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情境营造的升级与更新思路
2018-03-19李光跃
唐 湉,李光跃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民宿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抓手,正快速占领着乡村旅游的住宿市场,而其中的精品民宿更是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点。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农家乐”形式的民宿依然占据着乡村住宿建筑的主导地位,但其“产品单一、互动性差、定位低端”等问题相继凸显,县乡政府、“农家乐”的经营者都逐渐意识到这类粗放式建筑的不足,正寻求多方面的突破,而对乡村民宿情境营造的升级与更新是一条解决思路。
民宿一词,源自于日本。 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乡村民宿则是指利用自有乡村住宅,结合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设计改造与周围环境协调且符合一定数量的客房,采取自行经营的方式,为游客提供住宿,并配套餐饮、休闲娱乐等体验活动。因此乡村民宿不仅仅是食宿的提供者,在此基础上更强调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分享、互动与沟通,充满人情味和家的温暖,担任起承载与传播地方民族文化的重任。乡村民宿在不同的经营者手中体现不一样的个性与内容,是每个主人、设计师对乡野观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民宿与传统客栈及农家乐最本质的区别。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2020年旅游视点》就旅游理念、旅游需求、旅游经营3个方面提出了新趋势。在旅游理念上,一方面要吸收国际化的理念与标准,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留本土文化与特色;在旅游需求上,除了满足基本舒适需求外,也对个性化和特殊经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旅游经营上,除了提供普适性的产品与服务之外,同时也开展专项与定制化的体验服务。现在的旅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观光,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以体验为目的的旅游,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无论是体验经济还是旅游趋势都强调对消费者主体的关注,注重个体需求的挖掘,体验也不是单方面的,是人在体验过程中通过与周边环境、人、物互动而引起更多的关联反应,是场景、氛围、回忆的感知。
民宿情境营造的改良与升级是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新思考。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这类体验注重精神上的体验和心灵上的愉悦,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商品和服务只是外在的媒介与平台,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经历与感知,游客也愿意为这类个性化的体验支付更高的费用。本文对乡村民宿情境营造的升级与更新提出以下3条思路。
1 乡村生态系统的全面构建
乡村建设,首要是产业建设,其次是社会建设,最后是环境建设。因此民宿与所在地的乡村环境、乡村产业、配套设施、风俗文化、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共同构成乡村生态系统,资源合理的共享与转换,外来信息、人群、资本与当地人群的交流与反馈,才能保证民宿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1.1 线下生态系统的营造
乡村地区的山水自然风光、农业景观、农业活动、乡村风土人情是乡村旅游最突出的特征。“原草原木原生态,原汁原味原风情”是其最大的卖点。在开展乡村民宿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传统,以村庄聚落的原有布局为本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和谐地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乡村民宿的建设需要尊重乡村自然肌理环境,顺应村落地形地貌,控制民宿尺度,与传统村落版块相吻合,无论是改造或新建的民宿,都要与当地环境相融合。
1.1.1 对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进行统筹规划,注重景观节点的多元化、特色化打造,满足游客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 对乡村本土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有效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上,还需要对传统乡村文化、各项农业活动、民族风情等资源挖掘并有效利用,增加吸引力,增加客流量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季节性明显这一问题,从而对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
1.1.2 对道路交通系统的梳理也是乡村旅游与乡村民宿发展的关键 经调研,诸多地区乡村道路尚存在弯多、路窄、安全性与畅通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乡村公路规划时注重与主骨架道路相结合,增加乡村公路的安全性与可达性,真正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公路网络。其次是对外交通系统规划时要遵循快捷性、生态性、景观性等原则,外部交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源的多寡。最后是内部交通系统在规划时,除考虑保证疏通功能外,还要考虑有良好的视觉观赏效果,因此,其规划主要是在顺应地形、地貌现状基础上理顺道路关系;控制合理的道路宽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游客通行;尽量利用已有道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开发成本。道路的形状、色彩、质感等都应与周围乡村景观相协调,突出“土”的特色。游憩小路在形状上应以自然区块为主,依地势高低起伏,可根据情况不做铺装,展现农村朴素的乡野气息,同时有利于雨水的自然渗漏,保护生态环境。在慢行体系中应设置更多绿色植被,以增加步行的愉悦度,在恰当的位置增设停留空间,以改善旅游线路中的游客体验。在进行内部交通系统规划时还要考虑停车场的规划,机动车道需与停车场空间配合规划设计,一来为游客带来便利,二来更好地尊重乡村村落的原始肌理。
1.1.3 乡村民宿的发展应该采用“民宿+”模式,多业态同时打造,构建乡村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乡村民宿还可为游客提供真实的农业生产体验,如允许游客前往指定林地、菜地、田地等区域,通过种植、养殖、采摘等方式获取食材。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并创新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除对乡村自然资源的挖掘外,还需注重对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根据自身特色打造特色产品,整合乡村旅游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
1.1.4 位于四川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河坝村上寨的牧田山居则是采用“民宿+”的佳例 民宿主人是一对阿坝师范学院的教授夫妻,他们既是经营者也是画家,从民宿的整体布局到室内的每件饰品都煞费苦心,同时他们还为房客开设各类体验课程,如茶道、讲座,使游客在民宿感受的不仅仅是住宿还有当地生活风格与颇高的艺术品位。
1.2 线上生态系统的营造
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日益上升,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平台,为乡村线上生态系统的营建提供可能。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能更迅速、更全面、更深入地将民宿的信息传播出去,激发都市人群对乡村生活与特色体验的渴望,也可以通过网络数据最有效地获得反馈与评价。
1.2.1 民宿创办者或经营者可通过大型的旅游预定门户网站,游记分享网站迅速扩大知名度,吸引初期顾客 其次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手段将民宿背后的故事,建筑风格、氛围,民宿体验活动等信息与大众分享,增加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更多客源,甚至可借助如VR、全景等新兴的技术手段,使房客通过互联网获得更真实的使用感受,提升潜在用户的预定率。最后,可通过网络电商或实地线下体验,售卖民宿特色纪念品、农产品、手工艺品,形成完整的网络生态系统。
1.2.2 莫干山谧园线上生态系统的打造 游客通过互联网预定房间后即可获得房间密码,而谧园民宿内的床品、厨具、软装饰品都来自电商平台“多样屋”,房客可通过在谧园内的切身体验,通过扫码,线上支付,购买体验到的所有产品,使住宿真正成为了一次居住体验。
1.2.3 台湾卓也小屋民宿也秉承着乡村旅游加乡村体验的品牌运营之道 卓也小屋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为核心内容,打造纯台式山居景观空间,精心烹制素食养生餐饮,并进行蓝染的全流程生产体验,几乎成了到达三义必去的景点之一,它既是民宿亦是私宅。除此之外,卓也小居还向房客提供蓝染课程,并成立工作室,创建品牌并建立网上商城进行售卖,建立起全方位的线上生态系统。
2 策划—主题—空间完整住宿体验的打造
由于民宿重“个性”与“体验”这一特征,使得民宿前期策划尤为重要,它有效避免了民宿同质化的问题,也为乡村民宿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可能。首先,应该深入挖掘民宿所在乡村特定的自然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其次,民宿主题的策划还要注重与民宿主人或经营者的工作、兴趣相结合。从主客观2个方面对民宿的发展制定基调,围绕着优质资源打造完整住宿体验是民宿发展的根本诉求。
策划、主题、空间应该形成一个承接关系的序列,彼此关联呼应。在对民宿室内空间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自然景观、周边的环境资源,若是改造项目还需对建筑的“原型”给予最大的尊重,保留乡村建筑的风貌与特色,无论室内外都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使用本土材料,因为材料辅助主题在空间中延续。
例如位于浙江杭州的民宿“菩提谷”,民宿之所以取名菩提谷,是吻合山中修行之意,菩提谷之于民宿主人是一个接近梦想居所的地方。因此在空间设计上将山体引入室内,简约大方,在设计上做减法,使之与周遭环境更为融合。因为“菩提谷”是一间老式木结构的改造作品,在改造过程中大量应用本土材料夯土、石材,讲求人与自然共生,让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最终使得主题在空间中延续。
在空间打造上,除了注重主题外,也要注重空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可通过室内设计提高民宿空间的接待弹性,预留软性空间,室内空间的营造不应局限于硬质墙体的围合,应该具有灵活性、延展性、多变性等特征,以应对淡旺季不同的客流量。例如可设置弹性房间旺季作为房间住宿,淡季可增加适当家具作为会客、冥想、禅修空间;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或民宿内部庭院,拓展半室外空间以增大空间的灵活性。
3 陈设装饰到知觉体验的细节营造
陈设装饰需与民宿主题相吻合,就地取材,并运用当地技艺加工设计。陈设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使房客体验到更浓厚的乡村文化。带有岁月痕迹的家具陈设更有温度,更容易与游客达成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鸣,陈设所传递的肌理、质感、色彩比建筑空间更易于被房客所感知,它们也承载着浓烈的地方特色,既经济环保,又与环境相协调。
光环境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空间中的基本照明需求,还应辅助空间、陈设营造舒适、恬淡的氛围,使民宿与周围空间协调,房客在其中能够放松身心。设计还要注重室内细节,从门窗五金到卫浴配件,从餐碗餐盘到日常消耗品都能体现民宿的人文情怀,直接影响房客的细节感知体验。
民宿空间中的视觉识别系统也是民宿主题载体,民宿logo、导视系统、房间名称、民宿衍生品的包装风格、字体、颜色的系统化可起到强化特色与加深印象的效果。将VI系统在民宿生态系统中贯穿使用,一是可以提升民宿的系统性和专业度,二来可为房客提供更精致的体验,三也有利于民宿周边产品的系统性开发与呈现。
例如莫干山皋坞村的宿里FUN集的精品民宿,FUN集的理念是“有趣是一种态度,惟有趣,度假才如此充满乐趣”。结合品牌理念“有趣”,设计使用橙红色和创意字形来诠释FUN集的理念。从民宿logo到房间钥匙牌都使用了这套设计,房客不仅感受到了更精致的体验,酒店的主题在无形中也得到强化。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体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最具开发的部分,而乡村民宿作为城乡交流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功能,民宿温情活化了地方文化,使其更容易为人的感官所感知与把握。乡村民宿中独具个性化的情境体验是最吸引游客的部分,而情境营造的升级与更新得益于乡村生态系统的构建、主题到空间序列的完整体验以及民宿细节的感知。好的乡村民宿是主人与客人之间走心的交流;好的乡村民宿应该是文化与体验的双重载体;好的乡村民宿不是旅行,而是生活,是路上的家。
[1]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 翟健.乡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6.
[3] 张广,海孟禺.国内外民宿旅游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04):503-507.
[4]莫燕林,史小珍,马丽卿.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民宿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7(2):20-24.
[5]刘晓东.乡建中的民宿建筑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6]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1409-1421.
[7] 李光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