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唯物主义的新形式:物理主义

2018-03-19

关键词:唯物主义物理学主义

杨 羚

早在古希腊时期,泰勒斯就提出了以“水”为世界原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强调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是由水衍生的。这可以看成是唯物主义的源头。后来,其他先哲也提出了各自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世界万物的本质为“火”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留基波、德谟克里特以及伊壁鸠鲁也先后提出了世界的本质为“原子”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多年来,唯物主义思想延绵不绝,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不断得到了新的发展。直到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新理论为根据,更正了旧的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形成了史上最完整、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即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本体论哲学。

恩格斯认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他说:“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恩格斯的这段话从本体论上说明了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决定了意识。

然而,从20世纪上半叶起,物理主义开始兴起并衍生出了各种观点,它们讨论的主题是身体(物质)与心灵(意识)的关系。大多数专家和学者在文献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喜好,倾向于使用物理主义来替代唯物主义。事实上,物理主义只是唯物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只是从某些角度对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那么,物理主义为什么能够丰富唯物主义并被诸多哲学家所认同呢?物理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状况呢?物理主义自身是否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难题呢?这些问题对物理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厘清物理主义的来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

唯物主义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到机械的唯物主义,最后才形成了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不论什么样的唯物主义都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可以推断出,心理活动、意志、阶级斗争、文化等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意识的存在和发展,而物质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系列观点得到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成为了主流的哲学本体论思想。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假设的:假如由于某种大灾难,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有一句话传给下一代,那么怎样才能用最少的词汇来表达最多的信息呢?我相信这句话就是原子的假设(或者说原子的事实,无论你愿意怎样称呼都行),所有的物体都是用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一些小小的粒子,它们一直不停地运动着[2]。这就是传统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不管是多么复杂庞大的事物,其根本都是由最基本的、最微小的粒子——原子组成的。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事物,就是因为原子的排列顺序和方式不同;同时,由于原子不断运动实现了各种物质之间能量的转换,因此,形成了复杂的世界。但是,自然科学的极大进步使人们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原子和物质。

前面提到在传统唯物主义领域,大家普遍认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可分割。但是,随着对原子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学家发现原子并非不可分割。不光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就连原子核也可以再进一步分为中子和质子。于是,人们发现基本粒子不再是原子,质子、电子、中子以及光子才是基本粒子。然而,没过多久各种反粒子也被发现了,基本粒子数目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家们又发现了介子、轻子和中微子,它们和以前的基本粒子都不相同,所以,也要归为基本粒子。按照标准模型理论,已知的数百种基本粒子分为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四大类[3]。

如果这四大类基本粒子不可以再分割了,那么,它们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原子。但是,基本粒子真的不可再分割了吗?在见证了原子的多次分割之后,物理学家们似乎都不敢轻易给出答案。

另外,即使我们肯定所发现的粒子确实是最基本的粒子,这些基本粒子与传统唯物主义观念中的物质也不一样。因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和相对论推翻了物质是能量的基础、能量附属于物质的观点,意味着基本粒子可能不再具有基础地位,所以,唯物主义需要变革现有的物质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唯物主义者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提出了物理主义。

二、物理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物理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绝非偶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条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牛顿经典力学的出现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细胞学说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基础上,可见,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似乎也让物理主义的出现合情合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理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观点,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的具体观点所组成的阵营[4],如非还原论和还原论。实际上,目前物理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斗争。尽管如此,物理主义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切都是物理的。”

1930年,物理主义还是一个语言学命题,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奥图·纽拉特和鲁道夫·卡尔普纳首次引入。当时,由于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的基本概念、论题和表达方式,因此,学科之间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隔阂。奥图·纽拉特和鲁道夫·卡尔普纳希望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消除隔阂。他们指出消除隔阂的办法就是用“物理语言”将所有的学科统一起来。作为逻辑实证主义者,鲁道夫·卡尔普纳指的“物理语言”是一种可以用于共同交流的语言,所有的语句都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来进行表达。奥图·纽拉特则试图以这样的物理语言(而非严格的物理学语言)为中心建立他的统一的科学大厦,使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经验常识能够有一个公共的交流融合的平台[5]。

不久之后,恩内斯特·内格尔也谈到了关于还原论的思想:各个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均可以通过科学理论之间的还原关系而统一起来[6]。如果某学科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律可以通过桥接律与下一层的学科的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使得底层的学科从自身出发通过桥接律就能推论出上一层学科的术语和定律的全部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学科之间建立了还原与被还原的关系。显然,恩内斯特·内格尔的设想是利用各级学科之间的还原关系,以物理学为基础,逐渐推论出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而掌握整个人类的科学知识。

没过多久,奥本海姆和普特南也提出了著名的“科学还原纲领”。此纲领的主要观点是:如果对心理活动进行生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层层还原,那么,人类的心理活动最终都可以演变为物理学。但是,哲学家们在还原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障碍。不可置否,牙疼这一类的心理活动可以轻易地还原为物理语言,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得不到相应的还原,如嫉妒、茫然和同情等。而且,包括基因在内的生物学语言也不能准确地还原为物理语言。更糟糕的是哲学家弗德尔公开否决了奥本海姆与普特南提出的“科学还原纲领”。在弗德尔看来,“科学还原纲领”所主张的心脑之间的同一关系只是功能上的同一,而且这种功能上的同一关系可能是一对多、甚至多多对应的同一关系,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同一关系。可是,一旦废除了心与大脑过程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心理类型与心理定律还原为生理类型与生理定律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7],从而否定了“奥本海姆-普特南纲领”。由于还原论是物理主义的核心,对这一纲领的否决影响巨大,很多人甚至认为物理主义也被否决了。于是,哲学家们又尝试走非还原的唯物主义道路,以此来弥补还原论的缺陷。由此,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物理主义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斗争,共同推动了物理主义的发展。

三、物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主义在争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提出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如同一论、功能主义、取消论等。从能否还原来看,物理主义可以分为非还原论和还原论。

那么,“还原”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事物的属性(含关系)的还原,还原的基础一般是某一类事物及其某一类属性[8]。比如,某一事物A经过分析发现是由事物B组成的,事物A的某一属性a是由事物B的某一属性b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事物A可还原为事物B;属性a可还原为属性b。就如同水可以还原为H2O,氧气又可以还原为氧分子一样。

20世纪50~60年代,还原论的代表人物普雷斯、斯马特和费格尔等人认为,意识、感觉等心理状态就是特定的大脑或神经状态。心灵实际上就等同于特定的大脑的状态或神经系统的活动,心理属性可以还原为大脑或神经系统的属性,心理学可以还原为神经科学[9]。对于还原论者来说,疼痛就是C纤维收缩,对异性有好感是源于多巴胺的分泌,见异思迁是由于后叶催产素分泌不足。这就是还原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

不久,帕特里夏·丘奇兰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还原论观点。他主张世界上只有物理属性和物理概念体系的存在,非物理属性和非物理概念体系都是不存在的,都只是对物理属性的附属。正如燃素、以太这样的物理学概念被摒弃一样,心理概念、词汇和心理描述最终也是要“被抛弃”的。因此,帕特里夏·丘奇兰德主张彻底放弃对心理活动的研究,因为心理属性和心理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定要说存在某些心理活动如思念、感觉、痛苦等,也只不过是由于一些物理属性或物理活动引起的,如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

当然,我们也发现还原论未免太过于牵强。19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的唯物主义也开始产生了,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罗蒂、唐纳德·戴维森以及斯马特。他们并不认为所有的心理属性和活动都可以一一还原为特定的物理语言,有些复杂的心理属性是不能被还原为物理语言的,一些生物学语言如“蛋白质”也不能恰当地还原为物理语言。他们只是主张用一定的物理语言来描绘和表述相应的心理活动和属性。

非还原的唯物主义可以分为伴随唯物主义和构成唯物主义两个分支。唐纳德·戴维森是伴随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将伴随性这一概念介绍到关于心身问题的讨论中来的第一人,“伴随”主要是指心的属性附属于物理属性,即两个物理基础相同的事物,在心理属性方面也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物理基础相同而心理属性不同的情况。而构成唯物主义主要是为了反对伴随唯物主义而兴起和发展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豪根、戴维·查尔默斯和菲利普·派蒂特。他们认为,伴随唯物主义并没有完整地表达出物理属性是心理属性的基础,以及心理属性高于物理属性这一想法。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概括为心理特性是由物理特性所构成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表达心理属性是由物理属性决定的观点。这样看来,非还原的唯物主义和还原的唯物主义相比还是有一些优点,它对于还原的概念和范围的定义更为广泛,有利于克服还原主义在人类心理活动中所遇到的“不可还原”的障碍和困难,也使得物理主义看起来更为合情合理。

四、物理主义面临的困境

近百年来,物理主义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和改革,实现了从还原的唯物主义到非还原的唯物主义的转变,变得更加合理。至少在否定心理属性可以在语言上完全还原为物理属性这一点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现代物理学、生物学的发展,物理主义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我们必须要回答什么是物理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一切都是物质的”;物理主义的观点同样可以归结为“一切都是物理的”。唯物主义面临的问题是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变化,不断出现了更多更新的基本粒子;物质的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变得不确定了,人们不得不以新的观点来看待物质。同样,物理学的日新月异也让物理主义者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物理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第一,我们可以说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理的。然而,这样的回答却遭到了质疑,会陷入“亨佩尔的两难”。假设“物理学”指的是当代的物理学的话,那么,从物理学不断被摒弃和代替的历史状况来看,当前的物理学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它可能会被以后的物理学摒弃。这种情况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经常出现,如燃素、以太等物理学的概念都已经被摒弃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也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代替,尽管被摒弃的物理学知识都是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和流行的。也就是说根据当代物理学所定义的“物理的”,很有可能是错误的,那么,建立在其之上的物理主义也是错误的。如果把“物理的”理解为未来的、更为完备的物理学所认定的属性和实体,那么,又会怎么样呢?显然,这样会使物理主义显得空洞和缥缈,因为未来物理学会剔除那些错误的观点,出现那些新的概念和属性是不确定的。物理主义建立在尚未发生的事情上显然违背了物理主义的初衷,影响了物理主义的可信度。第二,一部分人主张用“循否法”来定义“物理的”。也就是说在大脑与心灵的关系问题上,如果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是“物理的”,那么,我们可以试着从否定的角度来界定什么是“非物理的”。否定的定义是:如果不包含不能被消除的心理性特征,那么,这个属性或对象便是“物理的”。然而,问题是不可排除的心理特征是什么?通常认为有两种基本的心理特征:现象性和意向性。如果最后证明物理的和心灵的东西都是从叫X的属性中衍生出来的,那么,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这种中立一元论是否还应该被当做物理主义[10]?另外,即使用这种否定的方法来定义“物理的”,那么,“物理的”和“非物理的”之间的界限是否是不变的呢?有没有“物理的”转变为“非物理的”可能呢?这些问题可能都是否定的。

其次,人的心理活动能否真正还原为物理基础,人的心理是否真正等同于大脑的中枢神经运动?包括还原论和非还原论在内的所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假设,也就是任何知识在原则上都可以还原为相应的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所有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但是,目前看来还原只适用于简单现象和无机现象,有机现象和复杂现象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方面人类的行为要用精神方面的词汇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所有从精神术语转化为物理术语的努力已经陷入了僵局。由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最完备的物理知识也并不能解释感觉、意志这一类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心理活动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物理知识,有可能还存在物理知识之外的知识,这无疑挑战了物理主义的理论基础。

再次,已经有研究表明,并不能把人的心理活动只归结为大脑的中枢神经运动,事实上,人的肌肉运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思维。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约翰·华生就强调人的思维活动完全是因为人体的全身肌肉运动。显然这一观点没有看到人脑才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有失客观。但是,它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体的肌肉运动确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物理主义下我们无法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对大脑神经运动的调节和控制功能。例如,我们竭力回忆一个地名和一件事情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理活动主动调动大脑进行工作的一个过程,说明人类的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人脑的神经系统活动起着反作用的。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物理主义是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的,试图通过大脑的神经运动对人类的心理属性和活动作出正确和完整的解释也是不可能的。

五、结语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与近代哲学思维传统的对立: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问题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1]。

恩格斯指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理主义在具体讨论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方面丰富了唯物主义,但它更多地继承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从客体角度探索物质的确定性和心灵的确定性。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与意识客观化为身体(或大脑)与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并没有从实践出发,即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因此,物理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机械唯物主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近代哲学思维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说物质指的是一种“客观实在性”,那么,它可以被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很显然,物质怎样决定意识,意识又如何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物理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物理主义在现代科学背景下探索心灵与物质大脑的关系,可以丰富唯物主义的内涵,推动唯物主义的深入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FEYNMAN R P,LEIGHTON R B,SANDS M.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M].王子辅,李洪芳,钟万蘅,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3]朱菁,卢耀俊.从唯物主义到物理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

[4]王晓阳.心-身问题与物理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4).

[5]陶焘.纽拉特的科学统一思想[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2).

[6]恩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403-438.

[7]阿姆斯特朗.心脑关系最新研究综述[J].当代哲学,1983(4).

[8]叶峰.为什么相信还原的物理主义[J].学术月刊,2017(2).

[9]SMART J J C.The 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J].Philosophical Books, 2000(2).

[10]柳海涛.物理主义与心身问题[J].兰州学刊,2014(1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物理学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新写意主义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近光灯主义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