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型游戏设计研究

2018-03-19胡利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设计

胡利敏

摘要:目的: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学习型游戏进行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学习型游戏设计等相关理论,结合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型游戏设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设计时应该注意的设计要求。结论:在设计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在开发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同时,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使得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型游戏能够不仅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而且能够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认知和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型游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4-0197-03

Research on Learning Game Design Based on 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U Li-m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y to do the study of learning games.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y and the design about children's learning game, combined with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sign of a learning gam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put forward some details which is need pay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school children learning game design.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game desig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the intellige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 should be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rning games should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to make the preschool children learning games can not on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an cultivate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shape a sound personality, enhance the cognition and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To make the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ity and intelligence joint development healthily.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game design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移动设备的依赖性的增强,针对学龄前儿童设计的学习型游戏在逐步增多。学习型游戏是互联网技术、学龄前儿童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形式的学习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使儿童产生沉浸感,在游戏中达到智力开发、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和心智的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学龄前儿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交互游戏学习产品,这些学习型游戏的设计目的大部分是属于儿童智力开发类,除了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对儿童智力开发外,如何通过教育和游戏相结合方式,通过对游戏的设计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提升认知和沟通协作能力,是在进行此类学习型游戏设计时面临的新的挑战。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学习型游戏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

1.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re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学前儿童的心理是随着客观世界、社会实践的相关变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的身心在成长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即学前期阶段特征[1]。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年龄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一下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左右);前运算阶段( 2-7 岁);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2]。不同的阶段儿童的心理和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文章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3- 6岁的学前期儿童作為研究对象。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得特殊性,因为他们将要面临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开始从家庭生活向学校生活转变,这是最初的社会生活的接触。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在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显着变化。尤其是儿童的心理状态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个时期也是儿童性格塑造和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选取该年龄阶段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学习型游戏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 我国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设计研究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应用,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实现的基础。目前针对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设计的研究主要有交互设计研究和体验设计研究。关于交互设计的研究主要是从学龄前儿童的视听觉特征、触觉与肢体特征和心理认知特征入手,总结交互设计原则,进而进行设计研究;对于体验设计研究主要是站在学龄前儿童的角度,从学龄前儿童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其需求,然后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反馈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体验。这些研究对于交互和体验设计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是,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在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设计中最根本问题时忽略学龄前儿童以情感为主线的心理认知需求,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 游戏功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授,教育性和说教性明显,趣味性弱,学龄前儿童参与其中的形式只是局限于根据提示进行简单操作、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儿童的使用主体性降低,不利于儿童自然情感的表达,导致其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够。

2) 在学龄前儿童游戏设计中忽略儿童情感交流和体验,忽略了学龄前儿童对情感表达的需求。

3) 在游戏元素设计时缺乏具象性设计,使得儿童在学习型游戏中处于虚拟的环境中,跟现实的生活产生了脱节,会导致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不能形成情感的共享,缺乏现实可行性。

4) 目前大多数学习型游戏沿袭了传统单机游戏的操作方式,即是游戏过程中儿童独自进行游戏操作。这样的方式比较适用于知识教育,但是由于缺乏互动性和团体合作性,因此不能够与儿童情感寄托的需求相契合,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5) 游戏设计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但是没有按照性别对儿童进行细分。实际上从学龄前儿童进入校园开始,受到社会文化对于男女性别区分的熏陶,男性和女性儿童已经开始会出现心理和认知方向上发展的不同,所以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随之的行为方式会出现差异,比如:男孩子会比较擅长动手操作,女孩子则在情感和语言表达方面表现较好。目前的游戏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只是停留于交互和体验设计。

3 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型游戏设计研究

结合对以往学前儿童学习型游戏设计的研究,以及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总结出的目前学习型游戏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针对学前儿童的学习型游戏的设计从体验设计和功能设计两方面进行。其中体验设计从丰富的感官设计、主体性设计、具象性设计、情景代入和角色扮演设计、团队互动性设计入手,功能设计从主要针对细分后的对象进行。

3.1 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型游戏体验设计

学习型游戏的体验设计是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从学前儿童本身的心理、认知特性出发,遵循以儿童体验为主题的原则,达到学前儿童心智同步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

1) 丰富的感官设计

著名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教育方法体系中,特别注重“感官教育”法[4]。学龄前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一个通过感官的探索过程,特点即是“所见即所得”,他们会利用比如: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在学习型游戏设计中主要考虑学龄前儿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方式在游戏中认识和了解世界。

基于以上对学龄前儿童生理特征的研究,在学习型游戏设计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视觉设计方面要注重颜色的搭配使用,要能够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也要结合不同的学习型游戏的不同性质进行颜色的选择,比如合作互助类学习型游戏可以选择比较鲜艳活泼的主色调,比如红色和黄色;对于生活体验类的游戏选择比较放松的言责,比如蓝色。既要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也要达到辅助情感表达的效果。

其次,在游戏设计的听觉设计方面,减少文字,按钮图标的使用。学龄前儿童本身对于文字和抽象的图标并不认识和了解,在使用过程中,会让儿童产生陌生感和无助感,不利于学习型游戏的体验。将声音代替文字和图标,同时结合动态指导手势,可以让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游戏的使用规则,享受游戏中学习的乐趣。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注重反馈声音的使用,比如一些“你真棒”的鼓励性的声音,可以极大提高儿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最后,触觉方面的设计要避免准度要求高、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游戏环节的设计,这样的难度超出了学龄前儿童的能力范围,这样的体验会影响儿童游戏的心情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儿童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同时,在技术方面注重多点触控方式代替传统的单点触控方式的应用。如下图1所示:

2) 主体性设计

在对学习型游戏设计时,要让儿童在使用过程中担任主导角色,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以自我需求进行游戏和操作。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而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3]。如图2所示:

3) 具象性设计

学龄前儿童虽然已经可以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思维,但是只是局限于简单的信息输出,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仍然是具象性的。他们认识在游戏中出现的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物体,比如电话,他们在游戏中看到自己熟知的物体会产生亲切感,并且会重复游戏,如下图2所示。在游戏中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互动和联系,可以避免儿童产生虚拟和现实之前的脱节,同时可以调动儿童对游戏的参与度。

4) 情景代入和角色扮演设计

根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在该阶段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需求,然而他们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并不能够进行合理的情感表达。所以,在App平台交互设计時要利用情景代入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儿童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不同角色的行为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一定的社交技巧和技能,同时,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对儿童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培养。情景代入性设计是通过学习或者游戏任务的形式,将虚拟和现实之间相结合,具备共享情感的能力,避免了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的脱节现象的出现[3]。如图4所示:

5) 团队互动性设计

根据学龄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处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身心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发生变化,最显著的环境改变是从家庭生活环境向校园环境的转变。即使目前我国放开了二胎的政策,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家庭中仍然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儿童,在进入校园之前,生活的环境是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的,儿童接触和相处最多的也是这些亲人,这就是所谓的所有的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和相处中,父母亲人一般扮演的是教育和照顾的角色,长此以往,难免会造成儿童从自我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被包容、被照顾的认知习惯。但是在进入校园之后,身边都是跟自己有同样需求的孩子,同样渴望被照顾、被关注,学校的老师不可能像父母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他们的情感表达对象就慢慢从父母变成了校园内的同学,这就意味着他们开始了最初的社交体验。这样的转变过程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让学龄前儿童尽快适应改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种转变,这将能够引导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方向。

所以,在学习型游戏设计过程中要慎重考虑到学龄前儿童的这种转变,可以通过对交互界面的操作和交互内容的设计,组织团队游戏和任务。这样能够使得学龄前儿童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同龄人,而且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沟通协作和磨合,让儿童尽快适应这种转变,逐步了解彼此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交的初步认识,形成儿童间的特殊社交行为模式,进而形成儿童间的社交网络。通过虚拟环境中的体验,可以为现实生活中儿童间相处提供参考,形成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对接。

4 总结

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心理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处

在一个变化的阶段,其心理变化是微妙的,但是影响是深远的。在目前传统教育形式不适用和新的教育方式指导性不足的阶段,作为学龄前儿童接触最多的学习型游戏就要负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在对此类学习型游戏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通过交互实现和功能设计实现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和知识的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注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对平台设计的影响,注重设计中情感因素的注入。逐渐完善学龄前儿童学习型游戏,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服务,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纤纤.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亲子互动产品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5.

[2] 方浩,张言林,周婷婷,等.学龄前儿童教育类 APP 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6, 37(20):113-117.

[3] 胡克.发展心理学在学前儿童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 2009, 30(2):192-193.

[4]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M]. 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2006.

[5] 薛蛟.基于情感体验理论的体感游戏操作界面研究[D].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5.

[6] 王波.论移动游戏产品界面设计中的易用性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 2015, 36(12):49-53.

[7] 梁嘉,熊青珍.儿童产品开发的创意性需求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4, 35(18):68-70.

[8] 楊明朗,郭峰,刘贺.儿童学习型游戏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 2012, 33(22):45-48.

[9] STAFFC. Free the Digital Natives[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2013, 56(12):8-9.

[10] 吕宗伟,许懋琦.学龄前儿童游戏界面设计初探[J].设计, 2015(8):132-133.

[11] 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8):4.

[12] 孙梓琳,李世国.学龄前儿童交互玩具情感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 2014(1):120-122.

[13] 郭云云.学龄前儿童移动应用的自然交互方式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5.

[14] 林倩倩,孙远波.学龄前儿童教育类 APP 的体验设计[J].包装工程, 2016, 37(20):194-197.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