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建校初期校史研究
2018-03-19唐光雄杨文兵张晓敏
唐光雄,杨文兵,张晓敏
人们追根溯源是为了不忘本。一所大学之根本就是其建校之初的历史本源,厘清这段校史,后来者将会获得有价值的历史启示。重庆科技学院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本源就是1951年建校的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重庆科技学院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两所学校就是重庆科技学院的“种子”。那么,这两颗“种子”是如何播种的?谁是播种者?谁是耕耘者?播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这些就是我们探讨的内容。明白建校初期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前辈开拓的事业,将大有裨益。
一、决定建校的上级组织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根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通知石油管理局重庆办事处负责筹建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203。可见,决定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的上级组织是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这是一所由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校,而直接上级领导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重庆办事处。据校史记载,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系就现有自办重庆钻井训练班加以扩充,成立石油钻采、石油机械两科,以培养钻探及机械干部为目的,由我局重庆办事处直接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同时在西南(重庆)、西北(咸阳)、华北(北京)、东北(大连)建立了四所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前身)只是其中之一[1]1。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根据《重庆钢校誌》记载,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筹办一所技术学校,由副部长兼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局长刘星负责筹办[2]211。可见,决定建立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上级组织是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在当时是地方所属学校。
二、筹备建校的具体实施者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根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4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批准在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设立石油干部班。70名来自四川各地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其中有大学肄业生)的青年编为专科钻探1班,学制2年。负责人为石油管理总局重庆办事处工程师李维钧[1]203。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筹办工作是由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兼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局长刘星负责筹办。刘星是1935年初入党的老同志,1937年7月因抗战爆发于清华大学肄业,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第2野战军军政大学5分校副校长,对办学具有丰富的经验。1951年8月,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勘定巴县马王乡鱼鳅浩(现属重庆市九龙坡区)原川南糖煊公司酒精厂旧址建校。当时有破旧平房6栋21间,面积约1 350 m2。由重庆市劳动局录用的社会就业人员中调拨130人及101厂派遣职工40人来校学习,这170人即为开班学生。从7月决定筹办一所技术学校,8月勘定马王乡鱼鳅浩酒精厂旧址办学,招收170人作为首届学生开班。短短1个月时间完成了学校的筹建、招生,效率是非常高的。
三、两校建校初期的校址变迁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9月,此时石油干部班(4月招收的专科钻探1班)还暂时在重庆市江北盘溪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行课。新招收的高中毕业生147名(其中,63人编为专科钻探2班,84人编为专科机械1、2班)和高中二、三学期失学青年、初中毕业生52人(编为初级班),暂时安排在歌乐山油矿车库行课。此时学生分成两处,学校行政管理办公地点却在重庆市渝中区潘家沟1号(现和平路156号)重庆办事处驻地办公。可见,不仅没有专门的校园,而且学生行课地点和学校办公地点都不在一个地方,相距还很远。解放初期重庆市的交通并不发达,其困难是超出现在人们的想象的。这尤其令后来者佩服建校初期的创业者。直到1952年2月,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的石油干部班(专科钻探1班)和歌乐山油矿车库行课的学生,全部迁到化龙桥黄桷村4号校址行课。这个校址虽然是油建公司的旧库房改建而成,吃饭、住宿、洗澡条件都很有限,但是解决了分散办学的困难[3]。1955年8月,学校迁到大坪石油路1号新校址办学。可见,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建校初期的校址有4处,分别位于江北区盘溪路、歌乐山油矿车库、重庆市中区潘家沟1号(现和平路156号)和化龙桥黄桷村4号。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重庆钢铁工业学校最早的校址在巴县马王乡鱼鳅浩(现属重庆市九龙坡区)原川南糖煊公司酒精厂旧址。1952年3月,西南行政区投资48亿元(旧币)建新校区。1952年8月,选定巴县马王乡复兴村石碾槽为新校址,征地215.3亩(约14.35公顷)。到1953年12月,竣工新建校舍有教学楼、实验室、实习工厂、学生宿舍和食堂等。1954年1月,学校从鱼鳅浩迁至复兴村。此时重庆钢铁工业学校办学设施已经非常完备,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直到1959年6月,重庆市委决定学校由复兴村迁往杨家坪原西南工会干部学校旧址。但实习工厂一直到1993年8月才搬迁至杨家坪校本部[4]。
四、两校最初校名变迁和第一任校长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重庆石油工业学校最初的校印全称是“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这应该就是最初的校名。1951年10月,学校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此时没有任命校长。主任委员为孙自全,副主任委员为李秀峰、李维钧,委员有焦益文、王显文、廖均灵、廖超、孟梅荪、张祖义。直到1952年2月4日,由石油管理总局重庆办事处主任焦益文兼任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可见,第一任校长应该是焦益文。焦益文于1924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重庆解放后,1950年成立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重庆办事处,军代表焦益文兼任主任。1952年撤销重庆办事处,成立西南石油勘探处,任党支部书记、代处长,主持筹组了该处第一批6个专业的25支石油勘探队,于1953年先后开展工作。后任四川石油勘探局副局长等职。
1952年3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将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改为“西南石油工业学校”。去掉“专科”二字,向中等专业学校过渡。这个决定降低了学校的定位。学生也向全国分流,从专科钻探2班和机械1、2班中抽出学生50人去上海交大学习地球物理,这批学生最后转到了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该校由总局直接领导,以培养地球物理、材料及炼油干部为主),1972年迁址至荆州,后来改名江汉石油学院,即现在的长江大学。同时,又将初级班学生52人调给西北石油工业学校(该校以培养钻探、机械人才为主)。
1952年11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石油勘探处成立,学校由西南石油勘探处领导。
1952年11月12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决定,将“西南石油工业学校”更名为“重庆石油工业学校”。校长仍由焦益文兼任。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校名最早在1951年10月23日由西南工业部命名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冶金专修科”。这就是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前身。1952年4月,西南工业部指示,更改校名为“西南工业部冶金工业学校”(简称“西南冶金学校”)。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人事科科长唐克代理校长。唐克应该算是第一任校长。
1952年11月11日,西南工业部工教(52)发字第249号命令:学校更名为“重庆钢铁工业学校”,改属重工业部领导,西南钢铁公司代管。
五、两校的党组织成立时间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1951年10月,学校成立临时校务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主任委员孙自全,副主任委员李秀峰、李维钧。此时学校尚未建立党团组织,有党员4人(教职工3人、学生1人),组织关系在重庆办事处党支部。直到1952年10月,学校第一届中共党支部委员会成立,宋世杰任党支部书记。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1951年10月,学校建立了党小组,有党员3人,隶属中共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机关支部,组长施连兴。1952年7月1日,成立中共西南冶金学校第一届支部委员会,唐克任支部书记。
六、建校初期两校的机构设置、专业及师生情况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10月,学校下设教务处、辅导处(管人事及政工)、总务处。全校有教职工29人,专职教师仅有5人。他们是张祖义、沈志鸿、陈乐亮、张公亮、程君堂。孙自全、李秀峰、李维钧等干部兼课。另外,聘请重庆大学等校教授、副教授、讲师多人兼课[1]203。 可见,建校初期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当时学校有专科钻探1、2班和机械1、2班,还有1个53人的初级班,2个专业共5个班,在校生269人。1952年3月,中央燃料工业部决定改办中专后,102名学生分流去西北石油工业学校和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学校剩下专科钻探1、2班和机械1班,共167名学生,集中在化龙桥黄桷村4号办学。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据《重庆钢校誌》记载,1951年10月21日至23日,西南钢铁工业管理局和101厂调派27人来校工作,其中教师和政治辅导员 14人[2]211。 此时,学校有预备班学生170人。初设行政机构“两室一处”即人事室、总务室、教导处。1952年4月,“冶金专修科”学生结业,有个别学生留校工作。1952年8月25日,经西南工业部核准,将“两室一处”改为教导、行政两处[2]213。此时,学校有在校学生259人(高级冶炼甲、乙班共计71人,中级冶炼甲、乙班和3个短训班共计188人)。
七、两校校庆日期的确定
(一)重庆石油工业学校
据《重庆石油学校誌》记载,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决定成立西南石油专科学校。后来即以9月20日为校庆日[1]203。这是以石油管理总局决定成立西南石油专科学校的文件颁布日期即1951年9月20日为校庆日。而事实上,在此之前,由李维钧根据1951年4月21日石油管理总局批准在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重庆市江北区盘溪路)设立70人规模的石油干部班(即首届专科钻探1班,学制2年),已经办学5个月了。9月20日作为学校校庆日是以学校正式成立日期为准,逻辑严谨。
(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
重庆钢铁工业学校校庆日是以1951年11月2日举行首次开学典礼日期作为校庆日。事实上,早在1951年8月就招收了170人作为开班学生。只是处于筹备阶段,没有记载是否入校。1951年10月23日,学校由西南工业部命名为“西南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冶金专修科”,将颁布正式校名这一天作为校庆日也是可以的,而学校把举办开学典礼这一天作为校庆日于理也通。1952年11月2日,举行了隆重的周年庆,学校档案馆还保留有周年校庆历史照片。
八、结语
重庆科技学院的前身即重庆石油工业学校和重庆钢铁工业学校,都是1951年下半年建校的。建校基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继承任何办学基础设施和师资,连校舍都没有,专职教师仅几人。这决定了两所学校从诞生之日就先天性基础不足。但是,它们能够最终成长,从中专到专科再到合校升本,抓住(当然客观上是顺应国家的计划管理,但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是建国初期国家对石油行业和冶金行业人才需求这个大机遇,定位在为国家培养石油行业和冶金行业所需的初中级专业应用技术人才。自始至终,定位十分准确,行业性、应用性十分明确。这给我们以启示:坚定行业性和应用性,集中力量办好主要学科专业,是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经验。
[1]重庆石油学校志编辑室.重庆石油学校誌(1951—1990)(内部发行)[Z].重庆石油学校,1991.
[2]重庆钢专校志办公室.重庆钢校誌(1951—1984)(内部发行)[Z].重庆钢铁专科学校,1989.
[3]褚文靖.难忘化龙桥[Z].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友通讯,1999(1).
[4]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史编写办公室.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史(1985—2000)(内部发行)[Z].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