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尔果斯背斜深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2018-03-19曹光福谢建安陈松平辛小亮

钻探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井身探井海河

刘 奥,曹光福,谢建安,陈松平,辛小亮

(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4100; 2.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霍尔果斯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中段霍玛吐背斜带,属山前构造,地层高陡,地质情况复杂[1]。上部地层胶结疏松,易发生井漏和井壁失稳。中下部地层倾角大,存在高压与多套压力系统,构造破碎带多,裂缝发育,泥岩密度大,在钻进过程中易发生卡钻、起下钻遇阻、井漏、井眼垮塌等井下复杂事故。下部地层岩石可钻性差,有多处断层和破碎带,可能存在垮塌、出水、井漏等风险。这些特征标志着霍尔果斯背斜深探井钻井施工高难度、高风险、周期长、高成本,严重限制了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2]。

要实现安全、高效、优质钻井,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首先要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3-5]。合理的井身结构设计既要满足工程要求,又要尽量避免“漏、喷、塌、卡”等复杂情况的发生,从而保证施工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钻井成本,达到预期的钻探目的[6-8]。而在霍尔果斯背斜,原井身结构难以满足深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根据该地区的地质特征,结合预测的地层压力,对井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形成适用于霍尔果斯背斜深部高压地层的探井井身结构。

1 地层特征及钻井难点分析

1.1 泥岩含量高,地层水敏性强

塔西河组以灰绿色泥岩,膏质泥岩为主,安集海河组以灰绿色、深灰色以及灰褐色泥岩为主,粘土矿物含量较高,伊/蒙混层含量40%以上,水敏性强,极易水化分散、水化膨胀,清水滚动回收率仅为3%~45%,水化膨胀后呈蜂窝状,如图1所示,易造成井眼缩径、垮塌、起下钻遇阻、卡钻等复杂事故。

图1 伊蒙混层水化膨胀电镜图

1.2 压力系统复杂,高低压同存

受山前构造影响,霍尔果斯背斜地层高陡,地应力大。中上部地层倾角较大,在40°~50°,防斜难度大;中部地层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属于异常高压层,最高压力系数达2.55,并且地层坍塌压力,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十分接近,压力窗口窄,且紫泥泉子组裂缝发育,油气显示活跃,使用高密度钻井液易导致裂缝张开发生井漏,发生井漏后可能由漏转喷,井控风险较大;深部地层岩石可钻性差,地层压力预测精度低,可能存在异常高压。

1.3 漏失层位多,漏失量大

霍尔果斯背斜断层发育,地层破碎带长,孔隙、裂缝发育,漏失具有“漏失层段多、漏失量大、安全密度窗口窄”的特点,井漏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地层,占井漏总数的80%,漏失量大,防漏堵漏难度高。

2 井身结构现状

从霍尔果斯背斜勘探开始,第一口以紫泥泉子组为目的层位的预探井H10井采用了三开的井身结构:一开采用Ø339.73 mm表层套管下到500 m,封固独山子组的松散易塌易漏地层,并安装具有一定井控能力的井口。二开封隔塔西河组、下盘沙湾组地层以及安集海河组高低压同层,缩短裸眼井段长度,为下部井段安全钻井创造条件。由于实钻中出现泥浆密度低则安集海河组井壁失稳,泥浆密度高则上部地层严重井漏,钻至2642 m提前中完,下入Ø244.5 mm套管,二开井段共计发生5次卡钻、7次井漏。三开封隔下盘安集海河组地层及目的层紫泥泉子组,由于技术套管未完全封隔安集海河组,三开泥浆密度最高达2.53 g/cm3,紫泥泉子组地层压力逐渐回落,导致密度窗口狭窄,井漏频繁,钻至3484 m提前完钻(未钻穿紫泥泉子组),采用了Ø139.70 mm油层尾管下到3484 m,封固产层,三开井段共计发生卡钻4次、井漏28次、溢流2次,全井段复杂时率达到11.2%。高风险、多复杂的地质特征,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钻井速度。

由于安集海河组异常高压,并受井身结构的限制,H10井钻井中遇卡、划眼、卡钻、井漏等现象频繁。通过对H10井复杂情况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井身结构做出了优化,将套管尺寸放大一级,增加一层技术套管,采用四开井身结构,表层套管Ø508 mm下至深度200 m,封隔独山子组上部地层,并为安装井口装置提供条件,第一层技术套管Ø339.7 mm下到安集海河组顶部,封隔塔西河组、沙湾组和安集海河组顶部易漏失地层,防止下部采用高密度钻井液钻进时发生井漏,为安集海河组专打专封创造条件,第二层技术套管Ø244.5 mm进入紫泥泉子组顶部,封隔安集海河组和紫泥泉子组上部高压层,为储层段安全快速钻井提供条件,四开采用Ø139.7 mm油层尾管,固井水泥返至悬挂器位置,完井回接Ø177.8 mm套管至井口,固井水泥返至地面,从而封隔储层,满足完井和生产要求。H001井、H002井、H003井、H101井均采用此种四开井身结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H002井的复杂时率降低至5.83%,H101井三开使用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复杂时率仅2.06%,解决了稳定井壁与防漏的矛盾,减少了漏失、卡钻等复杂事故的发生率。

3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经过前期的实践,对于井深≯4000 m的探井,采用标准的四开井身结构很好地解决了稳定井壁与防漏的矛盾,但对于井深>5000 m的深井,如果仍采用标准的四开井身结构,四开井段将达到2000 m以深,穿过地层达到4层,钻井风险增加。为降低钻井风险,必将增加一层技术套管,封隔复杂层。五开井身结构存在井身结构繁冗、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套管层次太多、成本高等缺点。为此,根据霍尔果斯背斜已钻井资料,对于深探井进行了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3.1 地层压力预测

根据霍尔果斯背斜完钻井的测井资料、钻井液密度、地破实验数据、钻井复杂等资料,对H11井进行了三压力预测,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沙湾组以上地层为正常压力系统,地层压力系数1.16~1.21。安集海河组—东沟组为异常高压,地层压力系数2.18~2.47,且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十分接近,压力窗口窄。东沟组地层压力回落,地层承压能力低,易发生漏失。

表1 H11井三压力预测结果

3.2 井眼与地层力学平衡关系

在对复杂深探井进行井身结构设计与普通井一样,合理的井身结构需满足防井涌、防压差卡钻、防漏和关井时防漏的要求,井眼与地层达到力学平衡,即处于两层套管之间的裸眼井段必须满足以下4个力学平衡方程[9]:

ρmax≥ρpmax+Sb+Δρ

(1)

0.0098(ρmax-ρpmin)Hpmin≤Δp

(2)

ρmax+Sg+Sf≤ρfmin

(3)

ρmax+Sf+SkHpmax/Hc1≤ρfc1

(4)

式中:ρmax——裸眼段最大钻井液密度,g/cm3;ρpmax——裸眼段最大地层压力当量密度,g/cm3;Sb——抽汲压力系数,g/cm3;Δρ——附加钻井液密度,g/cm3;ρpmin——裸眼段最小地层压力当量密度,g/cm3;Hpmin——裸眼段最小地层压力处的井深,m;Δp——压差卡钻允值,MPa;Sg——“激动”压力系数,g/cm3;Sf——地层破裂压力安全增值,g/cm3;ρfmin——裸眼段最小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3;Sk——井涌允量,g/cm3;Hpmax——裸眼段最大地层压力处的井深,m;Hc1——上一层套管的下入深度,m;ρfc1——上一层套管鞋处的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3。

3.3 必封点的确定

在进行常规的井身结构设计时,通常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先根据地层压力剖面挑出符合抗内压强度的套管,再根据套管的抗外挤确定每层套管的下入深度,最后对套管强度进行校核,保证套管下入深度最浅,套管费用最少。这种方法需要对下部地层特性有足够的了解。而对于地质情况复杂存在多套压力系统的深探井,就无法确定套管的下深。因为此设计仅以地层压力剖面作为参考,而在地层压力剖面上却又无法反映许多井下复杂情况,如易漏易塌层、盐岩层等。为了保障施工作业顺利进行,则需要对一些易塌、易漏等复杂地层进行及时封隔,如页岩层、塑性泥岩层、裂缝型溶洞、破裂带地层等。因此,在对风险探井进行井身结构设计时,应先根据地层情况确定必封点的位置,再应用传统的设计方法确定各层套管的尺寸和下深,以确定该井的具体井身结构[10]。H11井的必封点的确定如下。

(1)必封点1:2530 m。安集海河组为异常高压,地应力高,泥岩易坍塌,稳定井壁所需钻井液密度高,上部地层为正常压力,且地层承压能力低,不能在同一裸眼井段内。

(2)必封点2:3498 m。东沟组地层压力回落,地层承压能力低,易发生漏失,并封隔紫泥泉子组高压油气。

3.4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为了控制钻井成本,降低复杂发生率,提高机械钻速,根据霍尔果斯背斜地层压力预测结果,结合已钻井井下复杂情况,对原有的四开井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保持四开井身结构不变,套管系列不变,增加必封点2的深度,并采用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保持井壁稳定,降低钻井风险,优化后的井身结构如表2所示。

优化后的四开井身结构与五开井身结构相比,减少了一层技术套管,增加了第二层技术套管的下深,缩小了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的井眼尺寸,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钻井成本。

表2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4 高密度油基钻井液

针对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采用高性能油基钻井液进行钻进[11-13],油基钻井液配方:54%0号柴油+3%主乳化剂TYODF-301+1.5%辅乳化剂TYODF-401+2%润湿剂TYODF-501+0.5%增粘剂TYODF-601+4%降滤失剂TYODF-201+2%封堵剂YX(600目)+2%封堵剂YX(800目以上)+4.8%水+1.8%氯化钙+2%石灰TYODF-801+重晶石。

基本性能参数为:密度2.15~2.65 g/cm3;漏斗粘度70~160 s;API滤失量<1 mL,初切力4~10 Pa,终切力7~25 Pa;油水比90/10~95/5;塑性粘度<120 mPa·s,动切力8~30 Pa;破乳电压>1000 V;高温高压滤失量<5 mL;页岩回收率>95%,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性。为准确评价该油基钻井液的稳定性,测量了其在不同温度(30 ℃、50 ℃)条件下下的破乳电压仍>1600 V,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并通过加入2%和5%的石灰对该油基钻井液的抗污染性进行了评级,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抗污染性评价

由表3可知,当油基钻井液受到石灰污染时,随着石灰含量的加入,其切力变化不大,说明其性能仍然满足工程需要;当加入量达到5%时,其破乳电压为1128 V,说明其乳化稳定性仍然很好,在钻井过程中仍能保证其抗污染性。

5 现场应用效果

H11井是霍尔果斯背斜第一口深探井,完钻井深5170 m,完钻层位白垩系连木沁组,采用了优化后的四开井身结构,首次实现了在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两套压力系统下进行套打,即在两套压力系统并存条件下进行三开钻进。安集海河组地层强水敏性,井眼稳定性差,易掉块或垮塌,造成在钻进作业中阻卡频繁,漏失严重,称之为“死亡之海”,针对于该地层,该井三开段使用高密度油基钻井液体系,历时16.7 d钻至井深3460 m中完,与设计相比提前10 d。结合个性化PDC钻头+垂直钻井系统,该钻头采用4刀翼13 mm加强型复合片X3齿,尖/圆混合布齿和负倾角设计,加强其攻击性能,并结合大刀翼,强化保径和倒划眼设计,提高钻头使用寿命,历时5.5 d钻穿“死亡之海”安集海河组,未出现井漏现象,平均机械钻速13.08 m/h,比最快邻井H101井提高22.3%,比H001井提高5倍以上;在紫泥泉子组井眼尺寸放大一级的情况下,机械钻速比邻井H101井提高37.8%,井漏次数减少,仅发生一次,漏失量17.6 m3。三开段井径扩大率<1%,复杂事故发生率低,证明使用高密度油基钻井液能够解决安集海河组强水敏、井壁稳定性差的难题,减少了钻井成本,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

6 结语

(1)霍尔果斯背斜地质情况复杂,设计深探井的井身结构时,必须充分考虑钻遇地层的地质特征,并结合邻井的测井资料、钻井液密度、地破实验数据、钻井复杂等资料,合理的优化井身结构,实现成功钻探。

(2)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安集海河组强水敏、井壁稳定性差的难题,大大降低了复杂事故发生率,为井身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保障。

(3)H11井首次实现了在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两套压力系统下进行套打,为后续常规探井的四开转三开提供了依据。

(4)虽然油基钻井液能有效解决井壁失稳的问题,但油基钻井液成本高,污染性强,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性能、强抑制性水基钻井液的研发。

[1] 蔚宝华,邓金根,汪海阁.霍尔果斯背斜井壁稳定技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1):108-112.

[2] 张雪飞,张伟,徐新纽,等.准噶尔盆地南缘H101井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6,44(1):34-38.

[3] 陈明,于承朋,王光磊,等.川东北地区优化井身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0,33(3):55-58,83-84.

[4] 刘小康,田智生.页岩气井钻遇破碎地层的井身结构优化设计[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6,43(7):89-91,110.

[5] 张海山,杨进,宫吉泽,等.东海西湖区块高温高压深探井井身结构优化[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6):25-29.

[6] 刘小刚,崔治军,陶林,等.渤海油田科学探索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J].断块油气田,2011,18(5):663-665.

[7] 关德,罗勇,张海山.西湖凹陷低孔低渗深探井井身结构优化研究与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13,25(2):61-63.

[8] 唐志军.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5,(6):78-80.

[9] 周延军,贾江鸿,李真祥,等.复杂深探井井身结构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J].石油机械,2010,38(4):8-11.

[10] 曾勇,郑双进,吴俊成.井身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60-62.

[11] 王中华.国内外超高温高密度钻井液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钻探技术,2011,39(2):1-7.

[12] 何振奎.泌页HF1井油基钻井液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4):32-37.

[13] 林永学,王显光.中国石化页岩气油基钻井液技术进展与思考[J].石油钻探技术,2014,42(4):7-13.

猜你喜欢

井身探井海河
四川盆地双鱼石高陡构造井身轨迹跟踪技术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东海井身结构优化与钻井提速技术
神府致密气区块小井眼井改进研究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深水探井井筒完整性失效风险评估
基于RTree与矩形碰撞检测的探井文字标注避让
白鹤滩水电站8号尾水调压室衬砌混凝土圆满封顶
我国首口超深水探井测试成功
破冰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