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管扩张方”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临床观察
2018-03-18王军生
王军生
(山西晋中市中医院,山西晋中030610)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中年妇女乳腺疾病中的一类疾病,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晕下或乳晕周围肿块,常伴有乳头凹陷或乳头溢液,或者有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等。发作时出现乳晕部肿块并逐渐增大,后期肿块软化形成脓肿,溃破后流出的脓液常夹杂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最后形成瘘管,不易愈合或反复溃破。此病发病率不高,国外文献报道约占乳房疾病的4.1%~5.5%[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抗感染和手术治疗,发病原因、复发因素仍然不能解决,病程长,易复发且常常导致乳房外形的损毁,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负担。我院采用中药复方“乳管扩张方”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0年 1月至 2015年11月期间晋中市中医院外科门诊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0例,均为女性,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1岁。一侧发病47例,占全部患者的94%。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1.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无哺乳史,有穿紧身衣或较紧胸衣习惯,或有乳腺挤压外伤史。②发病以一侧乳晕部或周围乳腺肿块,伴或不伴有乳头内陷,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病,可伴有乳头溢液。③临床症状以肿块周围或乳晕旁疼痛,皮肤发红,或伴有脓头为主要表现,溃破时可伴有发热。④可反复发作形成窦道,溢出物为脂性油状液体,伴有细菌感染时有脓性物分泌。⑤B超发现乳管扩张,组织病理学可明确诊断。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失眠多梦,舌红,苔薄白微黄,脉弦。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炎症早、中期选用以“疏肝解郁、活血散结”为主要治则的中药复方“乳管扩张方”进行加减,并根据病情配合使用中医外治法。内治法:治疗全程的基础方使用我院“乳管扩张方”。乳管扩张方以疏肝解郁、活血散结为治则拟定,立足于“疏肝解郁、活血散结”的治法,对《金匮要略》之小柴胡汤的加减进行规律性总结,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化裁药物组成乳管扩张方,具体药物组成有:柴胡、郁金、香附、当归、赤芍、生山楂、丹参、炮山甲、薏米、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溢液期加用收敛止血或利湿之药仙鹤草、茜叶炭、泽泻、茯苓;肿块期加活血化瘀、消块散结之药莪术、桃仁等;伴有明显红肿热痛症状加用蒲公英、半枝莲等药物。每日1剂,常规煎煮为200 mL,每次100 mL,饭后0.5 h口服。外治法:乳房局部肿块疼痛伴有皮肤发红灼热者,术前采用中医箍围法消肿,使病变范围局限。皮肤不红或暗红者,行乳痈外敷药物法。已成脓肿,患处疼痛伴皮肤红灼热者,行乳痈扩创术治疗,创口敞开不缝合,尽量少或不用药物或纱条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即可。外用药物:急性期用金黄膏外敷;慢性迁延期瘘管换药尽量引流通畅,不用、少用药物或纱条引流。最后可用生肌散收口。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我们采用注射用青霉素钠400万U(皮试阴性者)溶解于生理盐水100 mL中,每日两次静脉滴注,甲硝唑0.5%1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炎症较重者送药敏检验后确定抗菌药物。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血常规检查正常,局部红肿完全消退,肿块消失,创面愈合,超声检查炎性组织消失,无脓肿及炎性液体潴留。显效: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红肿完全消退,创面愈合,局部肿块缩小50%以上,超声检查炎性组织局限,无脓肿,炎性液体基本消失。有效: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红肿未完全消退,创面基本愈合,局部肿块缩小30%以上;或创面未愈合,但超声检查炎性组织已局限,炎性液体局限。无效:局部症状未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2.2 疗效观察
治疗组30例,治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治愈10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00%。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7,P=0.002)。治疗组治疗观察时间为 15~75 d,一般为 15~45 d,平均(28±13.61)d;对照组治疗观察时间为15~75 d,治疗常延长至3个月以上甚至半年。治疗组治疗后复发2例,占6.67%,对照组治疗后复发4例,占13.3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疏肝解郁、活血散结的中药方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型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西医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病变是以乳腺导管为中心,乳管内的淤积物是浆细胞乳腺炎的直接致病因素。先天因素或后天免疫反应、堵塞造成乳管不通畅,脂类物质堆积引起乳管扩张甚至破裂引发自体免疫反应,出现渗出、白细胞聚集吞噬脂类物质而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症状。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脂类物质聚集导致乳管扩张并引起无菌性炎症是浆细胞乳腺炎的共同特点。其中,脂类物质聚集是浆细胞乳腺炎的显著特征,而由此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中医古代文献未发现对本病有论述,20世纪著名老中医顾伯华将其命名为“粉刺性乳痈”,认为本病为先天不足,七情内伤,冲任失调,外感邪实所致。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治法也各有论述。文献中述及较多的内治之法可分为疏肝清热法、解毒和营法、化痰散瘀法、温阳托毒法。外治法有油膏外敷、箍围法、导管切开、挂线法等。浆细胞乳腺炎的中医病机可分为肝气郁结、痰瘀交阻、木郁土壅、肝郁胃热、热毒壅盛、气滞血瘀、寒凝血滞、痰瘀互结等,临床工作中以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为最多见。此病治疗上以“通”法[2]治其标,热毒宜清,痰瘀宜化,寒凝宜散,使气机通达,乳络通畅,以“补”法治其本。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均可以使用中医内治法治疗,根据疾病不同的阶段,治法上宜有所变通,以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法为主,急性炎症期可以在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法的基础上辅以清热解毒,标本兼治,采用中药复方“乳管扩张方”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效果最佳,常能促进炎症快速吸收,阻止病情发展。慢性迁延期采用中药复方“乳管扩张方”加减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可以减轻脓肿引起的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和减少因窦道形成导致的乳房外形改变。
临床证明通过理气活血确能改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症状,特别是在好发人群中,能改善其症状,降低其发病率。因此,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方法始终是中西医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系统的、全方位的临床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中医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方面发挥其优势,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破坏性小、复发率低,创伤小、愈合彻底,较之西医手术切除更能被患者接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临床实际看来,我院采用中药复方“乳管扩张方”加减联合中医外治法在早、中期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取得良好疗效,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