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荔枝蝽的危害及防治策略
2018-03-19熊定伟李才进张鹏举
史 亮,李 军,刘 屹*,熊定伟,李才进,张鹏举
(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2.绵阳市安州区林业局,四川 绵阳 622651;3泸州市林业局, 四川 泸州 646000)
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Drury)属半翅目Hemiptera,荔蝽科Tessaratomidae;果树害虫,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也为害其他无患子科植物;以若虫、成虫为害嫩梢、花穗、幼果,可导致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1~2]。
荔枝和龙眼是泸州市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泸州市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其主要产区为:合江县、泸县、江阳区和龙马潭区,种植面积超过26 666.67 hm2[3]。经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调查统计发现,泸州市龙马潭区、江阳区、叙永县、合江县、泸县均有荔枝蝽的分布。
1 荔枝蝽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 mm~28 mm,盾形、黄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蜡粉。触角4节,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倾斜;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前方处。腹部背面红色,雌虫腹部第7节腹面中央有一纵缝而分成两片。
卵:近圆球形,径长2.5 mm~2.7 mm,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
若虫:生长阶段共分为五龄。长椭圆形,体色自红至深蓝色,腹部中央及外缘深蓝色,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2~5龄体呈长方形。第2龄体长约8 mm,橙红色;头部、触角及前胸户角、腹部背面外缘为深蓝色;腹部背面有深蓝纹两条,自末节中央分别向外斜向前方。后胸背板外缘伸长达体侧。第3龄体长10 mm~12 mm,色泽略同第2龄,后胸外缘为中胸及腹部第一节外缘所包围。第4龄体长14 mm~16 mm,色泽同前,中胸背板两侧翅芽明显,其长度伸达后胸后缘。第5龄体长18 mm~20 mm,色泽略浅,中胸背面两侧翅芽伸达第3腹节中间。将羽化时,全体被白色蜡粉。
1.2 发生规律
荔枝蝽属渐变态昆虫,生活史分为卵、若虫(共分五龄)、成虫3个阶段,由成虫→卵→若虫→成虫,周年循环。1 a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上浓郁的叶丛或老叶背面等隐蔽场所越冬。翌年2月、3月恢复活动;4月、5月为产卵盛期,产卵于叶背;5月、6月若虫盛发为害;7月陆续羽化为成虫[4],天寒后进入越冬期。
1.3 危害特点
荔枝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具刺吸式口器,为害荔枝、龙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假死性,如遇惊扰,常排出臭液自卫,沾及嫩梢、幼果局部会变焦褐色[2];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
2 泸州市荔枝蝽发生危害情况
2.1 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
荔枝蝽主要分布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当气温低于10℃时,荔枝蝽成虫活动能力才会减弱[5];通过调查发现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荔枝蝽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条件下,均适合荔枝蝽的生长。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平均气温17.5℃~18.0℃,年际之间的变化为16.8℃~18.6℃,高低年间相差值为1.8℃;泸州市无霜期长在300 d以上, 降雪甚少,个别年份终年无霜雪。
因此泸州市的自然环境较适合荔枝蝽的生长繁殖,是荔枝蝽的适宜分布区。
2.2 分布与为害
通过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调查统计发现,目前荔枝蝽在泸州市主要分布于龙马潭区、江阳区、叙永县、合江县、泸县,危害荔枝、龙眼等经济林。其从幼小的若虫到成虫均刺吸荔枝的枝梢、花穗及幼果的汁液,导致枯梢,引起落花、落果;虽目前泸州市荔枝蝽的危害程度均为轻度,若一旦虫害大量发生时,则会导致树势衰退,严重影响产量,对农林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3 目前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泸州市林业局已对荔枝蝽发生区域采取了相应防治措施,首先在荔枝蝽发生季节对虫害发生地区采取人工摘除卵块、捕捉集中出现的若虫和成虫的方法,减小其虫口密度;其次,对荔枝和龙眼种植农户进行荔枝蝽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荔枝蝽防治知识,将防治工作融入对果园的日常管护中。
3 荔枝蝽的防治方法
3.1 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荔枝蝽的天敌种类较多,捕食性天敌主要有中华大刀螳(Tenoderasinensis)、枯叶大刀螳(Tenoderaaridifolia)、广斧螳(Hierodulapatellifera)和螽斯(Gampsocleissp.)等;此外一些鸟类也是荔枝蝽的天敌。另外,通过对广东地区的荔枝和龙眼园的荔枝蝽天敌群类进行系统调查,发现控制荔枝蝽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是寄生性天敌平腹小蜂(Anastatussp.)和跳小蜂(Ooencyrtussp.)[6];此外寄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淡紫青霉等;寄生线虫是索线虫[7]。但荔枝蝽的天敌和寄生蜂、寄生菌在自然界中对荔枝蝽的制约能力非常有限,对荔枝蝽的防治还需要结合一定的人工防治措施。
3.2 目前荔枝蝽的主要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捕杀越冬成虫,采摘卵块及扑灭若虫。①消灭成虫;冬季10℃以下低温时期,越冬成虫不甚活动,用带钩的竹竿猛摇树枝,使成虫堕地,集中处理,但成虫不单在树上越冬,还应配合修建清园,减少成虫越冬场所[2]。②采摘卵块;3月~5月荔蝽产卵盛期采摘卵块,可集中放人简易的寄生蜂保护器中,保护天敌。③扑灭若虫;用竹竿扎草蘸以牛尿、人尿,或捣烂虫体的汁液,或举扎有破布球的竹竿蘸上煤油,熏落若虫,事前在树头堆砂或堆细土混草木灰,使堕落的若虫不容易上树,便于集中捕杀。
化学防治:使用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 000~8 000倍液于3月间越冬成虫在新梢上活动交尾时喷药1次,至4月、5月低龄若虫发生盛期再喷1~2次。使用该方法可基本控制当年荔枝蝽的发生,但化学药剂使用后的负面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对寄生蜂[8]、蜘蛛、鸟类和寄生菌等其他天敌的毒性;此外荔枝、龙眼都为经济林木,其果实直接供消费者食用,化学农药残留对消费者健康有较大危害,因此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荔枝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生物防治:荔枝蝽天敌有寄生于卵的平腹小蜂、卵跳小蜂等,以及多种寄生菌、螳螂、鸟类等,其都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的方法在广东省[9]、福建省[10]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他防治方法:①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加强荔枝和龙眼种植农户对荔枝蝽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荔枝蝽相关防治知识,将防治工作普及到农户。②释放不育雄虫:在田间释放一定数量经噻噆哌(硫代三乙烯磷胺)处理后致化学不育的荔枝蝽雄虫[11],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荔枝蝽的田间种群数量。③生态综合防治:注意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注意田间水肥管理,增强树势,逐渐建立以生物防治为核心,辅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体系,促进恢复种植园的生态多样性和良性生态循环。
3.3 防治难度
荔枝蝽生物学特征较明显,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后,可以准确识别出该种害虫,对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且由于泸州市的荔枝蝽分布与泸州市荔枝和龙眼分布范围基本一致,所以防治范围较易确定。
但由于荔枝和龙眼的经济价值较高,若大量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则很容易产生药物残留,不仅影响其经济价值,危害消费者健康,还容易对各种天敌生物造成危害;生物防治使用的人工饲养寄生蜂在田间释放的寄生率往往会下降,防治效果仍有待提高;而采取人工捕杀成虫和若虫、摘除卵块等物理防治方法会耗费大量人力,防治效果也较一般;因此泸州市荔枝蝽的防治难度并不小。
4 小结
荔枝蝽在泸州市主要危害荔枝、龙眼等经济树种,对泸州市的荔枝和龙眼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目前尚未出现虫害大发生的情况;但荔枝蝽有一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当地的自然环境也较适宜荔枝蝽的生长繁殖,合江县、江阳区等地也有较集中分布的荔枝、桂圆产业基地,基地内树种单一、分布集中、面积较大,若管理不当,又恰逢气候适宜,则较容易出现荔枝蝽大发生的情况,对泸州市的荔枝和龙眼产业造成较大损失。
所以,泸州市相关部门仍然不能忽视荔枝蝽的潜在危害能力,建议泸州市对于荔枝蝽的防治要采取“以物理防治控制虫口数量为主,加强宣传形成防治管护相结合氛围”的策略。首先相关部门继续采取人工摘除卵块、捕捉若虫和成虫的防治措施,进一步减少和控制虫口数量;其次,尽量减少和避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荔枝蝽,减小化学药剂的负面影响,注意保护果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充分发挥天敌的制约作用;最后对荔枝和龙眼种植农户继续进行荔枝蝽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荔枝蝽防治知识,将防治工作融入对果园的日常管护中,推动泸州市荔枝和龙眼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炳旭,董易之,陆恒.荔枝蝽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9(6):106~109.
[2] 黎荣欣,赵冬香,王玉洁,等.荔枝蝽防治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95~200.
[3] 胡韵菲,尤飞,刘建玲.泸州市热带水果比较优势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5(1):17~19.
[4] 郑重禄.荔枝蝽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概述[J].中国南方果树,2014,43(4):25~33.
[5] 翁志辉,林国华.荔枝蝽的发生为害特点及测报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1994(5):35~36.
[6] 刘雨芳,古德祥.卵寄生蜂对荔枝蝽的控制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1998,14(4):145~147.
[7] 佘春仁,潘蓉英.荔枝蝽的一种新天敌—索线虫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1988(3).
[8] 许雄,张敏玲.敌百虫对荔蝽平腹小蜂不同发育期的毒力测定[J].环境昆虫学报,1988(3):30~33.
[9] 韩诗畴,陈巧贤,许雄,等.体外培育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J].环境昆虫学报,1988(3):49~52.
[10] 佘春仁,古德祥.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1997(4):441~445.
[11] 林朝森,赵善欢.中国荔蝽科名录(半翅目:蝽总科)[J].昆虫学报,1983,26(4):37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