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宅”现象与高校学生管理的关系探析

2018-03-19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学校

苟 玉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一、大学生“宅”现象概述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强烈的好奇心理、不稳定的思想形态的特殊群体[1]。随着时代的发展,“宅男宅女”“宅文化”这些热门词汇逐渐走向大众视野,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词语后面所反映的是当代青年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经济的发达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令我们担忧的是,长期的“宅居”生活不仅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不有利于人们的精神健康,这就严重影响了高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质量。一般来讲,“宅”具有以下特点:

1.时间和空间

从时间上看,“宅”在寝室就意味着大多数时间在寝室,根本没有留时间出去学习、活动或者面对面交友。从空间上来看,没有脱离寝室这个狭小的空间,没有施展自己才华和提升自己能力的可能性。

2.大学生日常生活

大学生日常生活分为学习生活和“非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指参与校方统一安排的上课、调查、实验、阅读等必须参加的活动。本文日常生活研究内容是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从事与专业发展无关的行为和在非学习生活中的无所事事、发呆、在宿舍内睡觉等。

3.大学生的价值观

所谓的“宅男”“宅女”通常是不会被社会主流思想或信仰所左右,他们也不会以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目的,他们只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为目的的一类人。沉浸在网络中不易自拔,在虚拟网络里享受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匮乏的。

二、大学生“宅”现象的形成原因

1.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大学是大学生主要学习生活的地方,对培养大学生各方面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能力的缺失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大学管理模式的僵化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受以前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在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他提出的要求。目前高校多数都采用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学生管理模式[2]。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影响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一个教师精力有限而难以关注众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学校或班级没有特定的任务或工作时,大多数学生便觉得无所事事,“宅”现象便由此产生。

(2)大学课程设置的不足

大学课程安排与小学高中都有所不同,有的专业一周少至几节课,多则十余节。剩下的时间都是由学生自由支配,这正好是大学生“宅”在寝室休息的最好借口。在正常授课中,教师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乏新颖性。所谓的自由式、互动式的教学停留在表面,大多数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忽视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需求。

(3)大学工作机制的不健全

学校领导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观的认为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干预。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与锻炼,导致学生遇到冲突与困难时,便不知如何处理,最后选择逃避的方式解决。大学里形式多样的社团为提高学生能力与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基础。但由于某些社团背后的“暗箱操作”“官僚主义”引起的利益争斗而使很多学生对社团活动产生了消极的看法。其次,社团活动内容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社会活动质量下降。另外,只收钱没活动空有其名等现象也导致很多学生无事可做。

(4)高校后勤社会化

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比如高校后勤[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市场也逐渐被开发。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等联合起来形成多种经营方式,这种服务行业便捷了学生的生活,甚至类似淘宝网购也没有学校内部的“送货到寝室”受欢迎。比如外卖、学校网上超市等的出现都解决了学生的日常所需,这就显得出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和没有意义的事情。

2.大学生意识形态缺陷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20岁左右,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大学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虽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方面比之前的阶段有所提高。但他们大多还处在象牙塔内,与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到的事情存在明显的冲突,这种纠结的情感使他们迷惑,裹足不前。总体来说,“宅一族”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缺陷包括:

(1)缺少明确的生活目标

从高中的军事化管理到大学放养式管理,从学习任务、进度、甚至重难点由老师安排讲解到一切依靠自身努力,从接受学习到自己主动学习这些模式的切换,都让他们感觉迷茫,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一旦闲下来便觉得无所事事。

(2)性格过分内向

学生自身性格方面也对“宅”起到了催化作用。特别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还不如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惰性心理。所谓的惰性心理是指因为主观上的原因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

(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使榜样和模仿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被其他人接受,能够融入到一个更大的集体里面,所以他们需要和其他人保持步调一致。

3.家庭保护主义盛行

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乃是独生子女,家庭内部是一种简单的横向人际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家长容易过度的保护孩子,致使独生子大多从小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不懂理解与迁就别人,交往具有被动性。家长们习惯替他们解决所有可能会发生的麻烦,这就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别人的性格,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与人际认知能力的发展,上了大学之后便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一旦遇到现实中的打击和失败便会产生防御的选择性逃避。从心理角度分析,产生逃避的原因是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在起作用,以获得内心的平衡,所以这也是“宅”产生的原因之一。

4.互联网发展多元化

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信息网络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打破了交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及时的、新颖的如游戏,交友,经济等信息,调查发现78.3%的学生认为"宅"的原因是懒惰,觉得宿舍比外出更舒服,什么东西在宿舍都可在网上购买和订购,没有需要外出的理由。网络虽然为学生生活提供了捷径,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长期“宅”在寝室看电脑,不仅对大学生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虽然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是也无疑导致了大学生在现实中的封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4]。因此如果不能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拒绝与人面对面交流,那就只能在“宅”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制定大学生“出宅”引导策略

1.学生要完善自身人格,养成乐观心态

一个人拥有什么心态,便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乐观的心态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悲观的心态却总是看到悲观的心态,阻碍人的正常发展。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成长的目的与愿景,有着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生活目标是努力奋斗的推动力,可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因此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主动面对困难与挫折,提高自己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明确生活目标,详细制定计划,并持续做出努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生产生改变现状,摆脱“宅”生活便指日可待。

2.家长要树立正确子女观,监督子女良好行为养成

由于家庭中存在的血缘关系和依赖关系,因此家庭对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很多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都是从小就养成的,后天很难再改变。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于子女而言有着持久的、稳定的、权威的和亲和的影响。目前独生子女占据中国大多数家庭,孩子从小缺少玩伴的同时,家长的溺爱也助长了孩子的自我行为。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他们成长的自由空间,若一概包办,则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并监督孩子形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3.学校要规范管理体制,营造和谐氛围

(1)以人为本,形成合理的高校管理模式

传统的绝对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需要。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更多的权利与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被动消极的的被管理者形象转变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积极的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逐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确立以学生工作处为指导、辅导员调节、大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学校适当放权,发挥学生的基层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探索走出“宅”生活的路径。

(2)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生自我规划能力

大学生群体中“宅”现象之所以那么泛滥,是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因此,明确生活目标,提高自我规划能力相当重要。根据学生内心需要合理有效安排课程,制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和发表各种观点。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学课程或心理健康讲座等,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得到好的疏导与开解,积极寻找有效对策,及时调整好身心状态。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和社团活动,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节假日时开展班级、年级晚会等,或者联系工作单位提供兼职,这样就有效的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会大大减少宅在宿舍的时间。

(3)提供舞台,开展多彩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力和向导,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各种社团使同学之间的感情更为浓厚,沟通更加顺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社团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有益于社会、学校或自己发展的有意义的事情,共享大家一起努力所得来的结果,增强自信和幸福感。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增强师生互动,鼓励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节假日时开展班级、年级晚会等,最后,学校不仅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要注意到少数缺失目标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指导,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4)依法治校,规范学校职能

大学如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规章制度的宽松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这种生活上的便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正是因为没有这种负担的存在,才使“宅”现象蔓延得如此迅速和带有传染性。因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要求我们抑制某些管理职能像服务职能转变,明确各部分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分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消费观,勇敢的走出寝室大门,养成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

(5)净化网络,建立学校网络系统

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高知识量的群体,应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增强防范意识。同时学会如何在各种繁复纷杂的信息中筛选有效资料,平衡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以学为本,坚决鄙视玩物丧志、沦陷网络这样的行为。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更应该充分开发和丰富网络资源,发挥学校电子阅览室的作用,为学生建立上网绿色通道。同时为避免因为学校网络传输速度慢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在学校网站上学习的情况,提高学校网络传输速度也显得很有必要。当然政府也需要重塑核心价值观,运用相关法律条规,加大对净化网络的投资,抵制对学生成长有不良影响的信息传播,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1]陆明.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宅”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鲍晓平.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DB/OL]2004.9.14 http://www.china.com.cn.

[3]郑晓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4]胡纵宇.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23-26.

猜你喜欢

大学生生活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活感悟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