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亡命贷”背后的思考

2018-03-19姜欢吕世军付万兴谷朝霞王静孙笑可

中国市场 2018年8期
关键词:校园网贷互联网金融互联网+

姜欢 吕世军 付万兴 谷朝霞 王静 孙笑可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ITFIN)时代背景下,继电信诈骗后,校园网贷之风兴起,为了追求奢侈物质生活享受,部分女大学生进行“裸贷”等,更有甚者,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位在校的青年大学生郑某为了偿还因网上博彩与炒股所欠下的负债而借用、冒用身边他人信息进行小额网贷等,最终却致使其背负了5895万元巨额债款,而后采取了自杀的方式,“校园贷”变成了“亡命贷”,其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和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ITFIN)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校园网贷;大学生;经济和心理健康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8055

1引言

所有网贷事件中的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金融信贷都是出于追求奢侈物质生活享受这一目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部分高等院校贫困学生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方面自立自强、金融经济方面能自力更生以达到减轻父母负担的目的,同时青年大学生自身富有朝气和创新进取魄力等特色,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是用于大学助学、创业等,一时应急资金周转,以及其他原因。[1]

2大學需要网贷的必要性探究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分析:为什么进行网贷?这些大学生经济上真需要网贷吗?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不外乎是没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或者说是没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飞速前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停地与时俱进,“志存高远+学而优则适+道德素养”成为新的成才公式。而计划生育下“二胎”的春天也才刚刚到来,独生子女占着极大比例,大多数的家长的教育观念代代相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亿万中国父母对儿女永恒不变的期望,近年来更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说,大多数4~5岁的孩子就开始忙碌于各种学前班、特长班、补课班,大学生背着沉重的学业包袱走过了“填鸭式”九年义务教育,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和努力通过高考这一独木桥来到理想的大学校园,储备了大量学术与艺术的修养和能力,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大学不仅是对大学生的学术知识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学习,更有着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还有心理和人格的养成,以及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系结构的建设。[2]一个人在社会现实世界的举止活动都是受着世界观的调控,世界观就像是莎士比亚妙笔下千个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每个立场不同的人可以在《哈姆雷特(Hamlets)》这本书里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这意境未尝不就是受着世界观决定与指挥的小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拆解开来即为人——生或者说活着——观点或看法,它决定价值取向;而价值观则是回答个人一生当中一件事值得与否及其价值衡量,它是人生活在现实世界的风向标与指南针,若是对前者与后者的关系进行一个形象的比喻,前者与后者就好比脑死亡与心肺死亡间的关系,前者包含着后者,后者既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又是其具体体现,前者丰富、发展着后者,因此三者更是同归于一个整体系统工程。

3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追求奢侈物质生活享受而进行相关盲目的、不理智的网贷,这一目的本身就是不成熟、不正确的。据统计,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如下。

31普通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主要是家庭(调查显示约占调查人数的88%),而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推进城镇化进程、缩短城乡差距一直是无数人为之努力的事业,多数家庭还未实现“小康家庭”的目标,学业支出依旧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3]

32部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来源

为国家、政府、学校等的补助或爱心资助、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兼职(勤工俭学)等,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种奖助政策措施,如设立国家级(励志)奖助学金、提供生源地或校园地助学贷款、鼓励社会捐赠等,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福音。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大多来自相对偏远、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贫穷地区、乡镇及以下的农村与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以及农民工家庭等,这些学生更容易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他们对于涉及与本身相关的问题,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的反应,甚至自卑、敏感、多疑、防备心强,怯于甚至逃避参加人际交往活动,从而导致他们的“关系圈子”狭窄,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往往以 “冷眼旁观”的态度和视角去应对,习惯于做“为别人鼓掌的观众”,而不是站上舞台去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人轻易不能打开甚至走进他们筑满围墙的内心领地,缺少了聆听与倾诉,继而关闭心围的大门,负能量的情绪或心理持久未能得到正确的疏通与引导,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同时唯恐周围或者身边的一些人尤其是异性、同学、室友和老师等因为自己是贫困生而轻视、拒绝和自己交往,害怕甚至畏惧自己与周围大环境表现的“不同”;尽可能多地回避与别人进行有关经济方面的联系,甚至会在面对外界善意的帮助时反而产生一种偏激的想法等,看到某些出身条件优越的同学在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上奢侈时,容易产生些许不满乃至痛恨与憎恶的情绪,进而产生一种带有攻击性的嫉妒心理,甚至致使心理失衡,未能经过正确的引导或者被不法活动者借题发挥,容易产生犯罪。此外,他们希望在生活方面独立自主、经济方面能自食其力以达到减轻父母负担的目的,希望获得优异成绩、尽可能地争取机会表现自我,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形象,[2]维护并捍卫个人的尊严。从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美马斯洛的五大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是在生存物质温饱解决后人的又一重要需要,没有了尊严人活在世亦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大学校园内激烈的竞争和自身资源条件等限制导致大多数需要缺失大学生的目标与现实偏差过大,使得他们更易在生理需要和尊重需要上产生严重的矛盾心理,缺少了以一颗勇于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平常心、理智准确的自我认同与认知的自信,甚至继续发展成看轻、厌恶、低估自己等情绪。有关相关性调查显示:强大的自卑感觉也易于致使自杀意念出现,[2]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受传统教育模式思维的限制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实践经验的限制,应实事求是地结合本土教育的特色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建设和整体发展规划,对于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或人群应加以关注,防微杜渐。[4]

4分析校园网贷经济事件中高校大学生受骗的因素

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约占调查人数的810%)的高校大学生的生活费为800~1000元/月,而许多大学生日常消费用品,如手机等产品可谓日新月异、随时更新,今天还在流行的产品说不定第二天就被新的产品所取代,中等价格品牌的产品如2015年OPPOr7t手机(市场价格为2499元)在街头处处可闻“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广告语,后逐渐被OPPOr9等所取代,现在 OPPOr11一经推出亦引来无数年轻大学生的喜爱,更有其他同期或新兴品牌产品推陈出新,中等价格品牌尚且如此,更不必说苹果等奢侈品牌了,如iPhone7Plus256GB,市场价格为7988元,更有iPhone8Plus虎视眈眈,这样,生活费是难以满足其奢侈消费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作为子女非但不能减轻父母的家庭经济负担,还要浪费父母的血汗钱追求奢侈物质生活享受,这种“及时行乐”“超前消费”是不符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求的。[1]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为什么受骗的对象多为高校大学生?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物极必反”,过度的或者长期的对于某种行为或情绪的压抑往往会导致其一旦爆发则会引起更多或更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家庭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子女严加管教,更是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说,即使21世纪下依旧以家教甚严、家教良好为荣,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直受到家长、老师等的谆谆教诲、耳提面命,凡事以学习为重,仿佛学习成绩就是一切,而看电视、玩手机、去网吧、玩游戏等都被认为是罪恶的,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精神压力甚至思想枷锁,大多数叛逆期的学生内心总期望着上大学后可以脱离家长的控制能够做到“我的青春我做主”,大学生则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向往着独立、自主、张扬个性、展现自我,而家庭成员中父母或长辈的过分保护招致了他们由于缺乏生活历练而形成的所谓的 “玻璃心”“脆弱的小心肝”,比较容易变得“稀碎稀碎的”,一旦社会化的过程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其远离了家庭的避风港湾,少许人生过程中的碰壁、挫折与“南墙”往往就会使其中一部分人感觉这是难以承受之重,成为飘在上方的、即将压碎心灵的最后的稻草,加之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不是很成熟,种种心理下,容易让不法之徒有机可乘。[5]部分大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的监督式学习,一旦到了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大学,在自由中变得散漫没有上进心,失去了紧迫感与昂扬的斗志,而面临考试时又想取得不错的成绩,长此以往内心就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女大学生,中国北方有句俗语叫作“穷养儿子,富养闺女”,认为女孩子要娇养以后在面对异性时才能更加理智,不拜金,不会轻易上当受骗,21世纪抛开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枷锁,女孩子更是一个家庭里的“小公举”,由于其生理上和性别角色上的特点,在性格上更容易表现为懦弱、胆小、内向,有较重的依赖心理;在性别角色上,女性的细腻,使得她们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在处理事务时往往易偏激,再加上家长过度的保护,其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较男生弱,当在某项事业过程中碰到波折和难关时,比较容易滋生诸如自卑、郁闷、焦虑、自我否定等负面的情绪体验,有甚者孕育出退缩或逃避、过度悲观、自伤自杀以及仇视报复外界的人或物等不健康心境与想法。我国毕竟是一个传统性强的国度,男权主义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长期存在的歧视社会成员中的女性、重视生男孩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落后封建观念,女青年在校、实习或毕业大学生往往需要面临着更加驳杂的各种情况和机缘,她们在就业问题上似乎更加严峻。尤其医学院校女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为使其成为优秀的医生,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求也更多,如遇事沉着冷静、具备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超强的动手能力等,需要克服的也更多,例如对于实验小动物的心软、接触尸体等的恐惧、天生的体力和耐力的缺乏等,同样的压力也更大,相比于男性,在应对矛盾冲突与各种失衡时有着猛烈、繁杂和隐匿的细腻心理,更易助长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适当的调整、疏通与劝导显得尤为紧要。[6]礼教森严的古代儒家尚且表说:食与色是人之性也,大学生活作为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一部分,恋爱与性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题目,然而中国家庭对于女孩儿的这方面监视与管制是极为严厉的,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正规性教育,如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及心理现象、性知识等方面的接收空缺程度严重,甚至几近空白与无知的状况,往往常出现与身边的男性交往困难、单相思、三角恋、失恋等痛苦的现象,容易引发错误认知与理解,这样一来,大多数女孩儿在青春期萌生出关于性方面的欲望或冲动以及对异性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好感后,因一时的错误理解且未得到及时准确的指引与开解而产生忧虑、羞耻、疑惑不解、愧疚乃至自卑等不良情绪,众多情绪综合起来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滋生心理障碍,如单相思、恋物癖等,一旦日常生活费用不能满足于支撑购物等所用,又不愿意總朝父母要钱,校园网贷中的小额贷款就成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甚至进行“裸贷”。[7]

有人戏言:“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存一辈子钱到老了买房,后者则是贷款买房住到老还到老”,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当前互联网金融(ITFIN)时代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齐头并进,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等优点,分期消费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对此,人大信管研究中心于2015年从中国252所高校中抽查了约五万名在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中指出61%的大学生更加愿意采取分期消费的付款方式,大概包括有 P2P模式(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网络借贷平台(像是投名贷、名校贷等)、分期购物平台(指的是那些专门面向有着极大购买力的大学生群体的可以分期付款购物平台,部分还可供应较低额度的现金体现服务等)、互联网电商化创新平台(包含传统的诸如阿里、天猫、淘宝、京东等提供信贷服务),是校园贷涉及的主要三个方面,披着“月利率099%”“零首付/风险”“无担保/抵押”等一系列华美的外衣,实则暗藏欺诈与危机,月利率看似很便宜,但经过借贷平台的利益抽成等,实际上比标准的等额本息还款法还要还更多的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以服务为名义的高利贷,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管理弱、风控弱、监管空缺、信用风险大、网络安全风险大,维权无处可寻。此外一些校园网贷相关平台招聘学生做校园推广,某借贷宝校“二维码”推销代理曾经说过:同学亦即客户,中国一直以来就重视人际关系、讲究“人情世故”,加之审核流程简单,一步步把大学生“套牢”,这也是为什么河南郑州某学院的郑某能轻易地借用、冒用同学信息进行小额网贷等却最终欠下5895万元巨款后选择了自杀。[8]

5结论

在当今互联网金融(ITFIN)时代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网络金融信贷安全和诚信等问题,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兼顾,加强管理和健全相关司法、政策的颁布,还需要各高校建立科学的、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及系统,[9]进一步深入开展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措施,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的共同努力营造安全良好网络道德环境和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10]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帮助青年大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增强自我安全意识,自觉自发地构建与奠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堡垒,[11]而不是仅仅纯粹地在心理健康问题和网络信贷安全等问题上处于被动教育状态,培养大学生自身在面对各种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保障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永远奔涌的新生血液。[5]

参考文献:

[1]高萍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及其理论的创新[J].教学与研究, 2003(11)

[2]秦永超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3]李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J].经济学动态,2013(6)

[4]王冰蔚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11)

[5]时家贤,郭玉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经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6]毛瑾,涂国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

[7]李明明,吴静,薛保红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1)

[8]刘冰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增长的新变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5(1)

[9]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19-321

[10]赵红,李桂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3):76

[11]胡克江,王秋颖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2):59-60

猜你喜欢

校园网贷互联网金融互联网+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唏嘘着悲情的担当:60万“校园网贷”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