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羊梭菌性疾病及其防治策略
2018-03-18李维
李 维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德惠 130300)
羊梭菌性疾病,是以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和羔羊痢疾为代表的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致病菌所致的一类疾病,这类病在临床症状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容易混淆,且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现简要加以分述,以利区别。
1 羊快疫
以6~18月龄羊只多发,是危害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1.1 病因
病原是腐败梭菌,常以芽孢形式存在,经消化道感染,平时很少发病;在秋冬和初春季节,气候骤变,阴雨连绵,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诱发病菌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导致发病。
1.2 病症与病理
病羊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倒地死亡。病羊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胀,腹痛,口流血色泡沫,粪便带有黏液或黏膜间带血丝,最后因极度衰竭昏迷,通常于数小时至1 d内死亡。剖检见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显著;前胃黏膜脱落;肠道出血;肝脏有黑红色坏死灶;肺脏淤血、水肿;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咽部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胆囊多肿胀。
1.3 防制策略
加强防疫措施,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发病羊只可对症治疗(如给予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当疫情严重时,将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可减少或停止发病。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三联四防灭活疫苗(油乳剂)。
2 羊肠毒血症
以2~12月幼龄羊和肥胖羊多发,是危害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又称软肾病。
2.1 病因
病原是D 型产气荚膜梭菌,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当饲料突变,或春末夏初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期,病菌在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发病,多呈散发。
2.2 病症与病理
多发病突然,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后便很快死亡。一类以搐搦为其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去为其特征。搐搦型和昏迷型在临床诊断症状上的差别是吸收的毒素多少不一导致的。剖检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饲料;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肿大、质脆,胆囊充盈肿大2~3 倍全身淋巴结肿大。心包常扩大,内含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左心室的心内外膜下有多数小点出血;肺脏出血和水肿;胸腺常发生出血;肾脏易软化似脑髓状,称软肾病,肾皮质坏死;脑和脑膜血管周围水肿,脑膜出血,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2.3 防制策略
加强饲养管理,不宜随便更换草料。当发病严重时,将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接种羊三联四防疫苗。
3 羊猝疽(羊猝击)
主要危害1~2岁绵羊。
3.1 病因
病原是C 型产气荚膜梭菌,经消化道进入小肠内繁殖,产生β毒素,引起发病。本病冬春季节多见于低、沿泽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3.2 病症与病理
潜伏期甚短,病程短促,常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症状类似羊快疫。剖检病死的成年羊可见严重的肠道和胃炎,小肠有溃疡和出血,胸腔、腹腔和心包均有积液。羔羊肠道出血特别严重。
3.3 防制对策
参照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4 羊黑疫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以2~4 岁营养良好的肥胖羊只发病最多。
4.1 病因
病原菌B 型诺维氏梭菌,被羊采食后,此菌由胃肠壁进入肝脏。当未成熟的游走肝片吸虫损害肝脏时,该处的芽孢获得适宜的条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发病。
4.2 病症与病理
病症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极为类似,无食欲,呼吸困难,体温约41.5 ℃,少数病程可达1~2 d,一般不超过3 d。病尸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黑色外观;胸部皮下水肿,浆膜腔有积液,心包扩大,内有积液;腹腔液稍带红色;肝脏充血肿胀,有一个或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界限清晰,可达2~3 cm,切面呈半圆形。
4.3 防制对策
隔离病羊,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治疗;其它羊只转移至安全处,全群用药控制肝片吸虫感染;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注射三联苗或五联苗,免疫期1年。
5 羔羊痢疾
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3日龄发病最多。
5.1 病因
病原是B 型产气荚膜梭菌,本病菌经消化道、脐带进入羔羊体内,体弱、寒冷、饥饱不均等不良因素可诱导发病。
5.2 病症与病理
患羊剧烈腹泻,粪便恶臭,稠如面糊或稀薄如水,呈黄绿、黄白或灰白色,后期粪便含有血液。第四胃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溃疡,尤其是回肠,周围有一血带环绕,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脏常有充血或瘀血区域。
5.3 防治对策
本病发病因素复杂,应结合实施抓膘保暖、合理哺乳、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和药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控。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母羊的产前和产后管理,搞好消毒工作;每年秋季接种羔羊痢疾菌苗,或五联苗,一般在产前2~3 周接种母羊;可在羔羊出生后12 h内,口服土霉素等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