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讨与思索
——以共享单车融入校园为例
2018-03-19吴怡龙黄金宏
吴怡龙 黄金宏 王 洋
(1.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共享单车为解决城市交通中“最后一公里”而出现的商业项目。该项目从技术上通过互联网扫码和支付解决了停靠和被盗的难题,并在各大高校中也迅速推广普及使用。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改变学生校园环境和出行方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共享理念,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发展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表达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联系。[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学校环境变化,挖掘共享单车内在精神对学生影响的教育价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创新整合。
一、共享单车现象的思政教育价值
1.共享单车共同健身的生理属性
共享单车,作为自行车运动的一种,是一项集休闲、健身、环保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她不仅能锻炼身材、结实肌肉,还能训练神经系统的敏捷性,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的作用,同时由于自行车自身便于灵活掌握且骑行环境开放、便于交流沟通的特点,能够增加共同休闲、健身的意愿。相比于汽车空间的封闭性和摩托车的高速,共享单车因为便于灵活掌控、活动开展条件低、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很容易成为满足大学生出行和健身的工具性需要,并能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将此项活动延续到工作生活中,成为他们出行行为方式之一,[2]因此共享单车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蕴含共同分享“健康”的教育意义。
2.共享单车便利休闲的心理属性
共享单车的技术为大众免除对于单车安全的担心,又能享受休闲、放松生活节奏的方式。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演讲中,曾说过:“技术是一种看待自然的方式,是让所有本质上的东西“自我揭示”(去蔽),成为人类可以加以利用的潜在能源”。交通工具的选择,反映人们对于使用技术、对待自然的态度。自行车的出行方式,犹如中医治疗的过程,通过正常饮食自然生长之物而达到去病效果,是“自然带出结果”,具有明显的“切己感”,而非工业社会中,将人与自然隔离的疏离感。据统计了解,近几年,骑自行车是德国居民最喜爱的休闲活动之一。骑行的人数也不断的快速增加,而交通事故中的严重伤害与死亡比例却不断下降。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我国的自行车近年来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共享单车以技术解决被盗和单车维护的问题,节约人们使用的时间成本,提供便利性,同时又能享受休闲的方式,享受美好事物。[3]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方式,也是让人们认同人与人之间和谐进而社会和谐的实现途径。
3.共享单车共享契约的社会属性
有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单车的利用率只占5%。然而让每个人将所占有的车的95%时间与他人分享却是很难做到的。[4]独占的行为既是资源浪费的表现,同时也是缺乏对他人诚实信任的表现。而诚实守信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公民契约精神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共享单车公司在推广共享单车,推广共享精神之时,不得不面对诸如毁坏单车、私占单车,利用单车漏洞诈骗等不遵守共享契约的行为。为此,共享单车公司也制定对不遵守契约行为的惩罚措施,其中将个人信用体系纳入是很关键的举措。作为法治社会个体诚实守信的量化指标,个人信用是长期以来为我国多数人忽视的内容,甚至出现“如无房贷,信用无用”的观点。而共享单车的普及并与个人信用体系的挂钩,形成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共享契约知识的应用普及,提高大学生对于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共享单车教育资源研究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中,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进行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更具体要求。[4]因此对于共享单车改变校园出行方式、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变化校园街景的新兴事物,也需要紧紧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将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体系中。
1.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预防和教育引导工作。共享单车作为新近出现校园中的事物,在广受学生喜爱并改变学生外出行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开始出现有对独占单车行为的谴责,有对共享自行车行为付费的认可等共享理念所表现出来自我付出、资源共享的行为表现。这些观念和行为表现就是大学生思想动态表现的社会现象,是管窥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
2.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常见通过树立高大、光辉的先进人物形象和事迹进行教育,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先进故事的情感感召,带动大众学习勇于奉献精神,传递“有国才有家”的观念。这种忽视人性化的简单宣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苍白无力。会上的每个个体所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源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参与分享事件所付出的努力和回报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个个体在付出的时候总是会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博弈论中“囚徒困境”原理来分析,我们发现:每个个体因为不能保证别人都能跟自己分享,因此倾向于独自占有才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然而这种理性现实的考虑,因不是建立在双方互信基础上,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双方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也会影响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因此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观念融入教育之中,需要对这种缺乏互信的理性观念,用事实给予正面的辩驳,进而更需要共享单车这样的共享社会事件的示范效应,让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内容,激励高校青年自我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首要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的建成,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上的提高,更是要消除原先贫富过度分化所带来思想意识和观念方面的负面影响,消除极端利己主义,重建缺失的社会公平正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党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就应重视高校青年中受到社会负面观念影响的问题,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基础,进行讨论研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苍白无力和缺乏认同的情况,矫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的误差,让高校青年能够以确保全体人民从社会发展中受益作为能力和才华施展的目标,让高校青年树立起机会均等和分配正义的社会主义共享理念。
三、共享单车现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以政治教育为导向,主动纳入动态变化的社会事件到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将思想引领与生动活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共享单车,作为社会热点事件,以其健康、环保、共享、诚信的思想教育价值,能对思想政治发挥指导和整合的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各领域的的实现方式,才能发挥共享单车社会现象的教育价值。
1.组织研究共享单车校园现象的思想政治价值
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经济领域不断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单车也是因共享经济而走上风口,呈现出一夜“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也迅速在校园中普及开来。然而在校园中仍然也会出现,如单车加私锁、毁坏共享单车或单车车辆信息等,对待共享单车不文明甚至违法的行为。这类行为没有发生在大学课堂或宿舍之中,也不属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直接内容,形成思政教育管理的盲区;然而这种现象又与校园环境共存,形成强烈的反差,破坏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从共享理念出发,结合校园共享单车使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挖掘和课程体系的主动融入,最大限度的将“十三五”的发展理念与校园现象相结合,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2.整合共享单车的教育价值融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包含和谐社会、共同富裕、诚信教育、法治社会等诸多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挖掘现有教育内容与共享单车内在的契合性进行教育。如共享单车对于使用者个体出行需要的尊重与和谐社会中尊重个体幸福和个体生命价值定位的契合;共享单车公司与使用者之间的双赢与共同富裕理论中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本质属性要求的契合;共享单车公司对于破坏共享单车资源的信用惩戒与诚信教育外在道德约束性的契合;共享单车个体与单车公司之间的契约行为与法治社会教育目标的契合。这些现实现象和理论知识的契合点,是更新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突破口,可以让单纯理论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富生命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依托共享单车载体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仅在课堂之上,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也通过实践尝试的方式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张贴如“尊重他人,尊重你座下的小黄车”“你有出行想法,我有骑行工具,我们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通过激发大学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强化尊重共享单车尊重他人使用需要的意识;组织征文辩论赛等方式,讨论共同富裕与双赢交往模式之间的关系,将宏观的共同富裕目标细化为每个学生追求双赢目标的交往模式,夯实共同富裕精神的个体价值观建立;组织劝导加私锁、破坏共享单车、不文明停车等行为,将学生与共享单车公司签署的条约形象化为具体的行为,强化学生契约精神与外化行为的联系。同时共享单车作为交通工具,也可以作为大学生进行运动比赛、文化宣传的工具进行活动开展,倡导绿色出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共享单车不论是其内在的共享教育价值,还是外在的单车实体都是良好的大学生教育的载体,能促进大学生对共享共赢与自私独占感知判断能力的提高,帮助大学生形成共享、共赢的价值观,达到学生自主教育、自主提高的目的。
4.以共享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当共享单车遍布校园的同时,他对于校园文化从物质环境、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带来直接的冲击。原先以步行或自购自行车骑行的校园内出行方式变为众多共享单车骑行的场景,私人自行车有序停放变成共享单车的随意乱停,进而中反映出大学生追求自由方便停车与校园制度管理没有及时跟进的冲突。这种系列行为的变化会直接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冲击,影响固有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应该发挥校园环境优化的作用将共享单车现象纳入学校整体文化之中。
首先,作为学校管理层应对共享现象有一个顶层的思考定位,不应将之作为校外之物简单用行政命令进行驱赶隔离,而应看到其便利性以及共享后的诚信品质,以固有校园文化中对于学生品德的要求同化共享单车现象,纳入校园物质管理制度之中;其次,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将有形的共享单车和无形的共享单车内涵,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其中可以发挥共享榜样的作用,邀请共享单车公司运营人员进入校园,分享共享单车创意和运营的过程,引导大学生学习认同共享的行为和诚信的品质;再次,学校校园管理部门和政工队伍,要加强对学生骑行和停放行为的教育管理,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和网络平台宣传,约束大学生共享单车随意停放的行为,对随意停放的同学通过摄像头拍摄等方式进行批评教育,美化校园环境。
[1]顾斐泠,柳礼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共享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2016(6):21-25.
[2]姚煜斌.厦门市高校自行车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邝海炎.海德格尔会爱上共享单车吗?[J].中国新闻周刊,2017(3).
[4]靳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的科学概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9-13.
[5]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