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型”案例研究
2018-03-19程波
程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用科学,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最具科学本质的素养。《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的素养,如图1所示,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实验探究的思维本质与基础,“宏微结合”和“变化平衡”是实验探究与创新的化学视角,“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实验探究与创新能力的体现与结果。“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具体包括: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素养为本”的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内化和提升,成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电解法制备Cu(OH)2”为例,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索基于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维度的“探究型”课例的教学设计。
1课例分析
鲁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了电解原理的复杂性,采用逐步递进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如图2所示。“电解法制备Cu(OH)2”是在学生学习完电解原理以后设计的一节“探究型”学习课,围绕利用电解原理制备Cu(OH)2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本课既是对电解原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又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根据本节课涉及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加深对电解工作原理的理解,了解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对电极反应的影响;通过对电解过程中异常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掌握设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探究电解过程的反思、解释和评价,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达到内化“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目标。
2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流程如下:
3实施过程
3.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电解原理设计Cu(OH)。的制备方法。
实验用品:8mol/L NaOH溶液,电压12V的电源,烧杯。
实验现象预测: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制备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
结果汇报:阳极铜片上产生气泡且铜片表层和溶液慢慢变黑,阴极碳棒产生大量气泡,并没有生成预测的蓝色絮状沉淀。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预测的实验结果和实际实验现象不同,产生巨大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引入新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
教师:我们发现实际反应现象和预期现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能够解释上述异常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此类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归为两类:①继续探究在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即有蓝色絮状沉淀Cu(OH)2产生;②继续探究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即通过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并为后期的交流、探究结果、合作学习提供平台。
学生活动:第一组学生探究出现蓝色絮状Cu(OH)2沉淀的条件。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若要达到实验目的,可以改变哪些反应条件?
学生活动:改变NaOH溶液的浓度;改变电解质溶液;改变实验装置。
师生交流:“控制变量”——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学生活动:第一组学生再分3组,A组探讨改变NaOH溶液的浓度,B组探讨改变电解质溶液,C组探讨改变实验装置,各自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如何实现氢氧化铜的制备,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A、B、C组的实验现象见表1、2、3,实验结论如下。
实验结论:改变NaOH溶液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两极产物相同。
实验结论:选择Na2SO4溶液可以得到蓝色絮状沉淀Cu(OH)2。
3六孔点穴板两极反应现象类似,反应时间较实验1更快。
实验结论:由于装置不同,则两极间距离不同,两极间距离越近反应越快。
师生分析:一般情况下,制备Cu(OH)2关键是选取Na2SO4作为电解液。
学生活动:第二组学生探究实际反应产物,并分析其对应原因。
教师:探究一种未知物质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师生小结:观测物质外观——预测性质——设计实验——获取证据——解释及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研究产物性质,使学生掌握其基本步骤,并了解传感器等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第二组学生探究实验过程见表4。
学生分析异常现象的原因: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铜片没有放电生成铜离子,阳极区发生电极反应:4OH--4e-=O2↑+2H2O,生成氧气把铜氧化成黑色CuO。
教师:由以上科学探究活动,同学们最终能得到哪些结论?
学生小结:以铜作阳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碱性条件下铜的放电能力较弱,阳极是OH一放电产生O2,无法生成Cu(OH)2。而酸性溶液溶液中铜的放电能力较强,也不能生成Cu(OH)2。制备Cu(OH)2应选用中性Na2SO4溶液,并且将两极间距离缩小可加快反应速率。
3.3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下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制备Cu2O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前制备Cu20可行的方法是以Cu作阳极,浓NaOH溶液为电解液电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外界条件对电极反应的影响。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充分利用POE(预测——观察——解释)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从引发认知冲突到分组探究,再到解释异常、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充满自主探究的氛围。尤其是探究实验2和3,探究点各有侧重,又都注重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渗透,因此“探究+生成”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探究型”课例的特点。
此外,本节课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化学课堂。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体会实验是检验化学原理的最高法庭,不迷信权威,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批判的创新精神。第二是让学生体验自主的化学课堂,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开展探究,在保证教学结构完整的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交流、合作、分享的氛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是让学生体验科技的化学课堂,使用传感器等现代教育装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化学核心素养5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設计“探究型”案例时,在充分关注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展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4个维度素养的渗透和提升,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