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基于数据挖掘分析脾胃病治疗中甘草用药规律
2018-03-21陈培峰
陈培峰,董 坚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神农本草经》记载:性甘平,五毒,主治寒热邪气,长肌肉、壮筋骨,功效为清热解毒、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祛痰止咳,中和药性[1]。中药用药治疗过程中,甘草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其用药安全性对临床治疗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脾胃病的处方,总结其中甘草用药规律,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选取医院从2014年5月~2015年5月中有关脾胃病治疗处方共250个。所选的处方均被用于治疗腹痛、便秘、痢疾、呃逆、呕吐、痞满及胃痛。排除以上胃病之外的其他处方。
1.2 药物出现频次及临床用量
250个处方中,半夏用药频次210次,当归用药200次,黄芪用药195次,甘草用药185次,香附用药175次,其中甘草用药频次在第四位,表明在用药处方中甘草使用频率较高。
1.3 关联规则
在脾胃病治疗用药模式网络展示图中,甘草最常见的关联如图1。
1.4 高频次药物组合与关联规则分析
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置信度大于0.9,发现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当归、白芍、甘草、黄芪、桂枝。
2 甘草配伍规律
支持度0.8,置信度0.2的条件下进行研究,最常用的药物组合20个,其中两味药的组合19个,仅有1个药物组合是4个,关联系数最高的是甘草->郁李仁,甘草->黄精。
3 讨 论
甘草又名“甜草”、“甜根子”、“乌拉尔甘草”,多生长于沙漠边缘、半干旱荒漠草原,为一种中药常用药物。甘草用药治疗时,多采用单剂量用药,但古代医学家偶然治疗一次患者时,增加甘草用量,而患者大愈,于是提出在明确药物使用禁忌后,可与药物配伍、增加剂量使用。而且研究表明,不同甘草剂量的发挥效果不同:甘草用于改善补益缓急功效时,药物用量可增加12 g;甘草用于清热解毒,用量6 g;甘草补中益气,用量6 g或9 g;甘草佐助功效,用量为3 g[2]。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免疫抑制、抗炎、解痉、抗消化性溃疡、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病毒、抗肿瘤、防肝损伤以及衰老、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镇咳祛痰之功效。而且甘草可以用作调和功效,还可用于肝脏解毒功效,也可用于临床痉挛和急剧剧痛等治疗。甘草配伍芍药则名为芍药甘草汤,用于治疗胃痛、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效果显著。
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遇水可溶性高,会生成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因此研究提出,若每日日食用甘草50 g以上,或连续服用甘草时间超过6周,可能会引发低血钾、高血钠、高血压,且低血钾会引发肌肉无力、嗜睡、心律失常等[3]。但是甘草次酸是该症状发生的主要成分,但这并不表明临床中不能应用30 g剂量治疗。甘草糖皮质激素用药会会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停止用药后,血糖水平正常。从不同甘草中可分离出约有15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他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抑菌以及保肝等作用。因黄酮的结构不同,其所产生的药理作用也不同。甘草中甘草酸具有治肝、保肝作用,用于治疗心脏疾病、肾病效果显著。甘草中所含的甘草多糖其主要由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聚糖、鼠李糖等组成,但关于主链结构的研究结果不同。药理学研究提出,甘草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且用药无细胞毒性。
本次研究分析,胃病治疗中甘草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味药,但关于其用法用量情况,临床认为应重视。一定范围内的剂量用药,药效会随着药物的剂量增加而增加。具体中药用于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考虑增加药物用量。但也有研究中出现药量与药效不一致的情况,如中高剂量用药治疗无效,但低剂量用药效果显著。研究甘草方剂的关联规则,与甘草配伍最高的五种药物为当归、甘草、黄芪、香附、柴胡。并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甘草潜在最高配伍频次药物为:郁李仁、黄精、桔梗。但关于临床中甘草是否可以应用大剂量药物治疗,仍需临床采集多样本深入研究。用药治疗,只有认知并不断挖掘药物使用规律,总结药效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1] 张 伟.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论》甘草用药规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52-55.
[2] 吴嘉瑞,郭位先,张晓朦.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颜正华含甘草处方用药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313-2315.
[3] 李永侃.调畅气机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