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实践路径

2018-03-20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党性学生党员

吴 敏

(安徽工程大学 数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原则

1.1 坚持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

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应坚守分类教育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制度规范原则,在坚定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核心的基础下,努力实现形式、载体、结构方面的实践延伸。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入党时间短,缺少党性锻炼,接触社会时间少,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要坚持思想性,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党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要坚持政治性,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行动要统一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要坚持原则性,坚持真理,坚持党性立场,坚持实事求是,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想问题、办事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不苟同,立场坚定。

只有在组织生活中坚持思想性、政治性和原则性,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才能保持党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能使基层党组织真正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1.2 分类教育原则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应根据学生现实状况制定区别化的管理方法,本科生党员与研究生党员在学历学识水平、思想政治受教水平以及党性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决定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要遵循分类教育的原则。本科阶段以党龄较短的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为主,党性教育目标应以政治价值观导向、个人党员生涯规划和优良党性培养为主,因此,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主要集中在党的理论培训、专题知识讲座、专题学习及报告会等方面,以此奠定本科生党员、预备党员的理论基础,形成正向的、积极的政治价值观雏形。研究生党员入党时间相对较长,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深的党性修养,思想稳固,政治敏感性强,党性教育重点应从理论培训逐步转移到党性实践中来,在研究生的择业就业、学术科研等社会实践中体现出党性理论指导的价值。因此,党支部组织生活在发挥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交平台、网络共享平台等渠道加强党员意识培训。

1.3 与时俱进原则

与时俱进是凸显党建工作导向价值、提升党员能动性、机动性的先决条件[1],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目标、形式、内容都应随着时代变迁呈现多样性、实用性、交互性的特征。组织生活实施要立足当下实际,既要结合新时代下大学生活对党员意识指导意义的需求,也要融入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通过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达成党建工作目标。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一方面要将提高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党员素质和党性修养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赋予党建工作在新时代下的强劲推力,以促进校园和谐。此外,要以创新意识引领时代潮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鼓励学生从被动化、抽象化、空洞化的学习中走出来,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拓展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增强党支部生活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激发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基层组织生活的质量。

1.4 制度规范化原则

不同于高校内其他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党支部的严肃性决定了组织成员准入、组织生活开展内容、开展方式以及活动总结等都要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这是确保高校党建工作完善的重要保障[2]。因此,党支部组织生活要灵活结合学生党员的特殊性,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将学生党员的行为置于强而有效的制度监管下,引导学生党员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及时消除组织内部滋生的不正之风和潜在隐患,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性与创造力的优势,推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改革与实践延伸,努力将党内教育置于开放、包容、灵活的实践学习环境中。此外,针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还应制定完善的行为监管制度,确保组织生活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会议都要有所收获、有所价值,这不仅是推进党建工作的需求,也是保证党组织生活严肃性的要求。

2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践延伸

2.1 组织生活形式延伸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进行了创新与延伸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2种形式。

(1)开放式。将传统组织生活封闭式、小众式的党内活动拓展到开放性、大众化的党性知识的普及。许多成功的校园文化互动和社团组织活动方式为党组织生活形式提供了借鉴,通过与校内其他社团或其他高校学生党组织的纵横联合,扩大党政、党性意识的宣传范围与影响效力。例如举办校级或院级的文化活动,与其他社团合力举办党支部联谊活动等,也可以与社区党支部合作开展党的政策宣传活动。

(2)学生自主实践式。在党支部书记的指导下赋予学生自主策划、组织活动的权力,让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筹备中占据主体地位。这种形式并非放任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无序性发展,而是对党性自主实践的大胆尝试,让学生党员以筹备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组织生活质量的管理与创新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

2.2 组织生活载体延伸

(1)要赋予组织生活内容的时代特征。通过举办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效特色活动达到党员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党内实践能力。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媒介,以及便捷化、移动化、实时性的社交互动平台都可以灵活运用到党支部组织生活实践中[3],特别是大学生对现代媒体技术的适应较快、应用能力较强,为组织生活载体的延伸创造了条件。

(2)坚守传统党性理论的主阵地。一方面,在组织生活载体延伸的同时,必须要延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群众利益首位的组织原则。在选择组织生活载体时,要考量其对支部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秉承以人为本的党建理念,既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党员专业学习与党性学习于一身的个体特征,也要提高党的理论、政策对学生党员校内活动的实践指导能力。

2.3 组织生活结构延伸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和学生党员意识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组织生活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党支部组织下设若干党小组,提高组织生活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实效性。

(1)根据学生党员的兴趣、专业、社团等分设不同的党小组。相比于直接将党支部作为基础管理单位,党小组的凝聚力与协作力将更具优势,而且相同兴趣或相同社团的学生党员同属一组,便于党支部统一领导,能够节约大量的管理资本。此外,将相同专业或特长的学生党员聚集在一起,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机遇。

(2)实行支部统一领导下的党小组内部自律管理形式。坚定党支部统一领导地位是为了保证党建工作不偏离正轨,并以此为各小组内部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而在小组内部开展个性化、特色化主题活动则是为了发扬各小组的专长,激发全体学生党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也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3)不同性质的党小组之间要着力开展相互学习交流活动。既要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也要通过不断合作,共同探讨党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实施途径,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3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3.1 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组织生活限制民主互动氛围的养成

成功的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应建立在党委领导、党支部书记与支部所有成员良性互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外在体现,更是促进党内教育拓展延伸、创新繁荣的必然要求。当前多数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依然沿用自上而下的单向命令或部署的模式,缺乏积极有效的民主互动,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党员积极性下降、活动价值流于形式化。这种权力至上的封闭性意识既违背了党的理论、政策要求,也在无意识中将党的形象置于负面舆论情形之下。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者大多为学院党委书记、系主任、辅导员等兼任,许多支部管理人员要同时兼顾专业教学与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这一客观现实让许多管理者对党支部民主互动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正,认为入党只是增加自身就业机会或考取研究生的筹码,忽略了党性修养的提升,在民主活动中积极性不高。

3.2 教条、传统的组织生活内容降低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

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相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程序灵活的创新型组织生活,传统教条式的组织生活内容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影响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关于党的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交流大多限于呆板化、程序化的会议形式或课堂形式,内容方面也以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案例的支撑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其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类型单一、党员实践活动较少。虽然许多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在活动次数和活动质量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些教育大多局限于组织内部的小众范围,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互动明显不足。因此,从长期以来的模式化、程序化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中跳出来,寻求组织生活实践延伸与创新的突破点是极为重要的。

3.3 开放自由的现代化社会环境冲击党组织教育壁垒

在逐渐趋于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环境中,受到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思想意识也逐渐趋于多元化[4],这对学生党员各方面价值取向带来影响,成为党组织教育壁垒的全新挑战。一方面,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将学生党员置于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中,金钱至上、物欲至上的消极观念正在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阵地,甚至许多学生党员也萌生了拜金主义。另一方面,便捷化的网络社交平台在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的同时,也使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大量的文化糟粕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了恶性循环与裂变式传播。

3.4 党支部软硬件配备不足,阻碍党内教育的纵向深化

其一,高校用于党支部组织建设或组织生活实施的资金普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载体形式。主要体现在活动经费少、多媒体设备配备不全、专用教育场所紧张等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方对党支部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多数高校等管理方对党支部组织的建设流于形式化。其二,规范化制度建设不全面。目前,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施遵循的条例和规范大多与其他学生社团相同,没有体现出党组织的特殊性和规范化的需求,对党组织管理人员、学生党员及对组织活动的管理规范不健全。其三,部分党支部组织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党内教育,部分工作者的党性意识、政治价值观,以及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把握出现偏差;另一方面,部分工作者对现代化教育设备、技术掌握不灵,虽然具有过硬的党性知识,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没有把握时代特征。

4 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组织路径与实施步骤

4.1 构建民主互动的组织生活模式

在民主互动的组织生活氛围下,有利于激发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是从灌输式被动接受转向交互性主动探讨的必然要求。民主互动的组织生活模式要遵循党支部书记与各支部成员平等、互敬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党员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组织生活的管理、筹备中,赋予学生党员参与者、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既是对党建工作拓展延伸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组织生活原则。一方面,应鼓励每位学生党员参与到组织生活策划、实施、总结中,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转变以往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通过明确的责任分配,充分发挥党员的主动性。此外,引入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让学生党员参与到策划、管理、筹备中并非将组织生活完全置于不顾,而是要坚定党组织的指导核心,在赋予学生党员一定自主权力之后,配备相应的监管机制,保证党性意识和党建工作的权威性、积极性。

4.2 创设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内容

组织生活内容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打破墨守成规、程序化、教条化的活动形式,将严肃的理论、方针政策教育与内容灵活多变、形式活泼的组织生活结合起来。首先,引入现代化的网络社交渠道。在多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接受、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创建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在线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党支部组织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QQ群等向学生党员推送教育信息。其次,采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代替枯燥乏味的会议形式。这不仅是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的现实需求,也是将党性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与时代属性的着力点。最后,带领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将党性意识从狭隘的理论阵地拓展到广阔的社会视野,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倾听红色故事等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4.3 制定科学完善的网络环境监督机制

开放的网络环境对组织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积极价值,尽量避免消极影响是党组织生活实施需要考量的问题。在利用其便捷性、实效性的同时,加大网络信息过滤,以及对学生党员的网络行为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发挥党支部的教育主阵地效能。党支部应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教育信息,在学生党员群体中树立权威形象,以正面的、积极的党性理论形成先入为主的意识。其次,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及时清除暴力、反动、色情等不健康网络信息,为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提供正面导向。最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大学生的文明上网行为,引导学生党员主动抵御不良文化信息侵扰。

4.4 形成稳固有力的组织生活软硬件支撑体系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内部客观条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制度建设、工作者素质等软硬件多方面[5]。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党支部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以资金支持带动教学设备、教学场所、教育内容等硬件条件的完善与更新,在党支部举行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活动经费。党支部方面也应制定细致深入的活动策划、项目预算等明细,申请校方的资金支持。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并完善党组织准入制度、活动考评制度、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制度等,以此对党支部组织生活施以全面的监管监督。最后,为党支部组织配备精良的指导教师队伍。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党支部工作人员担任组织指导教师,为组织生活实施提供有力的正面导向;另一方面,提高现有工作者的内在素质和现代化教学水平。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直接关乎到高校党建工作主阵地的稳固与否,为提升组织生活质量,我们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化节奏下,实现专业学习与党内教育的结合、学术科研与党性修养的结合,对党支部组织生活进行延伸,将党内教育置于全新的载体中,同时,借助严格规范的制度建设和稳固有力的后盾支持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施保驾护航,充分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火欣,项洪印,门万杰. 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5):243-244.

[2] 卢军霞,刘翔.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2(9):50-53.

[3] 陈怡君. 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策略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88-89.

[4] 胡静娴,李兴兴.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3):110.

[5] 刘一华,任康丽. 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探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5):206-207.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党性学生党员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