作品都是精简版。由于四件原作均为较大的影像装置,要全部展出的可操作性比较低,最终用三个显示屏集中展示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即兴,根据每次语境、空间的不同,我都会对作品做出相应的调整去跟那时那地发生关系,我也不介意自己的同一件作品有很多面貌,只要最终能把每次想表达的表达明白就好。这四件原作以影像装置呈现是因为这个系列在技术上都是半纪实半虚拟的合作和实验,所以作品由动画、纪实片、文字和物件等组合而成的场景搭建更切合其表达的内容。
吴建棠(2017罗中立奖学金获奖艺术家)
本届“罗中立奖学金”架上绘画作品很少,大部分是新媒体艺术,这样的变化是中国当代学院毕业生的生态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今天学院毕业生面临架上绘画艺术的困境,架上绘画与新媒体艺术相遇这一刻,就产生了一种共生互助的关系,历史往往在这一刻发生变化,同时也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比其他画种,我更青睐平面的“版画”。本科和研究生的版画训练让我喜欢版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和表达,特别是传统的木刻版画,它体现了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另外,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我迷恋版画的印刷美感和规定性的印痕。对我而言,版画诠释着我的灵感。油画是西方舶来品,而国画又非常讲究气韵,版画是介于中西之间的语言形式,更便于国际艺术交流,尤其木版是中国传统艺术,反映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传承,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性,我相信版画在未来会走得越来越好。《造景》这件作品灵感源于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的片子《人造景观》,这部片子深深刺痛了我生活中的那根刺。那段时间还受到其他一些艺术家的触动,如罗宾·奥尼尔(Robyn O'Neil)、马赛尔·德萨马(Marcel Dzama)等,他们没有宏大的叙事,都是从日常生活中进入个人化、微观化、碎片化、符号化的方式解构和重组图像,在微观叙事中表现对当下生活文化的理解,将与自己经验产生的关系转换成图像语言。在今天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观看外界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也导致我在绘画上的变化。在日常“生活景观”中发现的“景”与我过去记忆中的“景”,有着许多差异。时间是改变风景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语境中,我完成了《造景》。
谭荔洁(2017罗中立奖学金入围艺术家)
此次有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入围罗中立奖学金,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多元化的呈现。虽然新媒体的涌现给架上绘画带来了许多冲击,但是我相信架上绘画不会消失。在国外,人们认为摄影技术的出现、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解放了架上绘画,让艺术的媒介更加多元,它是一个历史进程。我认为国外的绘画碰到一个瓶颈了,或者它从这个地方,又将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我认为中国绘画不会像西方一样走到边界,西方所称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让绘画的门槛变得不那么高,但中国画的门槛一直都是很高的。
4吴佳儒粉色培根3'43''单频影像,无声动画,影像装置2015罗中立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作品
5汪洋 吴穹ICE MONSTER影像罗中立奖学金2017年度获奖作品
对我而言,影像是目前比较熟悉的材料,我可以驾驭它。其实除影像之外,我自己做东西的材料还有摄影、绘画、拼贴等。《热带地区奥斯曼》这件影像作品的名字和理论依据,源于美国人类学家迈克·戴维斯的书《布满贫民窟的星球》,其中第五章就叫“热带地区的奥斯曼”。这本书通过各种真实的统计数据显示未来的很多大城市,可能都将以贫民窟或者握手楼这样比较拥挤的形式呈现,因为富人有更好的选择权,可以去郊区,或其他资源更好的地方居住。书中描述的像主题公园一般、非常不真实的富人居住地,跟我拍摄的地方不谋而合,那里原本是一个茶园,后来被规划成一个休闲度假区。富人买了那里的楼房后,也没有来装修居住,所以那里又被热带的植被重新覆盖了。在里面居住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那里很荒芜,破破烂烂的,而城中的握手楼也是破破烂烂的,但它们背后其实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