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钠的临床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研究
2018-03-19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4000刘娟刘小潘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4000)刘娟 刘小潘
泮托拉唑钠是临床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常用药物,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多[1]。本次研究对泮托拉唑钠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该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泮托拉唑钠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2~71岁;疾病类型包括胃溃疡41例,复合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排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
1.2 方法 经临床诊断和检查70例患者均确诊为溃疡性疾病,并给予泮托拉唑钠进行治疗。静脉滴注泮托拉唑钠(国药准字H19990168,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40~80mg,1~2次/d。在静脉滴注前,泮托拉唑钠需要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溶解,待泮托拉唑钠完全溶解后,再将药液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期间需要控制滴注时间,尽量保证在60min内滴注完成。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记录资料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检验使用χ2,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给药方式 70例患者的给药方式均采用静脉滴注,剂量为40~80mg/d。其中有2例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在治疗期间将药物剂量增大,调整至160mg/d;有12例患者在使用泮托拉唑钠的同时,给予降压药物、抗菌药物及止血药物等进联合用药治疗。
2.2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7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治疗时间<1h,出现不良反应17例(24.3%);治疗时间1h~1d,出现不良反应14例(20.0%);治疗时间1~7d,出现不良反应31例(44.3%);治疗时间>7d,出现不良反应8例(11.4%)。由此可见,治疗1~7d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症状及对其他器官的影响7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其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4例(5.7%);出现头晕、失眠、腹泻、便秘、皮疹等症状10例(14.2%);出现血管水肿、粒细胞降低等症状12例(17.1%);出现皮疹、水疱、荨麻疹等症状14例(20.0%);出现过敏性休克、脏器官功能衰竭、四肢发冷等症状30例(42.9%)。由此可见,出现过敏性休克、脏器官功能衰竭、四肢发冷等症状的患者最多,与其他不良反应症状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泮托拉唑钠属于质子泵抑制剂,通过和胃壁细胞中的H+/K+-ATP酶系统共价结合[3],达到抑制胃酸产生的目的。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均依赖药物的使用剂量。因此,病情较重的患者,使用的剂量也会随之增大。
通过大量临床用药实践发现,泮托拉唑钠结合0.9%氯化钠注射液是最理想的选择,因为0.9%氯化钠注射液的化学性质为中性,其酸碱程度不会对泮托拉唑钠造成影响。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笔者总结采用泮托拉唑钠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治疗前,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无过敏史、是否处于哺乳、妊娠期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排除无法使用药物或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做到合理用药,谨慎用药。②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及用药方式,如患者存在肝功能障碍,口服是最佳的用药方式;如患者存在肾功能障碍,药物的使用剂量要低于40mg/d。③泮托拉唑钠属于碱性药物,因此在药物配伍时要避免使用葡萄糖注射液,防止对药物的药效剂稳定性造成影响,并因此产生不良反应情况。
综上所述,掌握泮托拉唑钠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合理、规范地使用泮托拉唑钠,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