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数学课堂从读懂学生起步
2018-03-20郑乐乐
郑乐乐
【摘要】读懂学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本文试通过读学生的错误、读学生的困惑、读学生的心理等角度理解学生.并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读懂学生的三点策略:读懂学生不该只靠经验,要深入了解;读懂学生,不该只看结果,要聚焦过程;读懂学生不该一概而论,要深入个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读懂学生
了解和读懂学生都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唯有读懂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才算真正读懂了学生.也唯有读懂了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真真正正的发展和提高,课堂才能真正切实有效.
一、读懂学生之缘起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讲了许多遍,觉得逻辑很清晰,但学生就是不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依据教学理论精心设计的,但实施时却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在刚学分数的时候,总有学生会把分母和分子写混,如在写分数二分之一时直接把分母2写在分数线上面,把分子1写在分数线下面.再比如,班级里有17本故事书,借出去一些书后,还剩下5本书,问借出去多少本书.有很多学生写成了17-12=5(本).以上两个常见错误发生在学生学习的不同年段,看似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错误心理因素——“顺序思维”.不能简单地把错误归结为“马虎”或“学习不扎实”,错误的背后往往反映了学生的某种规律与特征.
二、读懂学生需要读懂什么
李政涛在《教育常识》中说,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学生应考虑“学生自身有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教师试图促进其生长之前,需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发展前景,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有个非常形象生动的说法,“教师要学会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进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读懂学生,即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困惑,读懂学生的心理.
(一)读懂学生的错误
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有时就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它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应积极尝试读懂学生的错误,对于其中隐含的“亮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及时引导、点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二)读懂学生的困惑
困惑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一道障碍,走出困惑,也预示着接近了成功.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困惑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在反思与实践中实现了突破与创新.”而读懂的价值则在于师生双方在情感上的深化和精神上的沟通.
(三)读懂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了解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孩子的心理特征与成人的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区别,譬如成人写东西或看书时,有时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但是小孩子却很难做到,教室外面飞过一只小鸟,他们会齐刷刷地伸过头去看.在教师眼里,学生也许是不成熟、无知、不谙世事的个体.教师总习惯了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理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完美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和生活.读懂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就掌握了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也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心理,教师才能真正“认识”学生.
三、读懂学生的基本策略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对学生说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那么我们在读学生的时候怎样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是否我们在读学生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就做出了判断?想不到需要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问一问学生具体是怎么想的.
(一)读懂学生不该只靠经验,要深入了解
很多时候我们当教师都是凭经验教书.我们觉得经验是一个很好用的法宝,但经验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当你把经验无限放大时,你不但在享受经验的庇护,也可能进入经验的牢笼.例如,有一次在上分数混合运算练习课的时候,有名学生对64-32×34的算式进行如下计算64-32×34=32+8=40.很显然,他的运算顺序错了,“强凑”了一个正确答案,但是,按照他平时的学习状态,不应该啊.所以让他说说怎么想的.他快步走上黑板,“这道题可以理解为64减去34个32,但我是先减去一个32,那么就多减了14个32,也就是8,所以就加上8.”多么有创意的思考!它让枯燥死板的四则运算闪耀着思维的光辉.如果笔者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讲讲想法,直接以错误为评判结果,可能这名学生会从此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所以如果不问学生的想法,我们怎么能知道他们怎么理解的呢?有时候学生的思维比我们成年人更加丰富、更加活跃.对于这些特别的学生,教师怎么能自以为是能读懂他了呢!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们要学会谦虚并且尊重他们.
(二)读懂学生,不该只看结果,要聚焦过程
我们不应只看结果,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常见家长只以分数论英雄,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其实,学生在做习题时经常会打草稿.也许学生做习题的结果是对的,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一看他做题的方法和过程,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写和想的过程.例如,一名学生做了一道题,28除以6,商4余4.他心存疑惑,问妈妈做得对不对?妈妈也感觉很蹊跷,是什么让他感觉不对劲呢?学生说商和余数都是4,这对吗?妈妈反问为什么商和余数不能都是4呢?学生说,今天在学校的一道题25除以4等于5余5,可教师说不对,要求我改正,改正后是25除以4等于6余1.此刻发现学生真正错的原因应该是余数比除数大,但教师只是要求他订正过来,让他误以为是错在余数和商一样.我们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旦学生练习做得有的對有的错,我们想到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粗心.然而,粗心可能并不是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
(三)读懂学生不该一概而论,要深入个性
担任班主任以来,笔者最头疼的是班里那几个“懒”学生.简单题还能做,稍微难一点就放弃了,理由也很“正当”:这么难,我怎么会?要想教好这些学生,那简直是一场意志与智慧的双重战斗.因为看上去都是“懒”,但却各有病因.有人总结了四种“懒”的类型,第一种是因盲致懒型.盲,盲目,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就如我们做一件事情没目的性,也就没动力了.第二种是因厌致懒型.这种懒来自厌恶、厌倦,体验多了,就会慢慢逃避,慢慢地变得不那么积极主动了.第三种是因败致懒型.我们都知道遭遇挫折、失败,我们内心就会备受煎熬,积极性就会明显下降,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这种体验.第四种是因依赖致懒型.有的学生很有欺骗性,看上去很爱学习,积极主动,而且非常喜欢问问题.一遇到不会的他就问.教师也特别热心,一不会就教,学生慢慢地懒起来.当然,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相对于行动上的懒,思维上的这种懒更值得我们警惕.教师付出确实很多,可是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也没有用到点上,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精准度,最后的效果也就比较惨淡.
四、结 语
当我们回到教室面对学生,只有读懂了一个个平淡、琐碎、真实的瞬间,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学生,我们才能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进而,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美好的期待,让学生以简单、科学的方式走进数学、爱上数学,满怀信心地走进一个充满好奇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正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吴卫东,陈近.研究学生:从经验到理性——以“小学生数学学习前概念研究”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1):17-20.
[3]吴正宪.对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6(4):25-28.
[4]沈勇.化错,面对儿童的一种态度[J].小学数学教师,201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