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作文化:稻、水与人的协奏

2018-03-20玄松南

森林与人类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沼泽地稻作长江流域

玄松南

水稻起源于亚热带东亚沼泽地带

随着全新世(大约从12000年之前至今)气候转暖,现生人类的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更加活跃,并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头,也就是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长江流域,分别认知了两种禾小科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这两种植物开始了各自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大粮食作物,即小麦和水稻。

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先在西亚的新月沃土地带被人类栽培和驯化。西亚的两河流域,大河泛滥带来的泥沙土壤营养丰寓,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在生产活动中相对容易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在此基础上孕育了苏美尔文明。而水稻起源于亚热带东亚沼泽地带,沼泽土壤土质粘稠,草根、树根盘结,不易耕作,劳作的人畜还容易陷人泥潭,甚至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威胁人们的生命,所以水稻的生产一开始就步履艰难。

要在沼泽地里获取足够的粮食,就需要对沼泽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如开挖沟渠排水、平整土地、修筑田埂、修筑水塘、修筑灌溉水路、发明易于开垦沼泽土壤的翻耕T具等。这对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代文明都是基于大河流域以小麦为主的旱地农业孕育出的文明。

当地球的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约距今13000年前),气候逐渐开始变暖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沼泽地带,各类禾本科植物开始活跃起来,其中包括今天水稻的祖先。同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古人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和寒冷的气候,穴居在各地的山洞里。这些山洞一般离沼泽地不远,古人夜间在安全的山洞休息,白天则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虾。但打猎和捕鱼收获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必须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或籽实,以解决食物不足的难题。人们开始只采集乔灌木的果实和种子果腹,后来当周边树木的果实和鱼类资源耗尽时,逐渐把目光投向眼前沼泽地里大片野生稻群落的籽实。

起初,勇敢而智慧的先人为了烧火取暖,采集一些枯黄的野生稻回到洞穴,把它丢到火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稻的籽实爆成米花,香气四溢,成了饥肠辘辘的人们的美味。就是这样一个偶然事件开启了人类稻作历史。

长江中下游先民完成野稻的馴化

野生稻的祖先起源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唐古拉山脉和云贵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印度洋季风气候的产生和东南流向的几大水系的形成,野生稻的祖先沿江河顺流而下,广泛进入中国东南部及南亚、东南亚地区。

分布在我国境内的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以及疣粒野生稻,今日水稻的祖先就是其中的普通野生稻。日前在全世界范同内种植的水稻,除了原产非洲的非洲栽培稻(也称非洲光壳稻),可以说都是这种普通野生稻的后代。

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普通野生稻进化到如今的栽培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化历程中,稻自身不断发生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而大自然对这些变异的选择以及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这些变异的择优选择是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进化历程的两大动力,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类完成了野稻的驯化。完成这一壮举的是远古时代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可能就是楚人的祖先和越人的祖先。

稻向水稻进化的诸多好处

在大约距今10000年-9000年的上山文化(浙江浦江县境内)时期,野生稻在人类的干预和选择下,逐步进化为栽培稻,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完全走出山洞,群居在沼泽地中的高台地,开始利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稻米,还学会在泥土里加人稻壳烧制陶器。

距今大约6500年的河姆渡文化(含田螺山,浙江余姚)时期,水稻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人们已经发明了耒耜、骨耜等开垦稻田的农具,开创了适应沼泽地环境的干栏式建筑形制。此时还出现了司掌祭祀的神职人员。但是,这个时期的水稻生产力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人们除了水稻生产之外还得靠打猎、捕鱼以及采集橡树果、菱角等植物果实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

到城头山文化(湖南澧县,距今6000多年)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修筑水塘、开挖灌溉水路、平整土地、修筑口]埂的技术,稻开始逐步进化为水稻。稻向水稻进化有诸多好处,一是能避开竞争对手植物,也就是杂草。二是利用水平原理平整稻田,使水稻能在均匀的水分环境中生长。三是长期浸水形成的土壤还原层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四是通过大量水分的蒸腾作用,调节群落的温度环境。稻在水环境下生长,还有利于育秧、插秧等生产技术的实施。同期,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已经完成了从耜耕到犁耕的历史性跨越,水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为文明的出现做好了技术储备。

稻米成为中国主粮,稻作文化影响中国人的精神

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时期是从稻作文化发展到稻作文明的重要节点。良渚文化考古遗址出土的成堆稻谷遗存,足以证明当时稻作生产力水平已经很发达。同时出土的还有大规模的城墙遗址、高规格的墓葬和刻画了符号的精美玉器和陶器,说明丰衣足食的人们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分T以及阶级分化。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正蓄势待发,准备迎接义明的曙光。

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明一一夏王朝。而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直到周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楚、吴、越等以稻作族群为主体的国家。后来楚国基本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稻作族群建立的国家,融合了楚、吴、越义化,成为代表南方稻作义化的国家。

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以及疣粒野生稻。今日水稻的祖先就是其中的普通野生稻。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稻谷的驯化和栽培是入类进入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公元前221年,当发迹西北边陲西戎故地的秦国统一全国时,楚国遗民发誓要灭秦复国。秦末南方各地农民蜂拥而起,最终由刘邦建立了汉帝国,奠定了汉文化。楚人灭秦统一全国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就是长江流域稻作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稷(小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从此以后,南方的稻作文化与北方的稷文化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

历史进人唐宋之前,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大批中原人迁徙至南方,再加上育秧、插秧技术的普及以及江东犁等先进农具的发明,促进了南方大片稻田的开发和社会的发展,稻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昔日的蛮荒之地变为国家粮仓,国家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江南,水稻经济占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稻米成为滋养中国人身体的主要粮食,稻作文化获得了主流文化的身份,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水稻对水的特殊需求,激发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开垦土壤黏性大的沼泽地,发明了江东犁。为了平整稻田,发明了耖。为了粉碎稻田土壤发明了耙。为了利用低处的水资源灌溉高处的稻田发明了各类水车。为了合理利用水源、协调部落间、邻里争水纷争,发明了分水器。为了稻米加工,发明了水碓、水碾等。这些水稻生产农具的发明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类社会进人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新的生产农具的发明和改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水稻的发展史是稻、自然(水)、人三者共同奏响的协奏曲。

责任编辑/张丽君

猜你喜欢

沼泽地稻作长江流域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从容应对,走出男性更年期的“沼泽地”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
我国长江流域汽车需求量分析及预测
别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