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实现理路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视角

2018-03-19卿定文何爱爱

关键词:贫困人口农村发展

卿定文,何爱爱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脱贫攻 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可见,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共建共享是新时代提升人民获得感、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中有异。农村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依然不均衡,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体现了较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特点。因此,提升新时代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需要创新路径,将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

一、共享发展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根本理念和指导原则

共享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潮流,是科学发展的衍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原则,致力于解决我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中共享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根本理念和指导原则。

(一)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化和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动力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422)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写道:“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3]人的解放与发展相辅相成,人越是解放,获得的发展越多;人越是发展,实现的解放程度越高。继《神圣家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部合写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阐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之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P154),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解放程度,人的解放是需现实条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亦需现实基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P199)

共享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了普通大众的心声,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经验,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化和中国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脱贫减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共享发展理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方面,是共享的主体和共享的客体。首先,由谁共享的问题,共享意为共同享有、全民共享、人人共享。共享的主体是人,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这里共享发展具有普惠性与平等性。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造的成果理应由全体人民共享。其次,共享什么的问题,即共享的对象、共享的客体是什么。共享发展权利、发展机会与发展成果。发展权利用法律的手段作为保障,是人民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共享发展机会,我们希望“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P40)。使共享发展机会落到实处,需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使人民群众有机会共享到发展所需的资源,打破下层向上层流动的桎梏,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需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涵盖共同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全方位发展的成果与成就。共享发展客体发展权利是基础,发展机会是保障,发展成果是目的,三者环环相扣。

共享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的基本内涵是共享的方式和共享的途径。首先,共享的方式是渐进共享,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渐进共享标明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历史原因不同,每个地区的发展必然有先后、快慢之分,共享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也必然有先后、快慢之分,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发展差距,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时富裕。其次,共享的途径是通过共建来共享。共享发展坚持共建理念,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旨归,两者相互联动。共享发展是以共建为基础和以共享为目的的发展,正如“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5],“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158)要以物质生产条件和共建为基础,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为共享夯实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创造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发展成果,这是共享的充要条件。

(二)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能够测度发展方案的含金量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推动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贫困人口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农村贫困人口一个不能掉队,这就需要从微观层面对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狭义的贫困是指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资料匮乏而导致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标准的贫困,侧重于收入的贫困;广义的贫困除了收入贫困,还包括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收入贫困是指生活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渠道堵塞,缺乏收入来源。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即农民收入低于2300元为农村贫困人口;能力贫困是指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不足,与收入贫困直接相关;权利贫困是指作为社会成员应享受到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利的丧失。收入贫困是贫困的表现形式,能力贫困是贫困的直接原因,权利贫困是贫困的直接后果。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递减,“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 000万以上。

“获得感”一词最初出现在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主持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此后,“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多次提及。“获得感”,顾名思义,是基于获得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是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现特指努力使各项改革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共享改革发展的幸福感。“获得”是“获得感”的前提和基础,“获得感”是“获得”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换言之,拥有了“获得感”,肯定是有“获得”,而有了“获得”却不一定会产生“获得感”。可见,“获得感”因人而异,因社会群体而异。由于“获得”的内容不一定是其迫切需要的,即使有了表面“获得”,但因其他原因产生了“失落感”,当这种心理不平衡感占据上风,其获得感不升反降。

由此可见,“获得感”强调一种客观上实实在在的“得到”,包含“给”与“得”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且使人民群众得到的利好有了借用指标衡量的可能。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主要体现在其从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否共享发展的资源、发展的机会、发展的实惠,他们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民生状况、社会保障层次和水平等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程度,这也是目前衡量各种共享发展方案的重要观测指标。因此,“获得感”一词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普惠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更加贴近民生、体察民意,促使“获得感”转化为“幸福感”。

(三)以共享发展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不仅指物质层面的,也指精神层面的,获得的方面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它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农村贫困人口物质层面的获得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精神层面的获得。物质基础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6]。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P189)。共同富裕,必须包括农村贫困人口,而且这类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只有通过制度安排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确保他们获得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福利,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P189)全面小康,是覆盖全面惠及全体人民没有人掉队的小康。

当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民生力度,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注重发展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村贫困人口,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引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缩小与强势群体的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要义之一,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能够凝聚中国力量,有助于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其次,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稳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真实彰显。农村地区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是党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党对自身建设的不断反思,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共享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密织民生保障网,强调社会公平的优先地位,倡导公平正义,有利于安定民心,化解阶层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最后,用共享发展的理念贯穿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实践过程,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与理论升华。五大发展理念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发达国家面对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的局势贡献了有益参考。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之间的张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决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根本利益。然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获得感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贫困人口获得感保障机制仍面临着诸多不足,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宏伟蓝图存在明显的张力。

(一)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依托的物质基础不够牢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社会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虽然几十年的发展为共享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城乡间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大,穷富差别大等问题。作为贫困群体的农村贫困人口,发展成果获得感的物质基础不够牢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发展缺乏后劲。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不降反升。近年来,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留守学生多等问题十分普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农村社会福利机构匮乏,社会福利覆盖面狭窄、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难以保证,极大地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四是,农业长期支持工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村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生产力落后的农村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这使得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不足。

(二)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内容不够全面

共享发展应该是全面共享,但现实中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内容是单向度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在人文关怀上缺失。在学理上看,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贫困人口处于社会不利地位,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获得感。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不单是农民收入低、县乡财政底子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它还包含了贫困人口现有知识和文化的短缺、法制信息的闭塞、教育和科学的落后、卫生和保障的低下等一系列原因引起的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如图书馆、报亭等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破旧残损、年久失修,这不能满足农村贫困人口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其次,农村贫困人口由于自身老弱病残的原因及劳动技能欠缺,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体面的工作,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得到社会的相应尊重,其自卑感的消极情绪愈益严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更是遥遥无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没有固定的收入,就业不容乐观,甚至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都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相应地就更得不到实现,其获得感存在缺失。

另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缺少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获得感。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还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政治领域,农村贫困人口的利益保障得不到应有重视,其表达自身合法利益诉求的制度内渠道不畅通。他们很难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掌握较少的知情权与发言权。文化领域,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养偏低,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远不及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其共享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途径有限,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态领域,农村贫困地区大部分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采使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制约了农村贫困人口共享绿水青山的权利,他们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生活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虽然民生保障系统工程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旨在维护贫困人口切身利益、密织共享发展的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一是,缺乏对贫困人口如老人家庭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救助办法,传统的定期定量救济工作力度有限,很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是短期的暂时的,其摆脱贫困的道路还比较漫长。二是,农村贫困人口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福利性需求不断提高,要求政府增加福利供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突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更加重视对待农村贫困人口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的获得感。

三、贯彻共享发展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现实理路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7]。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关键要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脱贫扶贫,避免贫困人口的“获得”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农村贫困人口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把农业农村摆在了突出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共享理念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前提。

首先,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农业补贴结构,使资金直补的“特惠制”向“普惠制”推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补贴,扩大补贴政策范围,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化、法制化,通过法律法规对农业补贴预算予以硬性约束。二是,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就为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贫困人口吃了一颗定心丸。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土地的相对集中成为可能,这为家庭农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在一些地方农村,各种各样的农庄蓬勃兴起,具备了一定的家庭农场雏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人们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对此政府可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型发展,因地制宜为城市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共享淳朴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提供便利。

其次,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转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有效提高贫困人口物质获得的路径。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收入的持续增长。

最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定期免费进行职业培训,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充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

(二)完善多领域制度建设,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获得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的制度安排要更多地向贫困人口倾斜,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的制度安排是确保贫困人口全面获得的关键。

首先,经济领域,不仅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明显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改革中要促进发展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占比,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强化二次分配,对收入达不到最低起征点的农村贫困人口,国家不仅不征税还要给予适当补贴。在综合个人所得税制条件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保证。政府财政支出应更多向农村贫困人口众多的行业倾斜,以二次分配为基础促进三次分配。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村贫困人口更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缓解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其次,政治领域,特别要突出坚持公正理念,强调社会成员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与机会。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的生活意义[8]。不断完善政治体制,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政治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目前,最重要的是畅通其利益表达的渠道,让政府听到他们的利益诉求。一是,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多元化和代表性,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选举中的占有比例,增大利益表达的密度与力量。二是,健全听证会制度。听证制度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也是农村贫困人口表达利益的重要渠道。保证有农村贫困人口代表,避免话语权失衡。三是,改革与完善信访制度。信访制度是农村贫困人口表达利益诉求、监督公共权力、寻求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提高信访部门工作能力,维护好农村贫困人口利益。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杜绝农村村委会选举、利益分配、各种资金补偿等有关贫困人口利益的各种不法行为,并畅通农村贫困人口的法律知识科普与司法援助渠道。

再次,文化领域,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要倾斜支持贫困农村发展教育、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等措施,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扶贫必须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9]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师综合素养培训力度与补偿力度,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大力保护农村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性公共服务,逐步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精神素养。组织力量定期到农村进行文化帮扶与演出,使其在精神上有真切的获得。

最后,生态领域,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更加立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生态建设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扶贫工作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10]。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绿色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进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强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一系列污染治理,为子女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

(三)密织大数据共享发展保障网,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共享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兜底农村贫困人口的民生线。一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利用大数据,通过共享数据库,建立农村老年人集保健、养老与护理机构于一体的老年机构,倡导“互联网+养老”的运营模式,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二是,农村危房整改,政府补贴资金帮助贫困人口改造旧房,帮助其住上安全温暖的新房。对于没房住的农民工,政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对渠道保障、廉租房优惠制度,推出共享租房具体制度与政策保障。三是,统筹救助体系,推进制度整合,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农村残疾人更好地给予物质帮助与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并且利用大数据长期关注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倡导先富帮后富的社会扶贫,使其最终摆脱贫困,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全方位的获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8]邹宏如.理论创新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向度——基于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的自洽性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1-86.

[9]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

[10]赵玲玲,曾力宁.习近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7-51.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隐形贫困人口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