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03-20熊琦君李阳
熊琦君 李阳
【摘要】目的:探究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一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颈性检查的健康人群86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生化指标包括: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V一谷氨酸转肽酶(V-GT)、胆碱酯酶(ChE)。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P、ALB、TBIL、DBIL、TBA、ALT、AST、v-GT、ChE等。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协助检查疾病,发现疾病的病症,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对早期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存在,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关键词】生化检验指标;肝硬化;诊断;应用价值
肝硬化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之一,是因为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弥漫性肝损害疾病[1]。在我国,大部分患者出现肝炎后,最终都会转肝硬化,另一部分特殊的患者转化为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2]。在病理组织学上,出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結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从而引起患者的肝小叶结构遭到破坏,引起假小叶的形成,肝脏逐渐出现变形、变硬,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在患者的疾病初期,其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基本没有显著的临床体征出现,在疾病发展的中后期,患者的主要临床体征是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开始造成患者的多器官系统受累,在疾病发展的末期。在临床上,患者多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感染、脾脏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加重病情,进一步吞噬患者的机体活力。笔者为了探究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展开研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颈性检查的健康人群86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观察组有男性46例,女性40例,其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为(51.5±9.8)岁,患者的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3.9±l.3)年,患者的肝硬化类型有胆汁淤积肝硬化20例,酒精性肝硬化3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6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为A级36例,B级10例,C级40例。对照组有男性47例,女性39例,其年龄为21~79岁,平均年龄为(53.6±8.9)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存在(P>0.05),分别展开研究、比较。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获得批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皆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知情同意权。
1.2 方法
指导接受检查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对两组进行静脉抽取5ml的血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有标本进行检测,在每分钟3000转的情况下,进行离心。在3min之后,把标本的血清分离,使用不同的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展开观察。速率法: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
采用终点法: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采用循环酶法:胆汁酸(TBA)。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分必展开生化检测、比较性分析:白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代表患者肝细胞受损害的变化情况,白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指标与患者的肝脏损伤程度成正比增长,其指标越高,患者肝损伤程度就越严重;总胆红素主要代表患者肝脏解毒功能和肝脏分泌排泄功能,总胆红素检测指标越高,患者肝功能就越差;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越小,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就越弱,合成不足。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肝纤维化以及层粘连蛋白、血清透明质酸、IV型胶原和ⅡI型前胶原等一系类的纤维化检测项目指标展开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和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X2进行检验,两组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TP、ALB、TBIL、DBIL、TBA、ALT、AST、γ-GT、CHE等生化指标,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l所示。
3 讨论
由于组织结构紊乱导致患者肝脏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病变。肝硬化的代偿期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但临床体征并不明显,也不会引起患者的过分关注,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延误患者病情,加重病情变化。在失代偿期,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吸收不良综合征,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会明显出现多尿、多食等临床症状,消化道系统的疾病反应比较明显,患者自我能有所发觉。自身的消化系统不如以前那样顺畅,出现各种病理上的反应。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在后期比较严重。肝硬化患者往往因引起并发症而死亡,上消化道出血为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若是没有及时的控制,患者会因为失血过度而危及生命安全。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发病急、基本无法救治回来,一旦发病变化导致患者出现脑部病变,引起死亡。肝性脑病、感染肝炎、原发性肝癌、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呼吸系统损伤、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均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负面影响。在治疗时,要注意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给予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健康。
要想预防本病的发生,首先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早期发现后,隔离病人给予积极治疗。要注意饮食健康,合理控制营养,控制患者的饮酒量,加强运动、锻炼,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对患者身体的损伤,也是一种较为预防的积极措施。疑有肝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全面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己确定疾病的类型,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展开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要努力争取在代偿期得到合理积极治疗,防止向失代偿期发展。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同时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以便于更好的协助患者治疗疾病,促进其康复。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TP、ALB、TBIL、DBIL、TBA、ALT、AST、γ-GT、CHE等生化指标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明确病变的各肝细胞的标准,确保疾病的变化。各个酶含量的变化,代表着患者病情的变化,生化指标的诊断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对肝硬化的疾病观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建议临床上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苗苗,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 (08):14 34-1435.
[2]梁月英,温韵洁,生化检验项目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29 (07):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