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论析
——兼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2018-03-19白显良崔建西

关键词:特色时代发展

白显良,崔建西

(西南大学a.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0进而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明。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迫需要。由此,笔者拟立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

一、继承与创新统一的发展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不是凭空到来,更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成就并与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而来,具有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性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1]10-11。正是立足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和持续探索,中华民族才实现了由衰到盛的历史变迁,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迎来了新时代。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探索,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奠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的发展基础之上。正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的持续发展,才为党的十八大之后解决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可能。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继承了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础,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实现了理论、思路、模式等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从理论上看,这种发展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结合新时代的理论要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从实践上看,“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1]2。具体来说,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增长到80万亿、8 000多万人口农转非、粮食产量达到12 000亿斤、量子卫星上天、国产航母下水等,鲜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活力与发展潜力,都是新时代到来的现实基础。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发展道路、价值立场、奋斗目标的执着坚守和一贯追求,也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步骤的大胆探索和全面创新,本质上是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坚持,也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根本上说源于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今天,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性,同样也需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实践中去理解。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可以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战略、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时代方位等多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其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最鲜明的变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为显著的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一判断最根本的依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长期的发展和积淀,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简言之,正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发展的伟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才具备发生转化的前提,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张力才不断增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才能成为现实必然。简言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任何人主观臆断的结果,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源于社会主要矛盾自身的发展和变迁。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之道,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而且这种“发展”只能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无论是解决当中的哪一方面,不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物质成果,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创新生产力发展新方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并助推实践发展,找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缺口,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矛盾。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里的新时代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11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一个历史交汇期。在这一时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由实现奋斗目标的时期特点所决定的。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奋斗目标的意义上意味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问题在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为现实是复杂和严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时间看,3年多时间转瞬即过,时间不等人。从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从任务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还有不少难关要过,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当然,我们也不能被挑战所迷惑和吓倒,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印记,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凯歌,提供着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凸显和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理想和契机,这些都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的时代,是充满机遇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可以认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性境况。

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临着巨大挑战。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但现实中,全面深化改革有待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仍需建设、民主政治有待提高、民生工程有待加强、文化自信仍需坚定、生态保护有待持续等多元挑战依旧存在,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解决好如何全面发展、如何持续发展、如何高效发展、如何绿色发展、如何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绝非易事。其中,仅就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一项任务而言,仍是极其复杂多元的。事实上,改革开放持续至今,人民大众已经不再关心“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的问题,转而关注“吃什么好、穿什么舒服、用什么放心”的问题。换句话说,原有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是一种“创造性需求”,只要能够创造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物质文化产品即可,相对而言是一种简单的供需关系。然而,现如今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一种“创新性需求”,即人民群众开始在物质和精神上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多元、更复杂的需要。换言之,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同时,还要看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是复杂多元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是空前的。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比如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复杂多元的,加之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想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另一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临着多重机遇。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历史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真理性,即只要坚持“四个自信”,抓住政治体制改革的契机、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先进文化体系建设的契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契机、生态保护持续强化的契机,就可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实现。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经济更加融合开放、世界政治更加互信深入、世界文化更加包容多样、世界信息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些都为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契机。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在把握各种机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使命时,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1。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别的主义,根本的不同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征程,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契机和机遇,一定要坚守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时代,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新时代,更不能是被泛化和歪曲的新时代。这在一定意义上即是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事业的发展,不是什么样的“机遇”都可以抓,要防止不怀好意的人打着新契机、新思路、新路径的“幌子”,偏离新时代的走向的危险,只有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才是真契机。也就是我们经常所强调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性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1。这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不能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并生动地将人民比喻成“阅卷人”,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否合格的“标准答案”。换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根本指向,永远不能背离。以人民为中心,既指要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想做,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建设需要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充分发挥人民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发展中的根本力量,让人民成为时代的“主人”。纵观各历史时期党的理论与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优良传统,也就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4]邓小平在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也曾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5]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早在2012年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69。此后,又屡次在多个场合就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旨归。可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性特征,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历史任务和指导思想中,成为贯穿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如此,不可能脱离这一根本价值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着眼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推进事业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和历史性的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来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1-12。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7]。即是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二,凝聚并依靠人民的智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时候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凝聚着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没有人民的智慧付出和辛勤耕耘,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明。邓小平曾讲:“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8]38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探索和智慧奉献,因为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创举。今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同样也体现了对人民智慧的尊重和依靠,因为这一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三,把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始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一致理想追求,只有凝聚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梦想才能变为现实、理想方能真正实现。不仅如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还应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任何时候都要耐心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持续加强党的建设,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效地遏制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气,改善了党的风气,进一步密切了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赢得了民心民智。

四、砥砺追梦奠基未来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11。中华民族170多年来,经历了由衰到盛的转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胜利。具体来讲,就是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迎来强起来的历史变迁。而强起来阶段,就是全体中华儿女正在经历的时代,或可称之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大前提、大背景的。邓小平曾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8]379-380这一论述在当前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即是说,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12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中国生产力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充分,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现代化治理体系依旧不健全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总而言之,跳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其结果只能是妄自尊大和得意忘形,必将有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根本上讲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要理解这一历史时期,把握其砥砺追梦奠基未来的阶段性特征,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包含着以下三个具体阶段: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包含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阶段,即从现在到2020年,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切入口,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中,切实解决好民生、腐败、环保等问题,建成一个让全体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包含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这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二阶段,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目标是经济实力大幅上升、社会治理基本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等。这一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又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期准备。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包含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这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三阶段,即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用15年时间,将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步,凝聚着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实现百年目标的殷切希望、辛勤付出、艰辛探索、精神归属。

在此,特别需要明确的是,以上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其中,第一个阶段为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奠定基础,第二个阶段又为第三个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必定要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奠立未来的发展基础。换言之,每一个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其阶段性战略意义,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时代愿景,不能够也不可能跨越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不能够也不可能否定任何一个阶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阶段中,若是不能科学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就可能迷失发展方向、模糊时代方位、诱发社会问题,既不利于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问题,也不利于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建设。

五、引领世界示范世界的国际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1,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具备了更强的国际能力,承担了更多的国际责任,赢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用自身的一举一动更好地向世界阐释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发展树立了新范式。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领世界、示范世界的国际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世界舞台,引领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终结论”在国际社会上就不绝于耳。但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强劲的势头,表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时代情形,促使西方社会不得不思考原因何在?究其根本,主要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说它科学因为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118。具体来看,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具体的国际作为,比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主动抵制逆全球化等国际策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方略,以其开放、包容、和平、共享、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

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向全世界示范了新的发展模式。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0。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件大事,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道路、制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向全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过程,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落后国家和民族如何在痛苦中坚忍不拔、如何在曲折中艰苦探索、如何在质疑中坚定方向的治世之道,为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榜样示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对西方“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的反驳和超越。美国学者福山曾经提出,世界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同样是美国学者的亨廷顿则提出,人类文明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人类的冲突根源于文明的冲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实现了对西方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超越,对西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谬论学说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为解决人类问题、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