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对机会主义教育观点的批判
2018-03-19田野
田 野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马克思主义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着学说的形成发展而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学说向来具有批判性,其教育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较为经典的是对于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教育观点的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注重批判地继承和改造当时社会的各种思想,涉及到各个领域,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各方面的问题。在教育领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观点和理论,并将之与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结合起来。
通常马克思、恩格斯教育理论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时期,即1844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第二阶段是在1845年至1848年间,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创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诞生;第三阶段主要是1848年以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形成与发展。[1]
1844年以前,马克思经历了对世界概念的最初探索,逐渐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和书信中提出,要彻底改造旧世界和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问题。马克思的第一篇论文《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在批判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和要求出版自由的同时,也批判当时的教育制度,指出教育本身也需要教育[2]。之后,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批评了科伦日报社的言论,即将普鲁士国家视为人民群众的教育机关和将基督教视为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3]。马克思强调,只有国家自身完善,使得每一个个人都成为国家整体的成员,才能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恩格斯从小也比较关心教育问题,在其19岁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中,他控诉了儿童不能接受教育的社会状况[4],揭露了乌培河谷三所高级中等学校的经济状况和教师水平,批评了爱贝斐特理科中学的“背书制度”[5],同时也揭露了宗教对于教育的影响。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在1844年发生了重要转变,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关于异化和异化劳动的理论,与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最初诞生阶段,思想还不够完全成熟,但是已经显现了对于宗教的批判和对于公民教育的重视。
经历了思想上对于费尔巴哈哲学信仰的彻底清算,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标志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在此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诞生。此阶段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了实践的观点,区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该著作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为教育原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论述了人与环境以及教育之间的关系,将社会关系纳入教育的考虑范围。“教育者本人也一定是受教育的”[6]批判了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及其教育观点。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分工和物质条件的生产与人的发展的关系[7],阐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教育的发展的应有状态,论述了教育的实质内涵与对人处理与社会关系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奠定了坚强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在英国考察和研究后,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该著作论述了产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分析了其对于教育的影响,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的虚伪及其背后的阶级实质,提出工人阶级应该为争取教育权而斗争。[8]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不仅仅是一个运动纲领,更是无产阶级教育的指南,其中阐明了教育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条件的影响,论述了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其重要意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要求,如“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9]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世界观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观由此也正式诞生,并逐渐完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对于许多问题的研究,在19世纪40年代末之后完成了一系列经典著作,也充分体现了其理论思想的批判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马克思在1866年为第一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撰写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在第四点提到儿童和少年的劳动问题[10],涉及儿童教育权,指出了教育的内容和具体措施,论述了无产阶级争取教育的必然要求。《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百科书式的经典,内容丰富,其中关于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政治、经济条件,阐明教育对于生产的重要性,指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大工业生产对于现代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且从劳动的视角考察教育。马克思在这一阶段的思想,将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形成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的发展还集中表现在对于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教育观点的分析,通过对机会主义拥护者教育观点的批判,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教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上,为无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分析和批判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教育观点的分析和批判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主要针对对象是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和杜林等人,这些分析和批判形成的观点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观点的经典论述。
1.对于蒲鲁东教育观点的分析批判
蒲鲁东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从反对一些国家和权威出发,提出分离国家与教育的关系,反对义务教育,提倡家庭教育等观点。
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了与蒲鲁东关于儿童参与劳动问题的对立的观点。马克思揭露蒲鲁东主义抨击资产阶级学校的虚伪性。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必须用法律来保障工人阶级的权利,包括普及义务教育,形成一种斗争,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于教育权的争取。马克思还提出,教育应该是义务免费教育,“蒲鲁东主义者断言,免费教育是荒谬的,因为国家为教育花了钱。当然,总得有人出钱,但不是由最无力出钱的人出。”[12]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应该由国家担负教育的费用,由资产阶级支出。对于蒲鲁东提倡的教育与手艺训练相结合的“综合劳动”,马克思指出其不懂工厂分工的特点,颠倒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了解工人的实际需要。马克思阐明要将教育和分工联系起来,适应工人发展需要。
2.对于巴枯宁教育观点的分析批判
巴枯宁的教育观点,同样是从无政府主义出发,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
巴枯宁反对人民学习科学,号召青年放弃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论知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巴枯宁是“在向青年宣扬对愚昧无知的崇拜”[13],并且阐明了文化和科学教育对于人类进步的必要性,青年应该学习科学知识。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了巴枯宁为维护无政府主义的原则而提出的工人宁可无文化也胜过收官办的教育的谬论。巴枯宁宣扬“阶级平等”,提出“平等的教育”,然而这里的平等是指绝对的平等,忽视了历史和现实的实际,马克思对此作出了批评,揭露了巴枯宁学说的虚伪性。此外,在无政府主义的基础上,巴枯宁提出应该反对一切权威,鼓吹绝对自由的教育。对此,恩格斯进行了严厉反驳,认为其是无政府主义的空想,揭示巴枯宁教育否认权威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工人阶级放弃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放弃对于教育权利的争取。
3.对于拉萨尔教育观点的分析批判
在《哥达纲领》中,拉萨尔主义者主张“通过国家实施普遍的和平等的国民教育,实施普遍的义务教育,实施免费教育”等。
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于“国家实施”教育,马克思认为拉萨尔错误地将国家抽象化,认为不应该将镇压人民的普鲁士德意志帝国作为人民的教育者,“倒是国家需要从人民方面受到严格的教育”[14]揭示了拉萨尔主义者说法强烈的阶级利益诉求,国家实施教育的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利益而进行对于民众思想的统一。关于“平等的国民教育”,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要考虑到各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上层阶级和工农受教育的差异性。关于“普遍的义务教育”、“免费教育”,马克思指出当时德国、美国的此类教育“事实上不过是从总税收中替上层阶级支付了教育费用而已。”[15]
4.对于杜林教育观点的分析批判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杜林教育观点的批判主要体现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包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道德问题以及教育的具体教学计划和内容。
杜林提倡“永恒道德”,恩格斯作出反驳,论述了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将社会发展作为道德产生的基础,并且阐明道德的阶级性。杜林提倡使旧的分工长存,恩格斯揭示了其错误,一方面对于分工作了历史分析,另一方面认为分工必然消亡,阐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的具体方面的想法,揭露了杜林在学校设计、课程设置、内容规划等方面的认识上的谬误,认为杜林认为的“未来的国民学校只不过是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16]尤其在学校教学内容方面,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历史、语言、文学、美学、技术等,都应该科学设计并形成科学体系,而非杜林所认为的随意拼凑或者妄自删减取舍。
三、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历史的沉淀而具有深厚的底蕴,同时又有其理论鲜活性特征而伴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对于当代我国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第一,教育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构建和设计教育事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错误思想的误导。对于教育主体、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方式等具体方面都要注重科学合理,善用和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第二,认清做好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都表示了对于教育的极其重视。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推动时代的进步,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保障,对于国家是国家兴盛发达的重要举措。无论在任何时候不能忽视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发展教育首先要建设好经济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必备的经济社会条件,并且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要发展教育事业,首先要发展好经济。经济发展才能为教育事业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证,才能确保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当前部分穷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够完善,需要从根本上扭转其经济水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四,一定要办好人民教育。教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需要依靠人民建设好 ,也必须要为人民而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党和国家的宏观指导。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特点,根据人民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发展要确保国家宏观调控,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落实好义务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第五,努力追求教育平等。教育平等一直是许多国家追求的重要目标。追求教育平等,首先要弄清的是教育平等的真正要义,决不能片面绝对化,要认清地区发展状况、人的个体性差别等诸多因素。追求教育平等需要统筹兼顾,确实弥补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空缺,在政策和物质保障上的平衡与倾斜上做好取舍。
第六,教育一定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弄清人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形成特点,把握人的成才和发展规律。其次要因材、因地、因时施教,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传授合理的教育内容,真正帮助人实现提升。值得重视的是,要将教育贯穿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成才先成人,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要做好各类层次的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发展。
第八,注重教育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内容设置的科学性,确保其能为教育者可传授、受教育者所接纳。当前的教育内容应该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注重学生的理性和感性思维的培养。面对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一定要不断拓宽新的视野,将创新精神融入教育,确保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1]张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2][3][4][5][6][9]中共中央马克斯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14][15][16]共中央马克斯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12]共中央马克斯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共中央马克斯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共中央马克斯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共中央马克斯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