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制
2018-03-18张勇
张勇
(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非洲猪瘟(ASF)是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该病传播快,患猪以皮肤发红,有坏死性皮炎和内脏严重出血为特征。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非洲猪瘟病毒科的非洲猪瘟病毒属,为双股线性DNA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约200 nm,外包囊膜,内部含有数个共同轴心的同心圆结构。非洲猪瘟病毒仅能感染家猪和野猪,其传播媒介和保虫宿主为软蜱。
1 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DNA虫媒病毒,其保虫宿主和传播媒介为非洲钝缘蜱和游走性钝缘蜱。
一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带毒家猪就成为传染源,家猪之间的直接接触会造成本病快速传播。该病还可通过病猪血液、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工具、车辆等传播。
2 致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进入猪体后主要存在于被感染部位的淋巴结中,并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大量复制,经血液或淋巴液转移到其他易感部位和器官。猪感染该病后,一般在8h之内发生毒血症。
3 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患猪在不同的地区因感染剂量、病毒毒力、感染途径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在非洲感染猪多表现出急性型临床症状,死亡率极高。
3.1 最急性型 病猪无明显症状,突发高热后迅速死亡,病死率高达100%。
3.2 急性型 病猪持续高温,有的甚至达45℃,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卧地不起,全身皮肤发绀,耳部和腹部尤为严重,常见不规则出血斑和皮肤坏死。随着病情发展,病猪腹泻,排血便。该型病猪一般在7d内归于死亡。
3.3 亚急型 临床症状与急性型相近,其病程稍长,患猪症状相对轻微,病死率相对较低。
3.4 慢性型 病猪体温时高时低,伴发肺炎,皮肤有出血斑和坏死,感染母猪流产。患猪死亡极少,康复后终生带毒。
3.5 隐性型 该型主要发生于非洲野猪,感染猪几无临床症状,其体内病毒含量甚至无法检测,给非洲猪瘟防制带来极大困难。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和亚急型病猪严重出血,淋巴损伤,胃、肝脏、肾脏淋巴结出血、水肿尤为严重,其切面呈大理石纹样。脾脏严重充血、肿大,呈黑紫色,其质地脆弱,切面隆起。心肌柔软,心内外膜可见出血点甚至出血斑。肾脏可见点状出血,病情严重的胃肠、膀胱黏膜出血,肝脏和胆囊充血,肺水肿、充血、出血。病变淋巴结触片镜检,可见单核细胞核破裂,皮质区和髓质区呈现固缩的细胞核。
5 防控
5.1 疫病防控 禁止到疫区引种,避免疫病传播。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疾病的免疫工作,确保抗体滴度达标。
5.2 加强饲养管理 给猪提供优质饲料,做好灭蜱、灭蚊、灭鼠工作。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人员、工具、车辆进行严格消毒,严禁不相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圈舍。
5.3 应急处置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并报告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同时做好扑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