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18-03-19张首魁付冬琪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张首魁+付冬琪

摘 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主线。陕西省抓住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4.0。调研表明,陕西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探索出5种典型模式;同时,在现代产业体系、经营主体、要素配置以及与农民利益关系等方面依然需要改进。要在农业价值链构建、地标品牌、三大体系、农村“双创”、产业融合投融资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 結构性改革; 一二三产业融合;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 3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1.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再次强调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就是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陕西农业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份“一号文件”是党中央自新世纪开始第十四次发出的“三农”工作的指导文件,既有传承延续,更有创新发展。今年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部署的第一位。党中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央农村工作各类会议、文件的高频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1]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兴农之要。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2]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相对总量平衡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生猪、牛羊、渔业生产布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陕西农业亟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陕西是传统农业省份,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0%,位居全国第19位,人均耕地面积1.6亩,居全国第12位。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陕西种植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牧业、林业、渔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一高三低”的状态。2016年陕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6元,居全国第26位。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的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农业丰收不增收。2016年全省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水果出现区域性季节性滞销。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各个行业,比全国低10.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量小,效益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分散,缺乏集中度,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

总体来看,我省农业经济运行当中除存在总量平衡问题之外,更为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我省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过剩,迫切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陕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农业多功能性

农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别是传统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遇到市场经济下与需求的变化不适应、产业增值空间小等先天性问题,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践中,农业自身具备“多功能性”,这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开放性发展的天然禀赋,这种禀赋也是人民对生活需求变化引致的,同时,也引致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4.0 、“第六产业”等在国内外已经得到成功实践。通过发展农业4.0,建立集生产、生态、生活和生命于一体的“四生农业”,来扩大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从供求错配中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成。[3]农业4.0 则超越了单一产业范畴,综合了三次产业,形成综合型农业(“四生农业”),即通过第六产业化实现集生产性、生态性、生活性和生命性为一体的农业。“第六产业”是由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于20 世纪90 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它的含义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的指示,推进陕西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陕西省于2017年3月份出台了《陕西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8年初,陕西省政府又印发《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对陕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出了路径选择,特别是在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陕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一二三产业融合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通过农业的升级换代,来发挥多种功能,扩大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近年来,陕西省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须破解的问题。

(二)陕西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探索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逐步形成。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五种代表性的模式。

1. 农业功能拓展性融合。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在我省,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与旅游业等业态交叉融合。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省大部分县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素有“现代农业标识”的大荔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10个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村,改造提升10个现代农业园区,把园区建成“休闲农庄”,对10个示范村及10个园区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建设、信息化融合体系建设,新建20家特色农产品营销店,将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蓝田县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龙头,以村镇建设为承载,形成“十镇百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一产强基富裕群众,用二产支撑扩大就业,用三产引领聚集人气,以汤峪、葛牌等镇,王顺山、水陆庵等景区及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民俗文化村等项目为重点,打造“生态游、民俗游、文化游、产业体验游”等精品线路,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带头人开发更多旅游产品。

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可以认为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纽带、三产为引领的产业融合模式。富平县围绕柿子产业,推动“富平柿子”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富平在柿子种植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农科大、西北大等知名农业机构合作,提升柿子产量和质量,开发柿饼等果脯为主的系列休闲食品和柿子健康醋饮、柿子冰酒、柿子白兰地、柿霜口服液保健品,以及“冻干超微粉”为主的柿成分应用产品,建设柿子主题公园,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国内知名柿子产业名优品牌。推进柿子种植、配套养殖、柿子产品深加工、特色旅游产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更多富平柿农增收致富。

3. 农业产业内部重组型融合。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围绕农业本身,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重组,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我省陕北不少地方做出了有益探索。靖边县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广袤、水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畜、薯、菜”三大主导产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路子,打造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输出区。靖边县还运用了“农业+互联网”模式,在每个农产品包装盒上设置“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让农产品开口说话,有效解决了一些农产品“在哪买、怎么吃”的问题。靖边县在科技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下足功夫,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连续创造全国单产纪录,马铃薯、胡萝卜、羊肉、荞麦等7类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美誉。靖边正在打造“五大农业”,即品牌农业、科技农业、职业农业、市场农业、融合农业;实现“三个目标”,即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旱作农业水肥高效利用生产区、优质农产品输出区和观光旅游生态农业区。榆阳区鱼河镇的许家崖村以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温室蔬菜标准园、金沙湾温室时令水果产业园、万亩马铃薯基地等设施农业园区,带头生产无公害产品、带头打造品牌、带头推广技术、带头发展现代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4. 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栽培模式等,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杨凌农业是陕西农业现代化的旗帜,李克强总理今年考察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众创田园时,称赞创业者们是“互联网+农业+扶贫”。在看到智慧农场等三农大数据云地图说:农业既要靠天更要靠“云”。“农业+信息技术”就不再是弱势产业,“农业+互联网+双创”潜力无限。杨凌更是将农业科技的普及融合到农业现代化中。五泉农耕文化产业园是一个集休闲旅游、农林科普、传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一站式文化旅游新园区。农业博览馆区还将主要针对亲子游,以声光电形式为游客展示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无穷魅力。

5. 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模式。农业是与食品息息相关的产业,将食品产业集聚到产业园区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白水县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示范县的荣誉称号。他们依托白水苹果、杜康酒、豆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苹果加工、白酒酿造为核心,豆类、核桃、肉类等深加工为补充的食品工业体系,打造“陕西食品工业成长区”。同时,依托仓颉、蔡伦、杜康、雷祥“四圣”故里人文优势,打造“华夏四圣文明传承区”,依托白水苹果产业,建设渭北物流集散地,打造“中国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区”。可以说,白水县苹果加工体系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比较完整。同时,白水县规划了食品工业产业园,吸引苹果醋、酵素、休闲零食等饮料、白酒行业和豆制品加工企业加入园区,发挥食品加工企业聚集效应。

(三)陕西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陕西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延伸明显、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新格局日益呈现,让人领略到功能农业发展的强劲势头,聆听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铿锵脚步,农村产业融合态势已经形成。

1. 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農村产业融合是解决农业自身封闭循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路径。调研发现,产业融合发展极大提升了农民收入。[4]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大荔县,注重向农业的二产和三产要效益,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不少农民反映,开展“旅游+”他们比先前年收入增加近2万元。蓝田县、榆阳区、神木县、镇安县等地的农民对产业融合高度赞许,认为产业融合不仅提高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喜人的变化。可以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理念认同,是我省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之一。

2. 产业融合为化解农村生产要素短缺创造了机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在引领要素向农村集聚,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大荔县打造现代农业4.0,把园区作为产业要素集聚的载体,相继建成各类农业园区达到40余个,其中省级园区7个、市级园区12个。新颖农业、尊天农业等18个精品农业园区、智慧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沙苑万头奶牛养殖园区成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奶牛养殖基地,牧原集团二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成功落户大荔。科技园区60万吨饲料场选址和初步设计已基本完成。神木县通过重点建设3个省级、4个市级、10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67家、家庭农牧场40个,利用农业示范园区和合作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传统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明显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涉农企业的进驻,为当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现代产业管理组织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地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与创新活动,通过科技特派员,农民普遍评价很高,“职业农民”不再新鲜。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集聚、耦合、互动、渗透等多种融合式创新,将农村稀缺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在产业融合中跨界集约配置,拓展农村产业领域、产业形态,[5]使得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向高效转变,吸引资金大量投入,形成资本回流、城市资本进入农村的局面,为化解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要素短缺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 产业融合为农业农村振兴奠定了根基。“产业培育”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和重点。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提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调研发现,农村产业融合极大提升了农村振兴的基础。一是农村产业融合极大变革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基于“农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相互“增值”,也基于“农村”这一特定区域的发展;二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产-城-人”互动融合的局面。三是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激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四是产业融合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生活环境。特别是农业与旅游的融合、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强,而且生态宜居、乡风民俗极大改善,使得“农村与城里一样生活一样发展”。

三、陕西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延长,农村产业范围拓宽,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加。但总体来看,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一)重点项目与当地产业配套链接不够,示范效应大于带动作用

通过招商引资,以重,点项目为龙头,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是各县产业融合发展的亮点。各县招商引资来的这些企业,大部分都具有大规模、强实力、新理念的特点,其投资的项目具有“速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样板工程”的优势,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农村产业融合的“显示度”。然而,调研发现,相当部分招来的“高大上”项目,不能很好地辐射并带动农户和农村的发展,导致造成只能成为“盆景”,让农户可望而不可即,更有甚者,产生了“屏蔽”效应,拒农户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大门”之外。[6]如,某县的特色农业园区聚集了15户涉农企业,其中不乏大企业大项目,这些项目均具有相当水平的技术含量,运营属于大资本支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示范性。这些农业园区的本意是要示范、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转型,培育形成本地农业产业体系。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示范园与所在地的关系,仅仅是占用土地而已,与当地农村产业直接关联缺乏、与当地农民几乎没有多少关系,相对独立运行,就像“沙漠中的大教堂”。

(二)产业延展与当地资源禀赋匹配牵强,价值链效应没有有效发挥

产业融合发展重在用价值链的理念提升和改造相关涉农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调研发现,一方面,基于龙头企业构建的“账面上”产业链与无序的农业生产之间的不匹配。突出的体现在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上。陕西特产苹果、核桃、猕猴桃、花椒等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互脱节,缺乏基于价值链相互增值的整合。存在种植面积大,但技术标准不统一、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甚至相互竞争,难以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上缺乏有效的相互支撑。有的县产业跨界过大,缺乏具有“发言权”的核心企业,难以形成引领型的特色优势产业,缺乏一个产业之间融合的“粘结部”。当前,亟需跨业界的“媒介”、通过以“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实现一二三产业一体化融合跨界提升。避免部分大项目与当地相关经营主体之间“有竞争,无合作,缺关联”,甚至挤占后者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

(三)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农民增收作用难以持续体现

伴随着产业融合和农业链条的延伸,对农民而言,相应地就会增加他们的职业种类和就业机会,虽然增加了种植业收入,但是这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却有所下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加快。然而调研发现,伴随着各种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的出台,存在多种“头衔”的“一主多牌”现象严重。以合作社为例,调研发现,规范性的合作社比例很低,“空壳型”、“套利型”的合作社比例却不低。这些合作社整体活力不足、带动作用小。一方面,现有的農民与企业、合作社等之间主要是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市场交易”方式进行,而真正采取“合作制”的方式比较少,农民处于农产品价值链末端的种养殖生产,不仅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难以保证。另一方面,这部分市场主体存在对同行的“挤出效应”。缺乏政策支持的经营者担心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与政府扶持政策脱节,导致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依然偏少。甚至部分企业占用了资源,但疏于带动周边农户,导致农民利益被边缘化。

(四)产业链条与农村要素集聚互动不足,推动要素集聚的“粘合剂”尤为缺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推进,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照搬产业到农村,而是应该强化统筹规划,有序地对农村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从而协调推进农村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6]实践表明,推动要素集聚的“粘合剂”在农村尤为缺乏,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发展滞后。调研发现,部分小微经营主体各自为战、相互之间打“消耗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优质优价”和品牌化的推进。

比如,有机农业、乳酸菌种养殖业、土壤改良技术带来的有机农业,本应优质优价,但市场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太多,甚至出现有机蔬菜滞销后打碎了喂猪羊的实践。“有机”禽肉产品在市场上也有遭遇相同命运的。农产品生产过程缺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自为政,品牌多而杂,缺乏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力度不够,难以吸引现代要素向农村集聚,同时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影响农业农村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单一主体“单打独斗”的现象,这就会存在着诸多困难,而且不利于产业融合发展。龙头企业虽然与农户等建立了订单基地,但并不是所有的合同都能够履约,质量方面也不能获得很好的保证;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家庭农场基本上处于劣势;效益方面,由于缺乏稳定的服务对象,合作社的效益也是难以保证的。

四、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深入推进我省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做文章。

(一)要注意重构当地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重在打造源于当地特色农业价值链,突出对当地农业比较效益的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要注意使农业“接二连三”,激活农业的多态性、多效性。要避免那些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但是与第一产业共存分立,既不提升农业价值,也不能形成新业态的而且挤占农业资源的产业。[7]招商引资突出全产业链,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促进三大体系的完善。同时,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督促市场主体采取“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等。从政策上鼓励涉农市场主体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此外,在土地流传承包、订单农业之外,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提高农民的资本性收益。

(二)围绕区域地标品牌打造优势主导产业

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基的农业产业,其生产过程代表了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紧密结合,而这其中,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是地标性农产品。由于地域生态资源具有根源于“自然垄断”的特性,因此,它也不可被其他地域所模仿。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应当加大速度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创建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发展体系,对区域地标品牌进行强化培育和保护,从而将地域品牌名片打响。以区域地标品牌为导向,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并以此为基础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三大体系的纽带

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柱。当前,陕西农业“三大体系”亟须“纽带”来组织。在市场主体整体实力偏弱和政府“不便”组织的情况下,谁来推动区域产业合力形成?谁来推动农户分享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实践表明,当今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个主体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发端于安徽、江西等地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解决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推动上下游和相关联产业深度融合。

(四)推进农村“双创”孵化服务

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农民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7]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各类项目申报、技能评比、职称评审等政策向返乡创业人员倾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创业就业观念,通过政策方面的优惠,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7]坚决改善县乡创业环境,对“能人”创业给予强力扶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逐步从打工转向自主创业,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原则上,对个体、微型和小企业,给予费用上的优惠,即税后原则上免收其他费用。下大力气发展金融体系,特别是适宜农民创业的金融体系,使小额贷款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创造条件,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同时,改善农民创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

(五)大力培育区域产业龙头企业

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引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分散经营有效对接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9]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产业集聚、产业组织、发展导向、创新引领作用的发挥。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品牌,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龙头企业的产品等,在财税政策上可以奖补龙头企业的产品等。加大龙头企业自身科技研发投入的引导,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农业科技,优化要素配置,帮助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营销和服务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

(六)建立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

要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融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政策工具,探索多种方式的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特别是灵活利用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债券专项,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地方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着力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提出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完善用地供给机制,努力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的问题。[10]研究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首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6,(5).

[2]孟一凡.2017年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J].农经,2017,(2).

[3]周立,王彩虹,方平.供给侧改革中农业多功能性、农业4.0与生态农业发展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

[5]苏振锋,翟淑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须处理好五大关系[J].理论导刊,2017,(5).

[6]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現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8).

[7]汤洪俊,朱宗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7,(8).

[8]张勇.提高认识,找准定位,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7,(2).

[9]吕岩威,刘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10).

[10]蒋沐钊.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政策性银行精准扶贫实践考察与路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7,(2).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