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二次继发性异位1例分析
2018-03-19戴宏琴
陶 雍,薛 嵋,戴宏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继发性异位指的是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位置正常,而在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导管尖端移行到腔静脉以外的位置,包括颈内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等。有关文献报道,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约为4%~12%[1-2]。导管继发性异位是严重的导管相关并发症,且会明显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导管扭曲、折断、破裂或拔管困难等均会导致严重后果[3-6],致非计划性拔管[7]、延误患者治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等。2011版的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指南中已经明确将导管继发性异位列入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应引起我们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8]。现将我科1例PICC导管发生2次导管继发性异位并复位成功的案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66岁,身高 1.56 m,体质量67 kg。2013年11月于外院行检查提示宫颈占位,病灶累及左右宫旁组织,病理活检示宫颈鳞癌,诊断为宫颈癌,遂行宫颈癌根治术。2013年12月—2014年1月于我院行宫颈癌同期放化疗,2014年2—7月行紫杉醇+顺铂方案全身化疗共6个疗程。患者于2013年12月12日右上肢顺利置入PICC导管一根。PICC导管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 Fr导管,选择患者右侧上肢贵要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操作由持有PICC穿刺证书的专科护士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在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穿刺成功后常规行X线摄片,PICC定位片示:导管尖端平第7、第8后肋水平,提示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化疗期间,患者每周在我院定期进行导管维护。
1.2 PICC导管异位及复位 ①PICC导管第1次继发性异位。2014年1月17日于我院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时,护士发现外露导管内有血液(回血),遂询问患者,主诉顺铂方案化疗后有剧烈呕吐、便秘史,且置管侧肢体运动(做农活)多,此次维护之前PICC导管均可正常使用。根据患者主诉和症状,怀疑该患者发生导管继发性异位,予以摄PICC定位片,提示“右颈部颈内静脉走行区见导管影,导管尖端位于C4平面”,证实导管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结合患者的输液需求和导管异位的部位,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尝试复位。复位方法为:先抽出导管内回血,弃去;一位护士快速脉冲生理盐水,另一名护士同时活动患者置管侧肩关节,协助其上臂进行上下左右多方位活动,并左右转动颈部;同时指导患者配合进行爬楼梯、跳跃等动作。初次复位结果 :PICC定位X片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走行区,平第7、8后肋,予以继续接受化疗。②PICC导管第2次继发性异位。2014年6月20日于我院门诊行PICC导管维护时再次发现外露导管回血,鉴于之前有导管继发性异位史,立即行颈部血管B超,提示“横截面血管腔内等号状高回声,纵截面血管腔内条索状高回声”,初步判断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遂行PICC导管定位摄片,发现导管再次异位于同侧颈内静脉。再次予以复位,复位方法与第一次相同,再次复位成功,当日继续化疗。2014年7月于末次化疗结束后顺利拔管。
2 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护理对策
2.1 预防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提高护士识别导管继发性异位的能力;加强置管维护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等[4,9]。遵医嘱于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止吐药;予润肠通便,进行合理的饮食调整;指导患者避免肢体频繁活动、提重物及做向上、托举重物等活动。
2.2 护理 ①及时发现继发性导管异位。怀疑发生导管异位时需进行X线摄片检查,确认导管异位的部位、长度及有无扭曲,并行血管B超检查以排除血栓形成[10]。②针对性处理。明确导管异位后,建议更换或拔出导管,也可视情况尝试导管复位[11]。关于导管位置的调整和复位,需与患者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后,在未出现并发症时可尝试使用[12-14]。方法包括利用患者体位调整导管位置、快速冲洗PICC、透视引导下调整、DSA引导下调整等。③做好以患者为中心的导管护理,而不仅仅是对导管的护理。
3 个案分析及体会
3.1 两次发生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患者体型。该例患者为矮胖体型(BMI=27.5),颈内静脉、上腔静脉粗短,可能是其发生继发性PICC导管异位的基础原因之一。②胸腔内压力的改变。化疗期间常会由多种原因造成胸腔内压力急剧变化,中心静脉压力和血流也随之改变,血流的反复改变增加了漂浮导管异位的可能性,是继发性异位发生的高危因素[4]。该例患者使用含顺铂的化疗方案,期间有剧烈恶心、呕吐及便秘史,导致胸腔内压力有较大改变,可能进而导致导管异位的发生。③肢体过度运动。该例患者存在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干农活)的情况。在导管外固定牢固的情况下,肢体运动时易发生导管与静脉间的相对移动,加剧了导管在静脉内的漂移,从而导致继发性异位的发生[15]。上述3种因素在该患者置管期间一直存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是导致二次异位的原因。
3.2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复位原理 ①血流动力学和重力作用:复位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站位。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快速脉冲推入生理盐水时,可给予导管比较大的作用力,在反作用力的促进下,帮助实现导管复位。③辅助作用力:当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时,可辅助叩击患者颈部,通过震动促使导管活动;或建议患者做跳跃等动作。
3.3 PICC导管异位的管理措施
3.3.1 提高护士对导管继发性异位的识别意识和能力 护士应有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熟悉并掌握PICC导管异位后常见的表现,如反复回血、回血不畅或无回血等[16]。怀疑异位于颈内静脉时,可行颈部血管B超作辅助判断。每次使用前及维护PICC导管时需进行导管功能评估。
3.3.2 加强流程化管理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发生情况显示,继发性异位发生率为2.7%(126/4 752),发现继发性导管异位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静脉,其次见于锁骨下静脉。异位最常见表现有反复回血、回血不畅或抽不出回血。我院近年来PICC导管异位复位的成功率约为1/3。基于临床经验总结及文献研究,形成了继发性导管异位处理流程图(见图1)。
4 小结
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可发生于留置导管的任何时间内,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文章通过分析1例肿瘤患者PICC导管发生两次继发性异位并复位成功的案例,认为应以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提高护士识别导管继发性异位的意识和能力,并总结了继发性导管异位流程图,指导护士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个体化处置。总之,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处理应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不同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做好相应的导管护理,从而减少相关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Qiu XX,Guo Y,Fan HB,et al.Incidence,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spontaneous dislodgment in oncology patien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4,51(7):955-963.
[2]张玉珍,苏迅,张芳,等.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正位方法研究[J].空军医学杂志,2014,30(3):172-174.
[3]仇晓霞,李春梅,孙晓光,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继发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J].上海护理,2015,15(4):26-28.
[4]黄兆蓉.PICC继发性异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279-281.
[5]许艳萍,王莉娜.1例PICC导管留置期间异位右心房致房颤的护理[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3):621-622.
[6]陶雍,薛嵋,戴宏琴,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伴发多种并发症1例原因分析[J].上海护理,2013,13(5):86-88.
[7]王丹凤.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异常拔管原因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制定[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8]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 Infus Nurs,2011,34(Suppl 1):s72-s73.
[9]张晓菊,陆箴琦,戴宏琴,等.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2-45.
[10]闻曲,成芳,鲍爱琴.PICC临床应用及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12-313.
[11]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JInfus Nurs,2011,34(Suppl 1):s72-s73.
[12]黄艳,朱雁,赵江丽,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分析与改进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4):31-32.
[13]金静芬,赵锐祎,申屠英琴.PICC异位手法复位的临床实践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60-161.
[14]金静芬,陈春芳,赵锐祎,等.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84-187.
[15]史苏霞,周立,岳立萍.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病人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2C):479-481.
[16]徐军霞,贺雪梅,丁从兰,等.PICC导管回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51-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