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
2018-03-19闵勇牛自成崔郁
闵勇,牛自成,崔郁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宣城、黄山7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km2,其核心区包括:安庆市的潜山、太湖、岳西县;池州市的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黄山市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示范区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具备许多先天优势和资源条件。目前,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示范区城市化、就业率、经济规模等方面有较大改观。与此同时,示范区旅游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时有所见,还存在旅游产业相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对于将示范区打造成国际生态休闲旅游地区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动态变化,对于示范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示范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皖南多山区,由于地形高低起伏不平,各县城及乡镇的交通状况差,连接到交通干线的旅游景区比较少,多数城镇之间的循环通达线路路况较差,尤其是地形复杂、交通网连接不畅的区域,旅游者到达的线路少,导致旅游城镇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此外,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例如,停车场过小或没有停车场,导致旅游车辆随处停放或无处停放;旅游公厕数量不足或条件简陋,这些问题对旅游产业后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1.2 部分旅游城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环保意识薄弱,示范区部分旅游城镇急切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示范区核心城市黄山市和池州市地处山区,保持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原貌,但部分旅游景区为了扩大旅游住宿面积,大肆毁林开荒,修建宾馆、旅社,并随意大量排放污物垃圾,对旅游景区环境造成很大污染。为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保护好先天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会对游客产生足够吸引力,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1]。规划到2020年,争取一批重要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入驻示范区;培育5~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示范区有诸多著名的文化城市(包括宣城、绩溪、黄山、池州、安庆等),具有得天独厚的诗歌文化、建筑文化和戏曲文化。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对示范区特色文化没有足够重视,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也没有做到合理有序的开发[2]。此外,示范区旅游产业中的农业观光项目、漂流旅游项目和森林保健养生项目等受季节影响很大,淡季时节配套的旅游设施出现大规模闲置,不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聚集,导致示范区特色旅游品牌的树立受到很大影响。
1.4 人才缺乏制约旅游产业发展
第一,人才总量不足。随着示范区旅游产业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预计到2020年,该区文化旅游人才缺口将在30000人左右(其中池州地区缺口接近10000人)。第二,人才层次不高。高学历、管理类、技术类、技能型人才明显缺乏,限制了旅游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新型旅游业态如电子商务、旅游网络管理、网络营销、智慧旅游、创意策划的人才十分缺乏;对国际旅游市场有敏锐战略眼光的本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3]。第四,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旅游行业普遍工资不高、吸引力不够,导致员工跳槽现象十分普遍。第五,人才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不够重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缺乏规范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导致旅游业人才队伍整体能力弱化。第六、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示范区旅游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黄山市和池州市,其余地市即使旅游资源较好,也难以留住高端旅游人才。
2 示范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政策扶持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旅游示范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连接枢纽,借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是当前国家做出的战略决策。由于示范区具有各类型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了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集群,通过对长三角产品、市场及资本等多方位的对接,加快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构建皖南旅游一体化先导区,两者联手打造旅游精品[4]。安徽省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相继出台《安徽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估监测指数及细则》、《安徽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和《关于实施皖南区域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示范区网络化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具体来说,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以非遗传统技艺展示为重点,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整合转化,推动示范区旅游全域化发展[5]。
2.2 打造立体旅游交通网络
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旅游经济更是以交通为先。“十二五”以前,示范区交通中心城市为芜湖。“十二五”期间,黄山成为示范区交通的第二核心。“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交通线路较多,特别是高铁和机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示范区核心区开始扩散,次边缘城市范围缩小,安庆、池州、宣城、马鞍山、铜陵纷纷争做第三极,旅游交通“多极”格局开始形成。既有“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四纵:商丘—杭州(合肥—宣城—杭州)、北京—台北(合肥—黄山—福州)、济南—广州(六安—安庆—景德镇)、上海—成都(合肥—安庆—九江);四横:沿江通道、杭州—黄山—景德镇、南京—宣城、武汉—安庆—池州—黄山—杭州;又有新建芜湖(宣城)机场,并加紧黄山机场改造,同时拟建马鞍山、岳西、宁国、泾县、无为、芜湖县、九华山等通用机场[6]。“十四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将成为示范区备受欢迎的建设项目,从而形成旅游交通最佳发展模式——以轻轨网线、机场、高铁干线、高速公路与省市级公路、传统铁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示范区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便于旅游者自主优化选择。同时,交通的迅捷化和便利化使示范区各景区间的通达时间大大缩短,使旅游客流随交通线路的延伸而不断增加,且旅游地吸引力不断向中远程客源地辐射[7]。
2.3 注重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要做好宏观指导,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其次,旅游企业开发前一定要向主管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环境测评等报告,严格执行有关旅游开发的国际或国家标准。第三,社区居民和旅游者要做好监督反馈工作,可以借助媒体曝光不良企业,也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时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总之,为了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4 着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为了提高旅游示范区知名度,应以品牌意识为主导,根据自身旅游资源,挖掘本土特有的文化内涵,开发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示范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文旅游资源,所包含的佛教文化、诗歌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都具有本土代表性[8]。根据这些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资源,设计出多样化新颖的旅游文化项目。例如,挖掘徽州文化的历史底蕴,并与特色古村镇和美好乡村建设联动,设计一系列优秀人文风情旅游线路;结合长江沿线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五大城市风格特色,联动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健康运动养生等组合型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此外,背包旅游是自助游的重要形式。背包旅游者往往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长、旅游消费总量大,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贡献率高。背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点分布广,使得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也有机会获得旅游收入。同时,背包旅游者对旅游设施要求低,是风景绝美的“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旅游的首选客源。背包旅游者的低敏感性和反热点、反季节游览的特点,对全年可游、冷热点分布均匀的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9]。此外,在自媒体时代,背包旅游者通过“互联网+”手段交流更加频繁,借助网络宣传能迅速提高旅游示范区知名度。因此,应大力推进背包旅游。
2.5 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依托皖南地区特色自然人文资源,紧紧围绕旅居、研学、自助游,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整合营销。运用旅游大数据,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旅游目的地营销新模式。各旅游开发企业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组织开展联合营销,扩大示范区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按照“搭建大平台、推进大合作、共创大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构建一体化旅游营销体系[1]。
2.6 打造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对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制定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现有各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向旅游行业倾斜。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人才培训组织网络,成立由文旅委、教育局、人社局等主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有关方面组成的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确保重点人才工程落实。同时,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投入、完善旅游人才工作考核体系,从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 结语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趋势良好。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示范区快速发展,稳定市场秩序,完善区域内外旅游交通体系。同时,各旅游开发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