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说创新
2018-03-19本刊编辑部
新年致辞
在美国一家石油公司里,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他每天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枯燥无味的作业,时常抱怨他的工作毫无创新性可言。
就在这乏味的工作中,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 39 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他想,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 “38滴型”焊接机。公司对他的创新成果评价很高,批量生产了这种机器。不要小看这一滴焊接剂,石油桶的数量惊人,少用这一滴,竟然为公司每年增加了5亿美元的利润。这个人就是后来一度掌握全美制油业 95%实权的石油大王——约翰· D ·洛克菲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一是在最乏味的工作中也能找到创新的乐趣;二是标准的流水线也有需要提升的短板;三是极小的创新成果也常常带来大的改变。
对于石油人来说,刚刚过去的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发生了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和设立雄安新区这样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石油圈内也同样风起云涌,发生了很多对未来影响深远的事件:
截止7月9日14时,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11月,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中心区发现了10亿吨级玛湖砾岩大油区……在这些数字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石油圈里说起科技创新,人们也更热衷于谈起“蓝鲸1号”、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西气东输工程……似乎这些足以改变国家的局部地区能源供给格局的科技成果才是真正的创新,却往往忽略了小技改、微革新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所带来的改变和提升。
诚然,这些举世瞩目的创新,因为难度之大和成果之丰足以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动力。但对于更多的石油圈内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来说,科技创新更是立足于本职岗位,于细微处的改进与增强,于平凡处的思索与践行,是一个老习惯的改变、一个新主意的分享、一种小方法的推广……这正如洛克菲勒在默默无闻时发明的38滴型焊接机,从39滴节省到38滴,也许我们的人生面貌、工作效率,就会发生些许的改变。
新年说创新,每个平凡的石油人都有迎新、出新、创新的责任与理由。推动中国石油工业前行的,不仅仅是李四光和闵恩泽们,还有更多没有留下姓名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展望2018年,如果每个石油人都能在石油精神的鼓舞下,投身到万众创新当中,再逢辞旧迎新时,就一定能交出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