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3-19彭建华刘宗敏周评平王自鹏刘雅琴何希德喻春莲向跃武
彭建华,刘宗敏,周评平,王自鹏,刘雅琴,何希德,喻春莲, 向跃武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1]。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标志着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我院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转化,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为我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
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立足需求,加强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供给结构,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对健康、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3]。四川省农科院从“六五”开始主要粮经作物高产育种攻关,为全省实现5~6次品种更新换代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川省农科院前瞻性地研判到市场需求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将育种目标调整为优质高产,并取得显著成效。育成了以川优6203、川麦104、成单30、川油36、川羊肚菌1号、川绿11号、泸糯9号、天府28号、蜀椹2号、蜀萝9号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突破性新品种,为我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良种支撑。
1.2 围绕生产重大技术需求,强化技术研发
良法是挖掘品种和区域光热资源潜力的关键,更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四川省农科院围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加大了研发力度,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4]。水稻、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油菜机播机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春秋冬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等20余项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有力推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1.3 加快“四新”成果推广,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降成本”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5]。为此,四川省农科院实施了旱地粮经复合周年模式、川米优化提质增效示范、丘区旱地新两熟等示范专项,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等“四新”成果推广。“四新”成果年推广面积都在533.3万hm2以上,“十二五”期间,“四新”成果推广2800万hm2,新增粮食111.5亿kg、产值195亿元。以具体技术为例,研发集成的果树肥水药一体化施肥枪高效注射技术,比人工施肥提高工效4倍以上,年节本420元/667m2;瓜类作物双断根嫁接技术操作简便、嫁接效率高、抗病性强,效率较传统方法提高30%以上,增产10%~15%,新增纯收益500元/667m2以上;小麦(油菜)、玉米全程全年机械化生产技术节约成本100~200元/667m2,节省用工60%以上,增效1000~2000元/667m2,使旱地效益提高50%~80%。在全国率先研发成功并大面积推广转化“柑橘留树保鲜提质增效技术”,使柑橘鲜果价格提高1.4~4.0元/kg,销售期明显延长,增值50%~400%,平均新增纯收入2200多元/667m2。“四新”成果大面积应用,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1.4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进民族和贫困地区行动计划,助推脱贫攻坚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毫不松懈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以“四个好”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省农科院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围绕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科技进贫困地区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攻坚同步奔康中的支撑作用。加强与省级牵头部门的衔接,将科技成果逐步向88个精准脱贫重点县推广,重点做好对口帮扶木里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成立四大片区专家服务团队,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服务,一大批专家带着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赴川西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贫困县开展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在甘孜州实现产值3.25亿元,助农增收2.4亿元,参与开发的种植大户、企业和科技人员等多方受益。在盐源县推广苹果优质高效综合新技术,使其优果率从2010年的45%提高到目前的65%,种植面积由1.33万hm2发展到2.27万hm2,产值从7.3亿元增长到12.4亿元,评估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65%左右,苹果产业成为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6]。
1.5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推进绿色发展要把握“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推动全面创新,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7]。围绕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省农科院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治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检测技术等研究。通过在重金属低富集作物品种选育、生物修复、轮作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集成,在什邡等地建立修复利用示范基地,为污染土地修复治理提供模式。连续10年对四川蔬菜、水果、食用菌、稻谷、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基本掌握了四川省稻谷中重金属含量情况、茶叶中农药残留污染情况、水果和蔬菜中有机磷和菊酯类污染情况、食用菌主要风险因子等,开展了对四川和西南地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跟踪、分析研究工作,对大幅度提升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
2.1 品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选育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可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育成适合我省昼夜温差小、灾害频发的抗逆、优质、特色新品种,不但能挖掘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稳定产量,而且能开拓新的市场需求,加上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有机结合,实行规模生产经营,支撑引领全省粮经作物调结构、转方式。以水稻为例,四川作为水稻的生产、消费大省,常年种植200万hm2左右,总产1500万t以上,面积、总产均居全国前列,常年大米消费在1400万t左右。但长期以来,四川都是“稻强米弱”,川米大多走农贸批发等大宗低端渠道,中高档市场一直被东北粳米和泰国米垄断。为了改变“川米不优”的状况,通过实施“川米优化”工程,培育出川优6203、花香优1618、德优4727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近年来,四川优质稻种植面积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新品种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川米优化、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集成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途径
良种是解决生产问题的物质基础,良法是挖掘品种和区域资源潜力的技术保障,农机是依靠科技大面积节本增效、增粮增收的条件,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单元和“细胞”。集成创新生产要素,不仅能放大小面积高产记录,而且可弥补四川农业资源禀赋、劳动力人口素质数量、经济发展总体不高的“短板”,支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2.3 院地(县)合作是加快科技成果推广重要平台
在长期科技推广工作中,形成了“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典型经验,推动了创新转化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了转化效率。在民族地区科技推广上,通过与四川甘孜州实施第二轮院州合作,初步形成省、州、县、乡科级(技术)人员混合编队,在藏区探索建立了“院+州+县+乡+村+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专家团队”的“五级三方” 合作机制。针对彝区特点,牵头建立了“四院六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进彝区。
2.4 机制创新有助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深入推进科研机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重点开展了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改革和科研院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试点改革启动以来,出台了5个方面的政策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一是鼓励科技人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川从事成果转化活动和创办、领办、联办科技型企业;二是鼓励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三是建立重创新、重转化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业绩作为岗位管理和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四是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限、程序和方式;五是明确分配政策,及成果转化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且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通过试点改革,学科机构更趋合理,科技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培育了一批结构合理、创造力强的创新团队,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为建设全国一流强院奠定了基础。
3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一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适应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新要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以具体举措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二是强化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对现有在川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等创新平台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农业部在川布局的19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给予前期启动经费支持。完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实现主要产业全覆盖,重点是新启动3~5个对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急需的创新团队建设,对符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已有创新团队加大投入。组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对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联盟建设,搭建起合理分工协作的“一盘棋”农业科技创新新格局,创新覆盖上中下游的“一条龙”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构建提供综合方案的“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方式,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3.2 围绕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粮食品种品质优化力度
一是积极发展优质粮油和特色专用粮油。突出地方特色,继续实施“川米优化”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稻谷、小麦和其它口粮品种,打造品牌。在专用品种上,围绕酿酒产业需求,发展红高粱、黄玉米和酿酒专用小麦等;围绕养殖业重点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二是加快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按照确保口粮安全、有效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科学利用耕地和非耕地资源,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科学确定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结构和养殖业内部耗粮型畜禽和节粮型家畜的饲养比例,挖掘森林食物和农区牧草生产潜力,发展水面养殖和稻田养殖。
3.3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绿色发展
一是坚持质量兴农,构建绿色产业生产和供给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绿色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快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化肥减量增效、节水节地降耗、循环利用、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8],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扩大“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规模,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坚持生态兴农,建设绿色家园。扩大绿肥种植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的修复,探索种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加强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严格的生态安全准入制度,对农业生产主体及农业经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1] 川报观察. 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EB/OL].2017-02-15/2017-08-10.
[2] 吕火明,李晓,刘宗敏,等.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 郭振宗.系统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5):7-10.
[4] 祝卫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问题 [EB/OL].2016-09-01/2016-10-22.
[5] 刘蓉蓉,徐志宇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J]. 农业科技管理,2016,35(5):11-14.
[6] 彭建华,向跃武.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27-29,80.
[7] 四川日报.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EB/OL].2016-08-04/2017-08-10.
[8] 陈文胜.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以区域地标品牌为战略调整农业结构[J].农村经济,201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