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风格特点及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3-19李晶
李 晶
(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处,四川 成都 61002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女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和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培养女大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担任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如果在思想教育、专业培养、社会实践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女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关系着她们能否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自发生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奠定基础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
一、女大学生思维能力的风格特点
思维能力就是人们想问题的能力,即思考应该如何行动才能使工作和学习最有成效的问题,主要包括做事之前对问题的分析并制订行动方案,以及完成任务后的总结。中国男女的思维能力差距显而易见,女性面对需要机械记忆和固定算法的问题时,其表现往往较出色,但是面对需要发散思维和抽象度高的问题时,男性的接受能力和反应速度远远高于女生,这就导致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存在,女性从事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的百分比远远低于男性,各个领域的两性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女大学生是集女性、青年、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特殊群体,作为女性群体的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 她们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比其他女性更加具有现代意识。但是女大学生在思维方面很少涉及自然科学领域,思维空间比较狭窄,习惯于定向思维,灵活性不够,求同思维较强,求异思维较弱。这就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校园活动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优势在进入职场后却被反转,常常四处碰壁。
二、女大学生思维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部分女大学生在中学里埋头苦读,自己最高的奋斗目标就是考大学,大学顺利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忽视了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社会主要流动途径。还有部分女大学生受 “男主外、女主内”、“妻以夫荣”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对未来的考虑上还存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的依赖心理,很少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希望找个好丈夫,建立一个好家庭。这种观念必然影响到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重女大学生求稳心态,削弱其追求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2.就业市场社会性别分工结构的限制
就业市场上依旧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雇佣单位出于从女性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对企业自身运行成本的角度考虑,在招聘环节上更趋向于男性。在就业质量方面,女大学生从工资水平和岗位配置上也和男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雇佣单位有时还对女性提出不合理要求或存在隐性歧视。这种不公平竞争使她们失去了平等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女大学生培养自己高层次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3.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导致目前我国女大学生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男女两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分布仍然是极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学科的性别隔离,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比例较高的仍然是中文、师范、历史、艺术、财经,医学等,理工科类专业很多会限制招收女生。同时高校又缺乏专门针对女大学生教育系统,这导致了女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忽略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阐释,轻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对抽象理论的兴趣,所以女大学生知识面一般较窄,怯于挑战,创造力偏弱。
三、提高女大学生基础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种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的能力,要培养女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就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这也是女大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交流情感、开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培养女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能口头表达自己想法以及理解口头指示的一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捷,直接体现于语言表达的灵活程度;思维条理是否清晰,又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较少犯错,思维更容易适应变化,较快接受新思维理念。因此,要想培养女大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让其在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培养她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强,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高校应开设演讲学、逻辑学、辩论学、哲学等多门选修课程,培养女大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类知识,来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锻炼女大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培养女大学生科学的“综合意识”和“系统观念”,从而奠定其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
高校应多组织各种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演讲辩论会、街头宣传、分组讨论会、文艺晚会、班会、信息咨询等活动。让女大学生们踊跃发言,增强临场经验。鼓励不同专业的女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话把课堂上老师讲的或在书本学到的知识都表述出来,以此培养女学生参与竞争的自信心,和感受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专业背景。同时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针对女性口才培养的培训部门,由老师来提供辩论技巧、交流心得、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相关教育,让女大学生既受到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又受到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培养女大学生的倾听技能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高层次的思维能力需要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倾听则是获取信息最必要的环节。倾听是指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的输入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过程。良好的倾听技能越来越重要,是女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法宝,倾听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培养女大学生倾听能力,这样才能获取对自己更有利的信息,逐步培养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高校教学设计要人性化,可以开设《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女大学生对倾听重要性的认识;据心理学分析,女大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自己的兴趣和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女大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怎么听,所以导致女大学生的吸收能力也不一样,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层次性。
高校应传授女大学生倾听方法,比如整理关键点、快速记录关键词、听出话语中的感情色彩、提高倾听的记忆效果、适宜的肢体语言回应。高校可以通过排话剧的方式,选择一定的背景和场景,开列沟通情境,设计具体的沟通问题,这样可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并给出特定的倾听对象,让女大学生深入现场扮演不同角色,专心倾听并开启思维,有意记忆他人的表现。
四、培养女大学生常规思维能力
1.提高女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能力中,常规思维是相对创新思维而言,表现为它的思路规范而不奇异,并且能够被绝大多数人所使用。在常规思维能力中,最核心的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即面对或者发现的问题,收集各种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而制订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可以说,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要取决于常规思维能力强弱。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属于核心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本)》中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作了论述,将其分为三方面的内容:正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科学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学毕业生要具有相当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所以,高校为了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其自我价值,就必须努力培养女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
女大学生由于受知识广度和兴趣广泛性的局限,导致思维能力比较具体细致,不乐意探究复杂事物,不够发散开阔,思维较男生封闭,较难接受新事物。虽然高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在培养女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毕竟以学习理解知识为主。而“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则是针对于女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展开的,即在解决问题能力训练中提高女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种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或高校要给女大学生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女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并做出解决方案。如果有条件的话,这些方案还可以部分实施,以检验女大学生的方案成效。另外这种课程还要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女大学生选择分析案例,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也是培养其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加强深化文化素质课和专业课等教学改革
在高校开设许多提高思维能力的课,比如《逻辑学》、《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以及某些方法论研究的课程,这些课要随着年级的增高去加强而不能减弱,逐步训练和提高女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
另外,女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与专业知识有关,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讲授课知识为主,而有些教改也是讨论时事的内容较多,而对教材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则不太重视。因而,高校的教学改革中要考虑到女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专业课教学必须从知识型教学为主向以能力型教学为主转变,要让女大学生围绕着某一个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即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女大学生有不同的解决分析途径和方案,在评价和讨论中逐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开设女性课程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指“在承认两性差异前提下的公平教育,即没有性别偏见与歧视,没有传统性别定型,符合男女身心发展的教育和学模式”。 一些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深入社会,对自己将来担任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知之不多,导致了目前女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欠缺、缺乏竞争力。因此,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不能忽视女大学生的特殊性,应引导女大学生正确面临角色困惑,对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首先,高校在教学中应开展针对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差别教育”,设置女大学生必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科学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并树立全面和积极向上的性别意识。同时可以邀请一些女企业家和女学者以开讲座和交流会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引导女大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社会。既要树立作为与男性平等的社会人的意识,又要教育女大学生建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观念,使女大学生明确在拥有的社会资源量较少、竞争起点比男性低的情况,充分发挥女性的潜力和创造力,凭借自己的实力跻身“主角”,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高校除了开设各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要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置如礼仪、艺术、心理健康、审美等符合女性身心发展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及某些方法论研究的课程,以此补充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性别差异的现实情况还应设置婚恋观教育、美学、女性成才学、性别文化等有利于发挥女大学生特长的课程,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女性正面形象,通过正确的性别意识去扬长避短,全面提高自身思维能力。
5.将法制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高校应该与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建立互动关系,建立一系列稳定的女大学生实习训练基地和社会调研基地,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交友圈,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在实践期间,高校还应该组织一批责任心、经验丰富、分析能力强的带队老师,让她们学会如何面临市场的不规范和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在将来求职过程中受到歧视或在生活中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该如何理性思维,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应组织女大学生集体讨论各种活动方案中涉及到的关切自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只有在讨论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增强女大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维权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五、培养女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
虽然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较高等级的思维能力,但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发展非常快,竞争也相当激烈,如今企业的利润产生已经不是靠模仿他人的生产方式和简单重复生产,而是靠创新,这也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创新思维可以引领同行业发展,在市场上树立牢固稳定的基础,用人单位的团队创新能力越强,则长期稳定利润状况越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将其作为用人单位选用和提拔员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是目前大学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培养女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的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以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知识和具备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特征。 无论从女大学生毕业生获得工作,还是从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发展来说,高校都应该重视对女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训。
首先,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注重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树立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有余力的女大学生跨专业、跨院系学习第二学位,拓宽课程选择面。要让女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只有依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思维结构,学习宽广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科学文化,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激烈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高校要培养女大学生不怕嘲笑,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在原有答案方法基础上进一步运用逆向思维和多角度去重新思考问题。经过反复锻炼,女大学生将自觉摆脱惯性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束缚,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激发女大学生不安于现状的斗志,促使其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行成,并在不断的创造中体验和实现自我价值。
2.提供科研项目平台来调动女大学生创新积极性
创新思维不是空想,将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其科学研究能力。学校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以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科研本身就是创造。 大学学习阶段是培养女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高校应激励女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实行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选拔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女大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并配备指导教师,拨给一定课题经费,为女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同时组织女大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充分调动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让她们体会其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在面临无数挑战的时候不断地打破原有的思维标准,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3.第一课堂应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果在专业教学管理平台上,没有给女大学生设置自我学习,思维发散,多重选择的机会,那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形同虚设。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
首先,高校应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女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设置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女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仔细分析思考,激发女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其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高层次思维教育实验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为女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去激发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同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法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女大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透彻、调动女大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最后,在考试方式上,高校应进行适量的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并放宽考试时间限制。教师应尽可能地安排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探讨性问题,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鼓励女大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对问题进行创新分析,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加分鼓励。
4.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多样化地培养女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大学教育要对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第二课堂对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训。唤起女大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女大学生的创造尝试,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高校应将课堂内外培养相结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举办能充分满足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和高层次思维需求的科技活动,成立创新协会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她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女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求异性和逆向性,激活她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和主动性,并掌握培养高层次思维的策略。
同时,高校还应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高层次思维能力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女大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其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倡导学术自由的开放教学模式,把教师不断发问和学生积极发言相结合,全面促进女大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加强女大学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讨论,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女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必须采用相应的方式分别进行培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不断完善。最后,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女大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成为高素质人才。
[1]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石发勇,黄海燕,程福财.沪宁杭三地研究生择业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1(5):17-20.
[3]朱卫民,梅广明,谢富林,等.人才争夺热之冷思考[J].人才开发,2001(1):26-27.
[4]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5]张辉,戴洁,陈盼,等.用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与研究[J].青年研究,2001(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