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中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2018-03-19王巨龙
王巨龙
一、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
说到当代艺术不得不说西方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其实更多时候我在想的是我们的当代艺术究竟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中国当代艺术,或者是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然而中国的传统艺术表面上看起来和这些西方艺术很难融合到一起,时至今日,我们一说到当代艺术更多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和思潮或者作品的涌现,而我们身在中国,应该思考如何找到本土的当代文化语言,或者如何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些精髓,让当代艺术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更好地结合。
《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中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一些梳理,对中国传统美学当中的意识、倾向、导向、特征进行了讲解与扩展,与当今的社会环境结合密切,更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着眼于当代视角,在如今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它提供给我的更像是一颗浮躁的心灵能找到一块栖息之地,很多当代问题从中能找到答案。书中开篇提到“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这像是我们欣赏艺术的态度。纵观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简简单单的描绘自然开始,更多的是艺术家的直观感受,那时候的艺术家是将自己要讲的话都展现出来,观众很直接就能够从作品当中看到艺术家要表达的东西。这时候的艺术创作就是“六经注我”,我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吸收。艺术发展到后来的极简主义时我认为就是“我注六经”的状态了。因为极简主义往往是关注材料本身的属性,去掉艺术家的个人痕迹表达材质和艺术的本质,这时候观众如果单纯看艺术品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时候的艺术是参与了思维的,是观众去解读艺术。因每个人不同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历,所以产生了对作品的不同解读,更多的是需要头脑的思考,不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思考。书中还提到了冯友兰先生谈“历史”,一种客观发生的历史,一种是人写的历史。所以人写的历史就是“我注六经”。
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体意识
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体意识为例,无论是在画画时还是做雕塑时,从一开始我们都会有一个整体的意识在脑海里,这种整体的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但有时这种所谓整体会稍显狭窄。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是视宇宙为整体、视生命为整体、视艺术为整体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而“天人合一”这种状态也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主体。“天人合一”的解释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应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所以这些相互联系的物质的统一也是整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所以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有以整体为美的概念。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正如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思证明存在,我思故我在,所以思维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物质和人、物质和物质之间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整体意识的一个表现。中国古代画当中,画家常常画山水,认为自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气的,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山水之美”。大山大水并非个体,而是整个自然,是更加宽广更加豁达的美。
还有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文导向,中国古代哲学中诸子百家的一些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当中大多是讲人的问题,比如儒家文化当中最多的是教化人们如何成人如何做人。在这点上是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它是發挥人学的,是更看重人的内在价值,对人本身内在价值的一种探索与追求。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去教化人的道德发展而非人的肉体发展,但是在更多情况下儒家认为人仅有道德修养是不够的,不是成人的唯一的条件。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今天来说的美育,所以中国的古代美学也是与道德相联系的。何为美?儒家美学当中也提到仁义二字。在这里也对人的情欲和道德做了一些分析,书中有一句话叫:行仁义、仁义行。行仁义是被迫的而非主观的,而仁义行是从仁义出发才去做的是主动的。在仁义这个认识当中,情欲是既能够辅助人成人的也是能够阻止人成人的。人都会有欲望如果不加克制地放纵欲望就是与成人背道而驰的,如果能够克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把力量加以转化就能成为对成人的支持。所以在中国古代美学当中儒家美学里,美不单单是视觉上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由此可见儒家美学是围绕着人的美来展开的。在这一点上让我想到了尼采的一段话,学会自制才能驾驭自我,不受盘据在内心的欲望的控制,更不会被欲望左右确实主宰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美学又是一种伦理上的美学,美学与伦理道德是息息相关的,而在今天我们当代艺术里范围涉及的很广,其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回去找我们自己民族中的传统文化,其也会带给我们新鲜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的出发点。中国古代除了儒家学说以外,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派。道家美学当中也有很多的人文倾向,比如说庄子他认为美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也是对人的一种美的规范。道家美学思想中的“道”“气”“象”“有”“无”“虚”“实”“玄鉴”“自然”等,对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有无”“虚实”学说,对中国书画创作中的章法布局有点石成金的作用。老子《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和“无”构成了宇宙万物,就自然现象来说,世间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谓“虚”和“实”的统一,统一即为美。老子的这个美学论断为中国书画创作在章法布局上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原则。“虚”和“实”,是中国书画创作中需时时体现的,在概念上相对立。但在创作中,书画家巧妙、合理地协调,从而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对老子道家美学思想的践行。
三、中国传统美学中世俗化倾向
在读完这本书以后除了以上的人文倾向外,我更喜欢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世俗化倾向。我们常说的俗与雅,究竟什么是俗什么是雅呢?在没有看这本书的情况下我的见解是这样的:俗是没有思考的审美而雅是有思考的审美。书中所写的是人的本能和情欲有关,可能也和人最基本的欲望有关,这里写到童心和俗。就像是我说的没有思考的东西我就认为他是俗的而童心,童真,人的本能呢。所以说俗究竟可不可以是美的呢,其实一开始我还是不愿意说自己是个俗人,希望自己是一个高雅的人。但书中提到俗与自然有联系,俗就是自然。因为自然是最真实的。在消费文化的今天,就是俗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对审美单独的俗和雅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这本书给我带给我的不但是它里面的内容,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回归的心态去思考。让我想起了我们近期正在上的针孔摄影课,老师反复强调给我们的是回归到摄影最初的状态。我对老师的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在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相机,人们拍摄的东西画面质量没有今天的高清,那是不是那个时候的作品就不如现在呢?如果不是,那从前的摄影作品是好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所拍摄的内容吧。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应该以一种追其所源的方式去看待问题,重要的不是你做的是什么样子而是你做的是什么。我将会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进行我接下来的创作。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