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2018-03-20张怀民
张怀民
解读古典诗词有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其中,从“意象”入手来解读诗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诗人(泛指古典诗词作者,下同)常常借意象传情达意,正所谓“立象以尽意”。这里,“象”可以理解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意”可以理解为诗人要传递出的情感思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对外界的景物有了感触,产生情义,这种情跟景结合,便产生了“意象”。所以,包含了诗人情感的景物形象才能称为“意象”。
有的意象属于相对稳定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情也相对固定,如松竹梅兰菊等。理解意象,应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剖析开来。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特点,是其自然属性。如荷花,本身是“香草”之一种,出水芙蓉,清新悦目。屈原欣赏荷花的美丽,“集芙蓉以为裳”,荷花有了高洁的象征。而荷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叶子亭亭如盖,花朵清新宜人。文人观察到这一特点后,用它来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这种精神也好,人格也好,都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体现。又如,自从孔夫子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之后,“水”便成了时间流逝、岁月无情的代名词;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人便也用松柏来比喻人的挺拔之气,而我们一看到“松柏”的字眼就会条件反射似的产生“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强烈画面感。同样,自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一出, 文人们看到“菊”,便自然想到了陶渊明,想到隐逸的悠然。
照常理说,第一个用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再用同样比喻的就是庸材甚至蠢材。艺术贵在创新。但是,我们中国的诗歌不这样 ,一个大家公认为好的事物出来后,诗人们毫不客气地拿来使用、改造。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你到百度搜一搜的话,一定会显示这是晏几道《临江仙》中两句,其实真正的著作权属于唐代翁宏,他在诗歌《春残》中所写。可是,你是不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唐代诗人还有这么一位?不仅是好词好句,其他种种美好的形象也都被诗人们拿来共享。当然, 使用不等于照抄,必须推陈出新,又不失本来面目。这其实也提示大家,在阅读理解诗歌时,如果对传统意象很熟悉,对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比较了解,那么你在读诗歌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能遇到常见的意象,可以称之为“老熟人”。因为有“老熟人”,对约定俗成的意象,你一看就明白;又因为在不同的诗境中,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所以会有新鲜感。
我们以“浮云”意象为例,了解一下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说到“浮云”,你会想到什么?可能会立刻想到“神马都是浮云”,今天的人们爱说这句话,要表达的无非是视金钱如粪土,烦恼似云烟(尽管做不到)。其实古人就是这么说的,只不过是用诗的语言说的,说得很高雅。
第一,因为浮云有聚散无常,飘忽即逝的特点,人们希望所有不如意事也能“飘忽即逝”。王维《酌酒与裴迪》:“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看淡世事,不值得全放在心上。陆游《仲秋书事》:“不是有心轻富贵,偶然看破是浮云。”则是把富贵看破,视若浮云。还有唐皎然《答胡处士》:“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因此,功名富贵、世事聚散都如浮云,这表达的是诗人淡泊名利,忘却尘世烦恼等种种或闲适或失落或自勉的情感。
第二,浮云飘忽不定的特点还可以用来指人,尤其是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为什么和游子紧密结合?因为两者都有漂泊不定,聚散无踪的特点。而“故人情”却像“落日”那样依依不舍,久久难离。
第三,浮云在天上飘荡,难免会挡住太阳的光辉,变成一块“乌云”,这本来是浮云的自然特点,被“别有用心”的诗人用在君臣之间,“浮云”便成为了奸佞小人的代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既然用“天无二日”的“日”来代君主,很自然地“浮云”成了遮掩光辉的宵小。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如果不知道浮云的含义,就无法理解李白的拳拳之心。古人的联想是很发达的,尤其在“诗贵含蓄”的创作中,这种言外之意就随处可见。皎然《浮云三章》中有“匪日之暮,浮云之污”“ 匪日之昃,浮云之惑”“匪日之夕,浮云之积” ,不关太阳什么事,都是浮云惹的祸,一抹浮云何其无辜!这就是诗人看问题的方式,不合逻辑却形象可感。
第四,继续延伸“浮云”的使用范围,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所写的是家中女子思念在外的丈夫,不知道他何时才能回来。那么,“浮云蔽白日”和“游子不顾返”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诗歌有“比兴”手法!我们比比看。浮云遮住了白日,掩盖了太阳的光辉,使得太阳昏暗不明。有一种说法,古代男子就是家里的天,就是女子心中的“太阳”。游子外出闯荡,有什么能够“蒙蔽”自己心中的太阳?只能是受到另外一个女子的诱惑了。所以,“浮云”在这里还是“邪恶”的象征,成为“游子不顾返”的原因。
可以看到,无论哪种解释,都是从浮云“飘散不定,能遮蔽阳光”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联想。意象本来就是作者赋予了主观情感的事物。“立象以尽意”,“象”是载体,“意”是思想情感。古代的诗人心灵丰富敏感,读者也需要丰富敏感,才能形成对话,成为作者的知音。因此,读诗要勤于积累和思考、善于抓住诗中意象,才能较准确理解诗歌。
还有一种“意象”则是没有特定含义的景象或景物,如“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拆开后除了字典意思外,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诗意”。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便构成了令人动容的画面,传递出深厚的情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圓”也有同样的效果。《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大漠”“孤烟”“长河”单独来看,都不能产生像梅、菊等意象那样丰富的含义,只有放在一起,组合起来,才能具有画面感,从而产生诗意,传递美感。
需要注意的是,知道意象不等于理解诗的全部。虽然说传统意象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形象,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同样的事物表象出不同的精神状态,这与诗人的思想性格有关。
如陆游的《咏梅》和毛泽东的《咏梅》两者之不同。“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这首咏梅同样赞颂了梅花孤高气节,这种气节是在“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恶劣处境下凸显出来的。读上去虽然傲骨嶙峋,却苦意浓浓,写出了悲壮的意境。毛泽东词:“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同样称赞了梅花冒寒而开、迎风而俏的气节,但展现出来的是乐观主义的从容大气。这与诗人的格局有关,又牵涉到了“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意象组合,形成画面,营造情境,就是意境。简单说,诗歌中传达出的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可以视为意境。准确理解意境,是准确理解情感的前提。
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中意象很明确: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让人感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秋风”“玉关”,联想到戍守边关的亲人,冬天来临之际,在家的妻子赶制寒衣送给征人。境界阔大,边塞与家乡勾连,情感跨越千里。
当然,解读诗歌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单凭一招解决所有问题。但毫无疑问,熟悉古人常用意象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