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方案
2018-03-18刘天猛卓桂梅
刘天猛,卓桂梅
(1.湖南省江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湖南 江华 425500;2.海南省保亭县畜牧兽医与渔业局,海南 保亭 5723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在各类猪群中传播迅速,以呕吐、严重的水样腹泻、迅速脱水,<2周龄哺乳仔猪高死亡率(死亡率可高达100%)为特征的接触性胃肠道传染病[1-3]。该病自2011年被确诊以来席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是近年来造成我国规模化猪场严重损失的病原之一。虽然当前TGEV、PEDV的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冬春季节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为突出,因此这两个季节成为该病的防控重点,值得大家关注。依据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34个发生腹泻的猪场病料中检出流行性腹泻感染阳性率为85%、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为44.78%、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7.88%,两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占30%。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从华中地区57个猪场送检的855份样品中检出流行性腹泻感染阳性率为58%、传染性胃肠炎阳性率为14%、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2%,其中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混合感染比例也较高。杨汉春教授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及浙江等地的15个猪场采取了腹泻仔猪的粪便207份、肠道组织27份,检出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阳性率为82.1%、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为5.6%、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4%,发现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以从生产母猪的初乳中排出体外。综合全国各地的检测结果证实,当前在临床上引发猪群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及猪轮状病毒(RV),这3种病毒在临床上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是导致目前病毒性腹泻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猪只在发生PEDV、TGEV、RV,3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时,因其造成猪只的抗病力降低,在临床上常会伴有圆环病毒、蓝耳病、伪狂犬病及猪瘟等病毒的共同感染,并可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使病原体多元化,常表现出仔猪腹泻综合征症候群,使仔猪临床症状表现更为复杂,发病率与死亡率加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24 h,有时长达4 d,多数时间在3~4 d内暴发并迅速传播,约经10 d达到发病高峰期,猪场一旦暴发该病,在短时间内很难清除,给今后的生产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吐、严重水样腹泻、迅速脱水。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或措施不当,5日龄内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15日龄仔猪病死率约达50%,>5周龄的猪死亡率虽然较低,但因腹泻造成肠黏膜受损脱落,对营养的吸收利用率降低,既使耐过,但其生长速度将受到严重影响,部分猪只成为僵猪,失去经济和饲养价值。育肥猪、成年公母猪发病几乎没有死亡,只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如饥饿疗法),都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因其存在长时间排毒现象(据监测,排毒时间最长可达6个月),给防控造成安全隐患。
2 临床症状
2.1 哺乳及保育仔猪的临床症状
<10日龄仔猪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粗糙、呕吐(含未消化的白色奶块)、排淡黄绿色或灰白色的水样粪便,气味腥臭;发病仔猪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有饥渴感,发病后2~5 d迅速脱水衰竭死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死亡率可高达100%,既使耐过的仔猪,因肠黏膜严重受损而失去饲养价值。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对该病的抵抗力明显增强。保育阶段的仔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喷射样的水性腹泻,粪便呈灰白或黄褐色,采取相应措施(饥饿、补充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抗生素等)一般5~10 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下降明显,后期康复时间较长,部份猪只因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失去饲养价值。
2.2 生长育肥猪的临床症状
中大猪发病时,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喜欢爬卧不起,体温正常或稍微偏低,呈喷射状水样腹泻,口渴喜饮,但脱水较快,消瘦明显,粪便呈黄绿、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饲料或细微的小气泡。如采取饥饿疗法以及补充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后,一般情况下5~7 d即可康复,腹泻停止后,很少复发,很少死亡。
2.3 母猪的临床症状
哺乳母猪常先表现出食欲不振或绝食,进而出现急性水样腹泻,排黄绿色或灰白色带细小泡沫的水样粪便,有部份母猪伴有呕吐症状;多数母猪体温正常或偏低,精神萎靡,经治疗后腹泻症状停止,但多数仍然食欲不振,出现便密,经约5 d食欲才逐渐恢复,但乳房萎缩,乳汁减少或完全无乳,少数临产母猪出现流产症状。
3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除外观上表现极度脱水外,一般无其他明显的病理变化,剖检后可以看出,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胃和小肠。仔猪肠胃膨胀,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出血;小肠轻度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明显充气,呈显透明或半透明状,肠道内充满泡沫状灰白色、黄绿色水样粪便;空肠、回肠绒毛萎缩、脱落,肠内膜变得粗糙;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个别病死猪肾脏肿胀、脂肪样病变,内含白色尿酸盐类物质。
4 临床诊断方法
确诊该病目前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RT-PCR法、荧光定量PCR以及LAMP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用免疫荧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及胶体金方法等检测病毒蛋白,用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病毒抗体。这些诊断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定性准确等优点,在临床上诊断效果比较突出。
5 防控措施
5.1 免疫防控
鉴于PEDV、TGEV近年呈高发态势,危害较大,通过对公母猪疫苗免疫是目前降低哺乳仔猪发病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把PEDV、TGEV二联活苗以及PEDV、TGEV、RV三联灭活疫苗列入常规免疫程序中。对公母猪进行普免时,即初免两次二联活疫苗,间隔期为15 d,再用灭活疫苗加强免疫两次,间隔期20 d。在高发疫区和高发季节,在普免的基础上,应对妊娠后期的母猪加强免疫,即产前20 d,再用三联灭活苗加强免疫1次。发病猪场初生仔猪可选择相应疫苗做喷鼻免疫,可以减轻仔猪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仔猪断奶后7 d再免疫1次弱苗或2次灭活苗。
5.2 环境防控
猪群要做到“全进全出”,谨慎引种,隔离分区饲养;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猪舍、猪栏要保持干燥,干净卫生,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同时注意保持光照充足,空气流通;饲养各区禁止人员、物品流动;每周全场消毒1次,产房和保育舍要尽量保持干燥,最好使用干粉消毒剂消毒,减少环境湿度,更有利于空气消毒。
6 对症治疗
保育仔猪和中大猪预防用药,主要选择中成药,如白翁散、止痢散等,配合细胞因子制剂、生物制剂(如排疫肽、抗菌肽、转移因子)、溶菌酶等,饲料中可以长期增加微生态制剂,以增强猪肠道有益菌的占位优势,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发病期间,保育仔猪和中大猪一旦发病率>40%,首先采用饥饿疗法,即停止喂料,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葡萄糖、补液盐以及溶菌酶,饥饿1~2 d后,腹泻即可停止,第3天开始喂食,但多数猪只可能存在食欲较差,既使食欲较好,也只能饲喂平时料量的1/3,每d逐步增加,1个星期后恢复到正常饲喂量,饲料中额外再加入复合维生素B、微生态制剂。对于腹泻较为严重的猪只,可选择乙酰甲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注射液进行肌注,一般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腹泻后出现便密和采集量较差的,可以肌注复合维生素B,增加食欲。
针对哺乳仔猪的防治和治疗是防控该病的重点和关键。哺乳仔猪发生传染性腹泻,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下,病原微生物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对肠黏膜造成损伤,引发肠黏膜水肿,并产生大量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体液循环,引发猪体自体中毒,同时由于肠道发炎,肠道内的内容物不能被吸收利用,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及分解,产生大量的酚、胺、吲哚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进入血液,进一步引起猪只多器官中毒衰竭而死亡;由于腹泻,机体的水分、矿物质大量排出体外,造成细胞严重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去平衡,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引起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母猪发生腹泻后,母乳中含有有害物质,仔猪吸食母乳后,造成腹泻;部份母猪腹泻后,出现无乳现象,仔猪因缺乳饥饿而亡。根据以上所述死亡原因,建议按照抑制病原、中和毒素、补液强心、提高免疫力的原则实施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仔猪出生后,未吸食母乳前,灌服经增菌处理过的微生态制剂(如金葵花九仔康),1 h后再让仔猪吸食初乳,24 h后再重复灌服1次;出生当天鼻腔滴注PEDV、TGEV二联活疫苗半头份,3 d后伪狂犬病活疫苗喷鼻半头份,同时肌注补铁,另一侧肌注5%头孢喹肟0.5 mL。对于发病仔猪,日龄>10 d,强行断乳,采用人工乳替代母乳,人工乳中加入微生态制剂,最初几天要人工辅助饲喂,4~5次·d-1,每次20~40 mL·头-1,仔猪能自主吸食后,每d饲喂5次,并逐步添加教槽料。对于日龄<7 d的仔猪,先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先灌服增菌处理过的微生态制剂(如金葵花九仔康),6~8 h后再重复1次。如母猪无乳,给母猪催乳后仍然无乳者,应挑选健康、奶水充足的母猪进行寄养,也可对仔猪进行人工哺乳,5~6次·d-1,10~20 mL·次-1,一般灌腹2 d后,仔猪就能自由吸食。对于脱水严重的仔猪,进行辅助治疗。选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300 mL,加入5%碳酸氢钠20~40 mL,维生素C 5~10 mL,静脉或腹腔注射,1次·d-1,连用3 d,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