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待查病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2018-03-18贾伟华宋宁冯桂山袁胜芳刘祎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感染性淋巴瘤病因

贾伟华 宋宁 冯桂山 袁胜芳 刘祎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石家庄 050000);2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北保定074200)

据文献报道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可达200多种[1],迄今,国内外对FUO的病因诊断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依然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FUO的病因分布具有时间和地域差异。最新的FUO专家共识[2]提出了规范FUO的诊断流程,关注FUO病因随着时空演变的差异,研究FUO的诊断方法,对及早诊断、规范治疗,尤其是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1 FUO定义的演变

1961年PETERSTORF和BEESON首次提出FUO的定义[3]:(1)体温>38.3 ℃;(2)发热持续3周以上;(3)住院1周仍未明确诊断者。通过前2个标准可排除急性、自限性疾病,如常见的病毒性疾病,第3个标准给予1周的时间完成对发热病因的初步调查,满足以上3个标准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则纳入FUO的范畴。

1991年DURACK等认为FUO的定义应该更加全面[3],一些随着医学进展而发生变化的疾病应纳入其中,如HIV感染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随着血清学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诊断更加迅速,检查时间也相应缩短,遂将检查时间改为3 d,还将FUO分为4型:经典型、院内获得型、HIV相关型、中性粒细胞减少型。经典型FUO定义为:(1)多次体温>38.3℃;(2)发热持续3周以上;(3)经3次门诊就诊或住院3 d仍未确诊者。院内获得型定义为:住院至少24 h出现发热,而入院前无明显感染迹象,至少3 d未确诊;HIV相关型定义为:门诊HIV感染者反复发热持续4周,或住院HIV感染者反复发热持续3 d未确诊;中性粒细胞减少型定义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者,反复发热持续3 d未确诊。

2015年MULDER等[1]认为DURACK等的诊断标准中,3次门诊就诊与住院3 d所进行的检查内容有所差异,不同地区3 d所进行的检查内容也有一定差异,因此认为确定检查内容比确定检查时间更为可靠,遂将FUO定义修改为:(1)至少2次体温>38.3℃;(2)发热持续时间≥ 3周;(3)无以下免疫缺陷:包括发热开始前3个月内中性粒细胞减少≥1周、艾滋病病毒感染、低丙球蛋白血症、使用10 mg强的松≥2周;(4)经详细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心肌酶、铁蛋白、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蛋白质电泳、尿液分析、连续3次血培养及尿培养、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检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仍未确诊者。

1999年我国发热性疾病研讨会上提出我国FUO的定义:发热3周以上,体温>38.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医疗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常规实验室检查的内容有所不同,1999年FUO的标准未对常规实验室检查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因此,在临床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未标准化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解决。

2017年我国专家[2]提出目前国际上关于FUO的表述已统一,建议我国统一这一概念的表述,鉴于我国最早使用“发热待查”一词进行描述,因此,建议采用“发热待查”这一命名。希望通过规范FUO诊治流程为临床医师诊治FUO提供参考,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实践,将FUO分为4类:经典型FUO、住院患者的FUO、粒细胞缺乏患者的FUO和HIV感染者的FUO。经典型FUO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口腔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在1 d内波动>1.2℃),经过至少1周在门诊或住院的系统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系统全面的检查应至少包括3大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培养、胸部X线片和腹部B超。且患者无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住院患者的FUO指:患者入院时无发热,入院后发热超过3 d,口腔测体温至少3次>38.3℃(或至少3次体温1 d内波动>1.2℃)。粒细胞缺乏患者的FUO指: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个/L);发热超过3 d,口腔体温>38.3℃(或体温1 d内波动>1.2℃);体液标本经培养>48 h后结果显示阴性。HIV感染者的FUO指:确诊HIV感染,住院患者发热超过3 d或门诊患者发热超过3周,口腔体温>38.3℃(或体温1 d内波动>1.2℃)。

2 FUO的病因构成

FUO的病因复杂,KNOCKAERT等[5]将FUO病因分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non-infectious inflammatory disease,NIID)、恶性肿瘤、其他疾病和未明热5大类,其中感染性疾病、NIID、恶性肿瘤为3大主要病因,FUO病因中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下降,NIID和未明热比例上升。

近30年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下降,从75.7%减至51.1%[6],但仍是FUO最常见病因[7-10]。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为细菌感染,其中又以结核病最常见,比例为16.2% ~ 32.5%[6,11-12]。结核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肺外结核构成比高于肺内结核[4]。但肺外结核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和隐匿性的特点,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应注意的是,考虑感染性疾病的FUO患者,血沉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提示粟粒性肺结核的可能。这可能与粟粒性肺结核可使肝脏出现亚临床损伤,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有关[1,3]。

近十年来FUO病因中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下降,从17%降至11%[6],以血液系统肿瘤多见,尤以淋巴瘤最多见[6-7]。高龄、脾大、腹腔内肿大淋巴结是预示FUO患者淋巴瘤可能的独立危险因素,乳酸脱氢酶与淋巴瘤的预后相关,肾功能则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8]。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脾肿大常见,脾切除病理检查可作为诊断淋巴瘤的重要手段[14]。FUO相关的实体肿瘤主要是肾脏、肺脏和结肠肿瘤,以FUO为首发表现的良性和恶性结肠肿瘤相对少见[15]。

近30余年来FUO病因中结缔组织病构成比增加,从11.5%增至22.0%[6],最常见的是成人Still病[12],且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西方人口中,最常见的是成人Still病、大血管血管炎(包括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所占比例依次为5%、5%、3%、2%[9],非西方人口中,最常见的是成人Still病、其次是未分类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占2%[9]。

3 FUO的诊断方法

FUO病因复杂,应充分利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侵入性检查等整合分析诊断线索。

3.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基础,大多FUO患者仅以发热为表现,伴随症状少,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仍可提供隐匿线索,尤其是起热时间等相关发现有重要意义。

申晓东等[16]的研究表明起热时间与FUO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关联,下午(13:00-18:00)发热提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夜间(18:00-24:00)发热提示结缔组织病可能性大,淋巴瘤常为凌晨(0:00-6:00)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表现为发热时间绝对不规律,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

TAKEDA等[17]的研究表明FUO病因诊断最相关的关键特征是关节炎,其次是宫颈淋巴结病变、缺氧和眼部症状。其中最重要的诊断特征是关节炎,这是诊断NIID的特殊线索。宫颈淋巴结病变患者应警惕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有眼部症状的患者需关注系统性疾病的可能,尤其是NIID。临床上发现上述线索应注意NIID、恶性淋巴瘤的鉴别。

3.2 实验室检查目前国内外关于FUO病因诊断的实验室检查尚无统一的标准,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检验指标被发掘,诸如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 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对FUO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指标的合理联合对FUO的诊断也是大有裨益。

PCT稳定性好,不受免疫状态或激素影响,细菌感染后4 h就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6 h达高峰,严重细菌感染时可升高1 000倍以上,且与严重程度正相关,病毒感染时其水平无明显升高,风湿性疾病活动期与静止期PCT水平无明显差异,是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对感染性FUO的诊断有重要价值[18]。细菌感染性发热与病毒感染性发热的PCT最佳截断值为0.575 μg/L,全身性细菌感染与局部细菌感染的PCT最佳截断值为2.145 μg/L[19]。还需要关注的是,侵袭性真菌感染通常是细菌性脓毒症延长抗生素治疗后的并发症,脓毒症晚期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刺激大量的抗原产生引起免疫麻痹,可能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时PCT的低水平。干扰素是控制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侵袭性真菌感染时γ-干扰素升高可抑制血清PCT水平。因此,危重患者出现轻度PCT升高,达到1 μg/L左右时,要警惕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可能[20]。

hs-CRP超过3 mg/L提示存在慢性炎症,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且持续时间与病程相当。hs-CRP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病情监测有一定价值,恶性肿瘤hs-CRP水平更高,医疗干预后良性病例hs-CRP较恶性病例大幅降低[18]。有研究[21]显示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中,CRP水平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NAKAMURA等[22]的研究表明软组织肉瘤患者hs-CRP水平高于良性软组织肿瘤患者和健康者,且CRP水平升高提示预后较差,考虑可能与肿瘤生长诱发肿瘤周围的炎症,或癌细胞增加炎症蛋白的产生有关。

细菌感染尤其是脓毒血症时,SF显著升高提示疾病恶化和预后不良。成人Still病患者的SF水平可升高5~10倍以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SF亦显著升高。前列腺癌、肾癌患者血清SF明显下降而癌组织SF升高,肝癌、乳腺癌、急慢性白血病患者SF显著升高但在病灶切除或疾病缓解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18]。KIM等[23]的研究表明,FUO病因中感染性疾病的SF平均水平较低,血清SF水平预测由非感染性原因引起的FUO的最佳临界水平为561 ng/mL。SF对风湿性疾病诊断及活动有参考价值,对感染及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FUO患者中WBC计数<4 000/μL比白细胞计数为4 000~8 000/μL恶性肿瘤发生率显著升高,WBC计数高,NIID的可能性增加,未明确诊断的可能性降低[2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升高与肝癌、食管癌、肺癌等恶性肿瘤预后不良正相关[18]。

ESR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各种情况致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免疫球蛋白增多均可增快。ESR对恶性肿瘤也有诊断价值,FUO病因中恶性肿瘤患者ESR均>40 mm/h,ESR正常是排除恶性肿瘤的有力证据[24]。PCT、CRP、ESR、SF等的早期联合检测可提高成人FUO的诊断率。

外周血涂片检查对FUO的病因诊断有预测价值,FUO患者外周血涂片显示核左移、毒性颗粒、液泡化或非典型淋巴细胞提示感染性疾病的可能。非典型淋巴细胞提示急性病毒感染的可能,大量非典型淋巴细胞提示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性大。涂片显示大量未成熟的细胞或红细胞、血小板异常可能是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病的诊断线索,超颗粒嗜中性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等提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现有核红细胞提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可能[25]。

铁调素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固有免疫和铁代谢之间的桥梁,在铁代谢平衡中起核心调节作用,感染时铁调素升高,铁浓度减少,抑制病原菌生长,感染性疾病患者急性期铁调素升高,后期与PCT、CRP、SF、ESR、WBC同步下降;肿瘤患者铁调素升高,血清铁浓度降低,与癌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相关,是抗肿瘤防御机制的一部分,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铁调素水平持续升高,尤其是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时显著升高;动态监测铁调素对鉴别感染性发热和肿瘤性发热有诊断价值,但由于样本量少,无标准化的铁调素检测方法,并未提出铁调素诊断感染性或肿瘤性疾病的截断值[26],铁调素的临床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CRP>60 mg/L、嗜酸细胞<40 mm3、SF<500 mg/L,与FUO中感染性疾病独立相关,三项指标至少符合两项,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负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1.4%、92.3%、86.5%、95.2%[27]。

T细胞免疫斑点-结核试验(T-SPOT.TB):可用于潜伏结核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的诊断。诊断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84.4%,可用于各类结核的诊断,其诊断价值因肺外结核的部位而异,对骨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诊断的敏感性较高。T-SPOT对典型FUO的阴性预测价值可高达91.2%,有助于排除活动性结核[28]。

3.3 影像学检查在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所发现的诊断线索,可进一步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腹部CT、腹部超声,或者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PET-CT/PETMRI结合了PET和CT或MRI的功能,不仅可全身扫描,还可同时提供病灶的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很好地弥补了CT或MRI的不足。以下主要就PET-CT进行论述。

PET-CT的应用:PET-CT能反应体内葡萄糖代谢状态,在肿瘤、感染、非感染性炎性细胞等多种超代谢细胞中葡萄糖摄取增加,提示肿瘤和炎症性疾病,且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最大,其敏感性为72.2%~93.8%,特异性为57.5%~70%,对FUO的病因具有潜在诊断价值,PET-CT结果正常可使FUO最终诊断率提高36%,如结果异常可使FUO最终诊断率提高83%。PET-CT对FUO有诊断价值,FUO应用PET-CT检查的诊断效率、路径、经济学价值以及结果评估仍有待大样本量分析验证。

3.4 侵入性检查当上述检查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考虑某一部位、组织或器官病变时,侵入性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淋巴结活检是最常见的侵入性检查,淋巴结肿大患者,应行淋巴结活检,且完整切除活检优于针吸活检,颈后或锁骨上/下淋巴结,或者是肱骨内上髁淋巴结活检更有诊断价值,肺门、纵隔或腹膜后淋巴结活检确诊率较高,上述提及部位应优先选取。尽量避免颈前、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活检,因为这些部位通常被报告为“非特异性的炎症变化”,不能排除感染/恶性肿瘤[29]。

病变累及骨髓者,需行骨髓活检进一步确诊,可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骨髓活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骨髓涂片[30]。以FUO为表现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为阴性时,骨髓活检和骨髓培养可为阳性[4]。

3.5 诊断性治疗诊断性治疗应在不影响进一步明确病因的前提下进行,结合现有资料,对可能性较大的病因进行特异、足量、足疗程的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和抗寄生虫治疗。结核病患者体温开始下降的时间平均为治疗开始后的第(19±l0)天,最长的超过40 d,对高度怀疑结核病的患者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应延长至6周[31]。抗寄生虫治疗包括抗疟原虫治疗、抗血吸虫治疗、抗利什曼原虫治疗等。对非典型发热者,血检疟原虫阴性,结合流行区及流行季节,其他疾病无法解释,且疟疾不能排除,应尽早行诊断性抗疟疾治疗[32]。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高度疑诊血吸虫感染者,应用吡喹酮抗虫治疗,对于脑血吸虫病患者可结合CT、MRI等检查,MRI的检出率更高,且有以下特点:病灶大多位于顶叶;主要表现为炎性肉芽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与灰质比较);增强后为小结节样强化聚集成簇,对脑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服药2周后复查头颅CT或MRI,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者,则基本可以确诊[33]。黑热病诊断的金标准是找到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利杜体),如仅能检测到原虫的抗体,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可拟诊,抗原虫治疗后确诊。对发热、脾大、三系减低来自黑热病疫区的患者,在除外血液系统疾病后应尽早行原虫抗体及骨髓检查,对高度疑诊者,尽早行诊断性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脂质体[34]。

4 治疗与预后

FUO的病因诊断一直是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考验,在明确诊断前应尽量避免过早应用退热药物、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对于高度疑诊患者可采取诊断性治疗,进一步明确诊断。FUO的预后与潜在疾病相关,其死亡率依赖于潜在疾病的本质,明确诊断越晚预后越差。但FUO患者的整体预后仍较为乐观,5年死亡率在3.2%,51%~100%的患者可自愈[35]。

5 小结

FUO的病因复杂,仍是诊断难题,其病因诊断应从常见病入手,重视常见病的非常见表现,在完整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及运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选择侵入性检查、诊断性治疗进一步明确诊断。尽管通过多种检查手段,仍有部分FUO患者未能明确病因,探索FUO的病因诊断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感染性淋巴瘤病因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7》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