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让这些工作饭碗丢得快
2018-03-20李亦
李亦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快,先后在围棋、扑克等领域战胜顶尖人类。人工智能还开始在新闻、交易、球探等领域取代人类,这让不少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那么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对人类就业造成威胁呢?
人工智能的职业之路
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机器人的确会抢走一部分人的饭碗。 首先,人工智能会分担大量繁琐、重复、单调的工作,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其次,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上,人工智能也会逐渐提升,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也起到一些作用。 比如裁判这种公平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可能就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因为机器人拥有更为强大的分析能力,而且不会受到人类情绪的影响。又比如客服这类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拥有更加先进的语音识别能力,可以根据客户的提问从智库中选取最适宜的答案,从而进行智能问答。 然而有些看似容易受到淘汰的工作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取代,比如驾驶员,面对复杂路面情况还是需要人类司机去处理。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比如医疗领域还有要求更多经验的工作,人工智能暂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目前为止,就业主要有三个领域,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早期人类社会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非常少。经过工业革命后,大部分务农的人员进入到工业和服务业中,但从事服务业的人口仍然数量很少。近几十年发达国家的工业人口开始减少,服务业大幅扩张。据统计2010年的美国就业人口中,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20%的人从事工业,而从事服务业的占78%。
这个过程和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人类没有发达的科技,除了人力本身,人类仅仅能够利用牲畜的体力,想要获得足够的食物,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口务农。随着发动机的出现和发展,人类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化石能源帮助自己改造世界,这时体力就不是工作的主要需求了,当一个农民能轻易调动比自己力气大数十倍的机器人,就有大量的人口富裕出来从事工业。在这个阶段,人类虽然发明出各种机器,但是这些机械还都需要人类事无巨细的控制,只有足够的工人操纵机器才能保证机器生产出恰当的产品。随着自动化的出现和发展,先进的机器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控制了,这部分人转而进入了服务业,因为尽管机器这时已经能做很多事情了,但是它们的认知能力较低,无法满足服务业中的种种需求。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逐渐开始改变了。目前机器的记忆、计算能力已经超过了人类,在认知能力上,也在逐渐超过人类。尽管很多人相信总有机器无法超过人类的领域并提出自己的假设,但这些领域却在不停地被机器攻破。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会拿国际象棋为例,证明机器有人类无法超过的领域,但是到了1996年,IBM的“深蓝”就可以完胜人类中的顶尖高手了。
人工智能抢走哪些饭碗
日本名古屋大学组织的项目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以“人工智能以自己的兴趣写小说”为内容所写的科幻小说居然通过了“星新一文学奖”初选,该团队雄心勃勃地表示,他们有信心在两年内开发出能独立编写成熟小说的人工智能。
出租车行业也发生了巨变,其根源也在于算法的进步,先进的算法大大减少了司机的管理人数,淘汰了旧行业中的部分员工。与此同时,顶尖租车公司也在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以期有一天用自动驾驶取代司机,到那个时候,租车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将少得可怜,大部分收入将进入少数控制公司的人手中。
当人工智能在一个又一个领域中战胜人类,也许你会想,艺术可能会是人类独有的,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领域。但加州大学的一位音乐教授已经开发出一款人工智能,能模仿巴赫的风格,将它的作品在音乐节上播放后,也受到了观众热烈的反响。该人工智能随后还学会了模仿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甚至还和唱片公司签约并发行了唱片。该程序的升级版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它会随着新的音乐输入不断发展新的音乐风格,甚至开始探索其他的艺术形式。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失业潮到底会影响多少人?美国发布了一份人工智能的报告,主要论述了自动化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其中,在谈到人工智能技术时,报告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會在20年内让47%的美国人失业。另一份由花旗银行与牛津大学合作的2016年公布的报告也预测,美国47%的就业岗位可能被人工智能代替,在英国,这个比例是35%,在中国,该比例居然高达77%,在整个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57%的工作岗位将实现人工智能。
更要命的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失业潮很可能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场。在过去,人类所熟悉的失业潮真的如其名字一般如一场海啸或洪水——当技术革命或经济衰退到来,一些不再吃香的行业被淹没了,其中的从业者不得不向“高处”搬迁,通过学习新技能,找更高要求、更高技术的工种重新稳住饭碗。
如何才能保证饭碗不丢?
既然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失业不可避免、无所不至又来势汹汹,那么它会多快来临呢?答案是很快,快到超乎你的想象。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间点被称为“奇点”,目前,对于这个时间点来临最乐观的估计已经被提前到了2020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几年后,老板们真能用1000美元买一个能为他24小时工作的人工智能,我们目前大多数人的工作是否还有意义呢?人工智能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超过了那些围棋棋手毕生的“修为”。我们中有多少人赖以谋生的行业经得起人工智能这样的“学习能力”?
不过有一些职业确实是人工智能即便能干,我们也不放心让它们干的。比如理发师,相信科技再怎么发展,也很少有人放心由一个机器在自己的头上挥刀弄剪,而对于那些一个头发做几个小时的女士们来说,与理发师的交流、聊天其实是她们用户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再比如说护士,当一个人深陷病痛或大病初愈急需他人关怀时,一台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即便再体贴入微,恐怕也顶不上一位嘘寒问暖的护士带给他的安慰大。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敏锐地看到了这种趋势。日本媒体曾报道过一个有趣的现象,称经过此前数十年的人才凋零后,日本的寿司学徒近年来有所回升,这份工作的“稳定”成为了吸引这些年轻人的最大优点。日媒分析认为,在日本寿司店里,食客与寿司师傅是面对面的,熟练的寿司师傅需要通过观察食客们品尝寿司时的神态,跟他们聊天,决定下一个寿司怎么做才能最合对方的胃口。这个绝活,显然是人工智能暂时学不来的。与之相类似,手艺人、漫画家等诸多兼具服务、创造和人情味的行业,也被媒体评为“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职业”,至少可预见的未来是如此。在未来的职场人机大战中,如何才能确保饭碗不丢呢?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斯坎德也建议学生做那些机器做不到的事情,机器是不善于人际沟通、同情和解决问题的,并避开那些涉及机械式学习和大量信息的领域。
所以,在不久的未来,过去看上去高大上的职业未必保险,而那些曾经不起眼的“打杂”行业却会崛起。面对这种未来,也许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学习力”,时刻准备着掌握一门新手艺,在人工智能暂时够不着的领域获取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