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矿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探讨
2018-03-19徐晓天曹学江钟伟杰
徐晓天 曹学江 钟伟杰
(1.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 济南 250000)
矿业开发是人类活动对矿区最为显著的外力地质作用,它强烈影响和改变了矿区及其邻区地质环境,产生并诱发多样的环境地质问题[1],同时带来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露天开采适用于埋藏较浅的矿种开采,但由于开采工作不科学、不规范,以及闭矿后对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容易造成众多地质环境灾害,对周边居民及矿山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潜在威胁。2017年4月~5月期间,作者全程参与了日照市岚山区解放村05号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文将结合工作经历,对该矿开采中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相应防治解决方案。
1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矿区总面积约0.16km2,地处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低山丘陵区的一处山脊,地形中间高两边低。矿区附近海拔最高+220m,最低+27.50m,相对高差192.5m。当地侵蚀基准面为+27m;年平均气温12.6℃,最高年平均气温16.0℃,最低年平均气温9.8℃;多年平均风速为3.3m/s;年平均降水量916mm,最大年降水量1426.2mm,年蒸发量为1141.8mm。
2 矿区地质背景概况
矿区内地层不发育,零星出露第四系,分布于山前及坡麓地带,残坡积、冲坡积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岩性为灰黄色含砾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含砾砂等。
区内岩浆岩主要为新元古代铁山序列御驾山单元(NhμγTy)片麻状中粒角闪二长花岗岩。矿体围岩矿石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中粒角闪二长花岗岩,岩石硬度中等,矿体顶底板岩石较完整。构造简单,主要表现为岩体内次生节理裂隙发育。
矿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第四系仅在局部可见,基本不含水。基岩裂隙水富存于矿区内发育小型断裂及节理裂隙,地下水主要沿断裂运移。
3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3.1 土地资源占用与土壤侵蚀
根据《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2030)》,岚山区属于省级重点水土流失预防片区,该矿露天开采过程中,土地的挖损和地表植被剥离较为严重,造成表土层土壤肥力下降,引起水土流失,造成最直接且最严重的生态破坏。从抗蚀性因素来看,所有清除及压占地表植被的过程,均严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增大了地表的松散程度,降低了地表的抗蚀性[2],如不加以重视,将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程度,恶化矿区环境质量。
3.2 地形地貌及景观格局影响
露天采矿活动对于景观生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一是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起伏、地表附着植被等因素);二是人工景观的形成,如工业场地、采矿场地和运输道路等在原有以农田、灌草地为基质的景观上增加了新的斑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矿区原有的自然景观美学价值[3],此类景观与周边景观视觉对比性强烈。尤其在矿区服务期满后,采矿区形成的相对低洼的矿坑,短时间内生态恢复不及时,易造成荒凉的景象,视觉效果极差[4]。
3.3 次生地质灾害
崩塌指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由于之前无序开采,原采矿遗留下高约45m、坡度大于60°的断崖。随着矿体开采程度逐步加深,采区下部坚硬矿体的开采需要凿岩放炮,以往采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脱离母岩体的危岩体、浮石,容易产生崩塌风险。该矿矿山边坡中局部存在页岩、粘土岩、泥岩等软岩层,以及出露断层发育、节理裂隙发育的破碎岩体,在爆破振动、降雨冲蚀等外力作用下,容易形成崩、滑现象,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
4 相关防治措施的建议
科学合理的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矿山开发,实施绿色开采技术,真正做到“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使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同时也是贯彻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唯一选择。在今后开采过程中,为使该露天矿开采造成的种种环境地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本次研究针对前文提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分述如下:
4.1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为保证后期生态恢复及土地复垦时有足够的表土资源,今后在开采前需对矿体上部表土进行剥离。同时,为保证原有表土层肥力免受破坏,应注重分层剥离—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操作方法。其中剥离时注重林地区域将残树(根)清除后进行剥离,其它区域直接进行剥离。堆放时采取保护措施,堆场四周设置截排水沟,根据情况在下游设置拦挡设施,同时撒播草籽履盖土壤保持水土。表土回填后进行平整压实,消除明显起伏,使其达到天然土壤的干密度,复垦前进行土地翻耕,松土,提高土壤肥力。
4.2 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露天采矿的闭矿期,是生态修复治理的重要阶段。由于开采活动基本结束,开采活动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各类污染相继消失,生态功能质量恶化的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闭矿期的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体现在:按照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各类技术方案的要求,对矿区生态功能进行恢复。其中,在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前期,主要对开采边坡进行危岩清除,同时开挖种植槽,实施边坡植被恢复。复垦植被应因地制宜,尽量选用当地物种,慎用外来物种,综合考虑物种成活后人工景观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性的问题。
4.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对边坡及其顶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5],首先对以往开采造成的倾角较大的边坡进行削坡放缓,另外主要对边坡松动危岩体进行摸排,必要时进行放坡,对边坡顶部的浮石进行及时清理。在采场边坡上部设置截、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矿区冲刷边坡,防止边坡岩石风化程度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