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概况

2018-03-19罗诗雨李应昆指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针针灸针刺

罗诗雨,李应昆(指导)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1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四川 成都 610072)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其发病率较高,西方发达国家PPD患病率为7%~40%,亚洲国家PPD患病率为3.5%~63.3%,我国报道的PPD患病率1.1%~52.1%,平均14.7%[1]。目前认为其发病可能与神经内分泌、遗传、心理、妊娠、分娩和社会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是抑郁,可伴有头晕头痛、胃部不适、心率加快、呼吸增加、便秘等症状,或有思维障碍、被迫妄想,甚至有伤婴或自杀行为。同时,PPD可导致婴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2-3]。针刺治疗PPD具有有效、安全、及时、不损伤认知、风险较低等优势[4]。现将近年来针刺治疗PP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单纯针刺治疗

罗和春[5]取穴百会、印堂电针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与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治疗前后评分,结果电针组显效率为73.6%,与阿米替林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袁淑华[6]电针四神聪、四关(合谷、太冲)、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治疗产后抑郁症26例,总有效率92.3%。陈杰等[7]用毫针针刺百会、四神聪、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治疗26例,总有效率84.6%。与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于红娟等[8]根据博智云腹针理论[9]取引气归元(中朊、下朊、气海、关元)、气穴、气旁等穴,治疗产后抑郁症68例,总有效率92.6%,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于树静等[10]考证《千金要方》等古书后取“十三鬼穴(主穴取水沟、上星、风府、劳宫等穴,病重者交替配大陵、会阴、申脉、少商、百会、神庭等穴)”,用毫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HAMD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的对照组。董建萍等[11]用头部透穴和普通针刺治疗。头皮针透穴取悬颅透悬厘、脑户透强间、头临泣透阳白、率谷透曲鬓、神庭透印堂,普通针刺取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疗30例,总有效率86.7%,而对照组口服氟西汀总有效率为73.3%。

2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

景丽娟[12]治疗31例用黄芪30g,当归12g,木香10g,郁金10g,生地12g,白芍15g,山萸肉10g,炒栀子9g,煅龙骨、牡蛎各20g,龙齿10g。另取高立山“镇定六穴”即神门、足三里、迎香、耳神门、耳心穴、耳肺穴,配百会、内关、三阴交,先针百会穴,进针后快速捻转,得气后留针。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其余穴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总有效率93.6%,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米惠茹等[13]将7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健脾调肝法联合针灸治疗。健脾调肝法用黄芪25g、当归20g、白芍20g、柴胡15g、茯苓12g、白术12g、半夏12g、厚朴12g、黄精8g、生姜6g、紫苏梗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针灸取丰隆、足三里、天突、脾俞、期门、内关、天枢、太冲,常规进针,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对照组予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10mg日1次,1周内增至20mg日1次,口服,维持5周。6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1.9%,对照组75.7%。冯晶远[14]将58例分为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忧郁伤神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分别予以相应中药方剂及针刺治疗,总有效率96.55%。高桂龙[15]用刺五加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日1次。配合电针治疗,取水沟、间使、四神聪、肾俞。治疗49例,总有效率98.0%。而单纯电针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85.7%。许芳等[16]将肾虚肝郁型21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针灸组、中药加针灸组、安慰剂组。中药组予以颐脑解郁方(三九制药厂颗粒剂,刺五加、郁金等)每日1剂、早晚分服,针灸组取太冲、期门、内关、膻中、关元、肾俞,行电针治疗,中药加针灸组同时使用两种治疗方法,安慰剂组予以麦芽糊精颗粒,共治疗6周。用中医证候量表减分率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减分率判定疗效。结果中药组、中药加针灸组较针灸组起效迅速。王惠祯等[17]用米氮平配合电针百会、印堂治疗30例,较单用米氮平治疗效果更好,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小。

3 针刺配合心理治疗

艾霞[18]将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针刺取穴百会、关元、神门、肝俞、心俞、三阴交,肝郁配太冲、膻中,心脾两虚配足三里,气血两虚配气海、血海。心理干预分5步完成,分别为倾听、解释、保证、指导与建议、鼓励,每次60~90min,每周1次,治疗3个月。对照组口服西酞普兰片。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有14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习永霞等[19]将15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心理干预组和治疗组。针刺组取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双侧)针刺行平补平泻,心理干预组通过个体化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专业人员传授产后相关知识等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组同时采取两种治疗方法。结果针刺配合心理干预疗效更好,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更低。郑建平等[20]用针刺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针刺取穴三阴交、足三里、百会、上星、印堂、四神聪、内关、合谷、太冲,心理干预采用小组心理干预模式。治疗24例,总有效率87.5%。而口服文拉法辛的对照组总有效率79.2%。肖瑶等[21]用针刺联合心理治疗,针刺取穴心俞、脾俞、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百会,心理治疗用认知干预、医护支持干预、家庭支持干预。治疗30例,总有效率96.7%。而对照组(口服氟西汀)总有效率70.0%。

4 特殊针刺方法治疗

曹雪瑞[22]用毫火针治疗45例,取穴分两组,内关、太冲、三阴交与足三里、合谷、太溪,毫针在乙醇灯上烧红针尖后快速点刺穴位各2~3针,深度0.2~0.5寸,隔日治疗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治疗后HAMD及SDS量表评分明显下降,均无不良反应。李振[23]严格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在巳时取足太阴脾经大都穴作为主穴,联合五音疗法。治疗42例,总有效率95.24%。而单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80%。王黎玲等[24]用针刺联合热敏灸法治疗36例,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针刺治疗。

5 小 结

产后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脏躁”范畴。《千金要方》载:“产后暴苦,心悸不定,言语错乱,恍惚,皆有心虚所致。”《济阴纲目》载:“夫生神者气,养心者血,故气血盛则神明旺而思虑精,其血虚则神明衰而思虑少。”本病主要病机为心血虚心神失养,脾失统摄,肝失条达。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产后诸症,体质和精神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21]。针刺可以通调血脉、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PPD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上目前尚无特定的抗产后抑郁药物,主要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及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1]等药物进行抗产后抑郁治疗,但对于哺乳期妇女应当慎用,因为尚无研究证明其对服用乳汁的婴儿会造成何种影响。并且,抗抑郁药物会产生诸如皮疹、胃肠道不适、神经失调等不良反应。同时,由于PPD患者与普通抑郁症患者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心理因素和预后,因此选择药物应当更加谨慎,以求高效价、低风险[25]。心理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起效慢,治疗周期长。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电抽搐治疗和针刺治疗。电抽搐治疗风险高,对认知损伤较大,临床较少选用。针刺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改善PPD临床症状[4]。同时,在规范的操作前提下,针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损伤认知,且不良反应较少,易被患者接受。此外,抑郁症患者往往有睡眠障碍,同时夜间喂养新生儿会进一步导致睡眠不佳[26]。而针刺不仅可以改善抑郁情绪,还能有效改善睡眠障碍,调节睡眠质量。因此,针刺治疗PPD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上除运用针刺疗法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不同的干预措施来避免负性事件的发生,如出现自残、自杀、伤婴等观念、行为,或出现精神病症状如幻听、妄想等,应及时接受专科治疗。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发病原因,给予个体化的心理辅导,接触致病的心理因素[27],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治疗期间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了解患者近况,以防患者出现意外。

然而,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的研究中,一部分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不够完善合理,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试验,或样本量过小,或试验设计方案不合理,难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于针刺治疗PPD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属空白,有待于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发现和证实。因此,今后需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及基础实验研究,为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更多的可参考证据。

[1]丁辉,陈林,邸晓兰.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基于产科和社区医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4,15(6):572-576.

[2]LAURA J,MILLER MD. Postpartum depression[J].JAMA,2002,287:762-765.

[2]NESPORT DJ,HOSTETTER A,Arnold A ,et al.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inimizing infant exposures[J].J Clin Psychiatry,2002,63(7):31-44.

[4]王韵.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的优势和注意事项[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21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

[5]罗和春,贾云奎,詹丽,等.电针治疗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状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84,4(1):1-4.

[6]袁淑华.电针治疗产后抑郁症2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17.

[7]陈杰,张捷,裴音.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7):77-78.

[8]于红娟,张巍,王晓光.腹针治疗产后抑郁症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3):251-252.

[9]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10]于树静,李雪青,冯小明,等.针刺十三鬼穴对产后抑郁症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4-16.

[11]董建萍,高岩.头部透穴结合普通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3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5):54-55.

[12]景利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产后抑郁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75-76.

[13]米惠茹,李青,张炜冉,等.健脾调肝法联合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37例[J].河北中医,2014,36(11):1631-1632.

[14]冯晶远.中药加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58例[J].中医研究,2009,22(12):50-52.

[15]高桂龙.刺五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产后焦虑症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3):239-240.

[16]许芳,唐启盛,李小黎.益肾调气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3):200-203.

[17]王惠祯,成拴志,王华荣.电针配合米氮平治疗产后抑郁症30例[J].陕西中医,2010,31(6):728-729.

[18]艾霞.针刺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11-712.

[19]习永霞,王莹.针刺配合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患者5-HT、OFQ和E_2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0):947-950.

[20]郑建平,王秀丽,石瑞丰.针灸联合小组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2):108-109,131.

[21]肖瑶,王佳佳,胡英华,等.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164-166.

[22]曹雪瑞.毫火针治疗产后抑郁4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95-595.

[23]李振.脏时五音相调法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J].吉林中医药,2015,35(1):88-90.

[24]王黎玲,王招玲,蒋丽琴.针刺加热敏灸治疗产后抑郁症36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6):39-40.

[25]TIAN T,LI Y,XIE D, 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a large cohort of Chinese women with re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12,136(3):983-987.

[26]李鹏,张妍,冯瑶,等.睡眠质量与产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7):1369-1372.

[27]AHOKAS A,AITO M,RIMON R.Positive treatment effect of estradiol in postpartum psychosis[J].J Clin Psychiarty,2000,61:166-169.

猜你喜欢

电针针灸针刺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