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控

2018-03-18

兽医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出血点猪只猪群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一种不常见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和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类型猪瘟,其传播速度更快、更急、病死率更高,组织器官病变明显。该病1910年首发在东非,在非洲一直传播流行,后欧洲、美洲等有个别国家发生,虽然采取了较全面的防疫措施,仍有蔓延的趋势,我国于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是沈北新区发生疑似 猪瘟疫情,8月3日确诊为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又发生了几起疫情。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疫苗。该病对养猪业的威胁较大,流行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猪生产过程中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笔者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控进行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病原学

该病的病原体为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一种虫媒DNA病毒。自然条件下,非洲病毒可在软蜱中复制。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在患病猪体内不产生中和抗体,加之其抗感染机制复杂、22个基因型且易变异,所以该病的疫苗一直没有研究成功。

非洲病毒对环境、化学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高温较敏感,60℃条件下10min、55℃30min均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猪、康复猪、隐性感染猪和蜱;易感宿主:猪和野猪;传播途径:各种类软蜱是非洲病毒的保毒者和传播者,研究表明,在北美、南美、非洲均有软蜱能保存和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易感宿主通过接触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另外,吸血昆虫也可带毒、传播。

该病没有季节性。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5d,直接直接者为5~19d,经软蜱感染者一般不超过5d。发病率与死亡率因不同毒力的病毒感染而有差异,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死亡率达100%,中等毒力感染猪病死率一般为30%~50%,低毒力毒株感染猪只引起少量死亡。

三、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和急性型。最急性者无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者体温可升高到42℃,稽留热可持续4d,精神倦怠、食欲降低、不愿走动,全身衰弱;耳、四肢、腹部皮肤可见界限明显的紫红色或点状出血,可视粘膜潮红;有的发病猪只排血样粪便、呕吐。病程长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妊娠母猪可出现流产。

新疫区,病猪呈急性表现,死亡率达80%~100%。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亚急性型可见出血性临床症状,慢性型以呼吸困难、咳嗽症状为主,伴有消瘦、发育缓慢等症状。

四、病理剖检

剖检病猪可见浆膜、肾脏、肺脏、心内膜、心外膜、胃肠道粘膜、胆囊和膀胱粘膜等处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肺脏体积肿大、切面和气管可见泡沫样液体,脾脏体积肿大呈黑色、有出血点,有的病例可见梗死灶,淋巴结肿大,出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其发病与猪瘟较相似,需进行鉴别诊断,猪瘟剖检的特点是肾皮质颜色变淡,见有点状出血;淋巴结切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脾脏不肿大,边缘可见出血性梗死灶;喉头、膀胱粘膜出血点;慢性猪瘟可见回盲瓣、回肠、结肠处有“扣状肿”;公猪包皮积尿。

确诊该病需要在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方法有血清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试验(HAD)、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六、防控

目前,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适合预防的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异常死亡的野猪或家猪出现可疑症状需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按要求进行处理。

预防该病需要从消灭或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猪群的抗病力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引种检疫、对进出猪群或猪场的车辆、用具等进行消毒和杀虫,消毒剂可选择苯酚、去污剂、次氯酸、氢氧化钠、戊二醛、酒精、碘制剂等。灭蜱可选择杀虫药双甲脒、二嗪农、敌敌畏、除虫菊酯、伊维菌素、多拉菌素等。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补充充足的日粮、饮水,做好其他疾病的防控措施,提高猪只非特异性抗病力,降低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机率。

猜你喜欢

出血点猪只猪群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Mutually Beneficial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猪群平稳度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