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与防控
2018-03-19汪雪峰
汪雪峰
(黑龙江省巴彦县富江乡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 巴彦 151800)
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出血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毁灭性传染病,以全身主要器官出血为特征,俗称“兔瘟”,被称为兔场的“头号杀手”。本病全球各个国家均有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家兔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95%。青年兔、成年兔和哺乳母兔病死率高,一旦感染此病,几乎是毁灭性的群体死亡。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感染,目前还未见在其他动物间传染发病的报道。
1 流行特点
本病毒的核酸目前还存在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欧洲流行的兔病与我国流行的是同一种病原,病毒的血清学完全一致。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兔和带毒兔。健康兔与之接触可感染,也可通过病兔和带毒兔污染过的饲料、饮水、用具间接传染,或经呼吸道或粘膜感染。各种家兔均有易感性,其中以长毛兔最易感。本病多发生>2月龄的青年兔,病死率可达90%~100%,老幼兔较少死亡,刚断奶的幼兔有一定抵抗力,哺乳期仔兔几乎不发病。本病多发生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夏季少见,由此推测本病与气候寒冷、抵抗力下降有关。本病常呈暴发性流行,持续时间7~13 d。
2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为48~72 h,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分3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不表现任何先兆,突然倒地抽搐、尖叫几声死亡,死前多有暂短兴奋,死后偶见鼻孔流血。此型多见新疫区或流行初期,青年兔和成年兔多发。
急性型:病兔体温升高,可>41℃。个别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饮欲增加。数小时后体温急剧下降,表现呼吸急促,惊厥,蹦跳,倒地抽搐,尖叫而死。死前表现突然兴奋,死后有的患兔肛门出血或注出少量淡黄色稀便,从鼻孔流出带血的泡沫性液体。此型多发生于青年兔和成年兔。
慢性型:多见老疫区和流行后期,病程较长,病兔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采食减少,喜饮凉水,身体消瘦,最后衰竭死亡。耐过兔特别是断奶后的幼兔生长缓慢,且多为带菌者,易感染其他家兔。
3 死后剖检
病死兔全身出现败血症变化,脏器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肿大等。心、肺、肝、肾等实质脏器有出血、淤血斑点,尤为脾脏淤血肿大明显,呈现蓝紫色。肝脏肿大变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淤血呈暗紫色。肺脏水肿膨大,表面覆有大小不均的出血斑,切面有大量红色泡沫状液体。喉头黏膜出血或淤血,气管更甚且内充满泡沫,有时泡沫呈血样,肾脏肿大呈紫红色,呈花斑状伴有出血斑点。胆囊扩张,胸腺出血。
4 类型鉴别
本病可通过凝集反应进行确诊,重点应与兔急性巴氏杆菌病和魏氏梭菌病区别。
兔巴氏杆菌病:发病无年龄界限,多为散发,无神经症状,肝、肾不肿大。有浆液性、脓性血炎症状,后期出现下痢。从病料中可分离出巴氏杆菌,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治疗有效。
兔魏氏梭菌病:以急性腹泻和盲肠浆膜有鲜红色出血斑为特征,在肠内容物中可检出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而使用肝病料做红细胞凝集反应,因其不能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而表现阴性反应。
5 防控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可以采取预防和疫苗注射进行防控。
预防。平时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卫生、消毒、防疫与隔离缺席;按免疫程序做好兔出血症组织灭活苗的定期接种工作。对于刚断奶的幼兔,每年2~3次免疫注射,每只每次皮下注射1 mL,青年兔和成年兔,每年注射2~3次,每只每次皮下注射1~2 mL,约1周就能产生免疫力。对尚未发病的兔群可使用兔出血症组织灭活苗或兔出血症组织培养甲醛灭活苗(DJRK)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注射,每只注射2~3 mL。通常幼兔在40~45日龄进行首免,60日龄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6个月。
治疗。发病后划定疫区,隔离病兔,禁止出售病兔、兔毛等,也不可从疫区引进其他兔种;病死兔一律深埋或销毁;兔笼、用具、污染的饲料、粪便及周围环境等可用2%火碱水或3%过氧乙酸等进行彻底消毒;改饮凉开水,青饲料要用0.5%高锰酸钾水浸洗晾干后再喂饲;对发病初期的兔群,可使用兔出血症高免血清予以治疗,肌肉注射量为成年兔每kg体重3 mL,>60日龄的兔为每kg体重2 mL,治愈率可达75%~100%。待病情稳定后再使用兔出血症组织灭活苗免疫。
6 小结
本病是危害养兔生产的毁灭性疾病之一,多数兔场都能定期注射疫苗进行免疫。但还是有暴发情况发生,究其原因如下:各别企业免疫程序不重视,常规情况下幼兔40~45日龄首免后,60日龄应再注射1次,以后每年应定期免疫3次,如果免疫时间和次数不按程序操作,兔群抵抗力下降则易导致发病;疫苗质量问题,建议到正规厂家采购疫苗,并妥善保管;饲养企业自身问题,心存侥幸、麻痹大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