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特点与免疫
2018-03-18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羊瘟”,又称伪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在临床上以发病急、高热稽留、眼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为特征。该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该病是羊生产中重点防控的疫病之一,其发病率可高达90%~100%,死亡率可达到50%以上,OIE将其定为A类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近年来该病对畜牧业的影响有加重趋势。本文主要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增强人们对该病认识,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防控经验,促进羊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流行特点
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牛、猪等也可以感染,常为亚临床经过,山羊发病时危害较大。该病的传染源为发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易感动物可直接接触或经呼吸道飞沫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而感染。在老疫区常零星发病,当易感动物增加时可出现流行。
本病在1942年在科特迪瓦首次发生,并一直呈不断绵延的趋势,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非洲国家一直处于流行状态,阿拉伯半岛及大多数中东国家、印度也曾有过该病的报道,目前在亚非地区的40多个国家存在该病,我国的周边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不丹等国家出现过暴发,甚至有的国家反复暴发,2007年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出现该病例的报道,2013年11月底随着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在我国多个省份出现疫情,并造成较大的危害。据报道,2014年,我国先后有7个省市发生小反刍兽疫疫病,呈现有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蔓延的趋势;2015年17起疫情,上半年较严重,下半年呈散发情况,主要区域是南方山羊养殖区和北方的黑、吉两省;根据农业部官网统计,2016年共发生9起,分别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山西省太原市、新疆阿克苏地区、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广西南宁市横县、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银川市西夏区。该病逐渐避开区域限制,有不断扩散的趋势。
二、临床症状
羊发病较严重,体温高达41℃以上,高热稽留可持续3~5 d;发病初期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鼻镜干燥,口鼻流出脓性分泌物,口腔气味恶臭,口腔大面积出现炎症,后期颊粘膜病变较重,黏膜可出现坏死灶,严重的病例乳头和舌等处也出现类似病变。发病后常出现带血的水样稀便,脱水较严重。伴有消瘦、咳嗽,胸部听诊有明显的啰音,呈腹式呼吸。死亡前体温下降。羔羊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三、病理变化
结膜炎、坏死性口炎较为常见,严重者硬腭和咽喉部也可见。前胃很少受到侵害,皱胃常出现糜烂性病灶,病变部呈红色。整个肠道呈现糜烂或出血性病理变化,尤其在结肠和直肠的交界处常出现特征性的线状出血或斑马状条纹。淋巴结体积增大、肿胀,脾脏有坏死灶,上呼吸道可见出血斑。
四、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牛瘟进行鉴别诊断后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常采用的方法有病毒的分离鉴定、免疫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血清学方法等。
五、免疫
该病对养羊产业危害巨大,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对受威胁地区接种疫苗并建立免疫带,是防止该病流行和传入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家农业部2016年印发了关于《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的通知和总体策略,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除毗邻小反刍兽疫疫情国家的陆地边境县(团场)或沿边境线30公里范围内的免疫隔离带以外,力争全国达到非免疫无疫区标准。张毅,陈斌等2017年在《四川省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效果评价试验》中表明试验结果表明,四川省招标采购的小反刍兽疫疫苗能诱导羊只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游潇倩2017年在《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区域免疫试验研究》中表明,使用新疆天康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进行试验,免疫效果良好、免疫持续期较长和安全性能好等特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