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与防控

2018-03-18

兽医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布鲁菌病畜屠宰场

一、布鲁氏菌病的基本情况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又称为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布鲁氏菌病是我国人的二类传染病,也是家畜的二类传染病。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状况

(一)布鲁菌病的流行状况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态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方面未消灭布鲁氏菌病的国家和地区,布鲁氏菌病继续流行,另一方面已控制和消灭布鲁氏菌病的国家和地区,也出现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在世界范围内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处于逐渐蔓延趋势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布鲁氏菌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扩散蔓延,现在处于历史的高发期。

(二)当前布鲁菌病再次严重流行的原因

1.动物流动性增强。牛羊集中饲养、育肥,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牛羊长距离、大范围、经常性流动,致使布鲁菌病病畜、病原携带者随流动扩散病原。

2.我国缺乏真正的动物移动检疫制度。我国目前的检疫体制只是对出售动物做简单的临床检查,基层兽医部门出具检疫证明,动物就可上路长途运输,这样的检疫无法控制布鲁菌病的无症状带菌动物的移动,致使布鲁菌病很容易从一个地区蔓延或扩散到另一个地区。

3.忽视动物疫情监测。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20世纪80~90年代,布鲁菌病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由于没有执行布鲁菌病疫情的实时监控,即定期对布鲁菌病进行监测,导致疫情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情况。如果进行疫情监测,发现疫情回升,及时采取措施,就不会出现布鲁菌病现在的严重流行状况。

4.购买动物不做疫病检疫。动物养殖者为快速发展养殖业,大量从各地买入未经检疫的动物,致使动物疫病很容易从一个地区传入另一个地区。

5.动物发病后不采取任何措施。布鲁菌病发病后,以怀孕畜流产为主要症状,基本不死亡,动物养殖者一般不对发病畜群采取措施(发病动物隔离,环境消毒,流产物无害化处理等),导致发病地区环境严重污染,进一步感染人畜。

6.屠宰场现行的宰前检疫水准太低。屠宰场收购动物时不能检出布鲁菌病病畜和带菌畜,致使一些流产畜、血检阳性畜、因布鲁氏菌病或其他病淘汰的动物(可能携带布鲁氏菌)进入屠宰场,污染屠宰场及其周围环境,引起屠宰场的人员及与该屠宰场密切相关的动物养殖场感染布鲁菌病,甚至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7.基层兽医和配种人员缺乏相关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在动物难产助产、不孕症检查、动物流产诊疗,动物配种时不注意消毒、器械更换、流产物处理,致使布鲁菌病扩散,甚至感染自己。

8.我国现行的布鲁菌病检测方法落后。我国检测布鲁菌病的国标是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试管凝集实验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实验现已基本不用。目前检测布鲁菌病是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复核。这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问题,敏感性低导致不能检出全部的布鲁菌病病畜和带菌畜,特异性低导致在扑杀阳性畜时误把阴性畜当做阳性畜扑杀。在引进动物时用这两种方法检疫会导致引入带菌畜。

(三)布鲁菌病的复杂性

1.感染多种动物羊、牛、驼、猪、马属动物、野生动物和人等。人的易感性中等。

2.布鲁菌种类多,各种菌可交叉感染多种动物。

3.感染途径多,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交配、胎盘传播。

4.布鲁菌抵抗力强。在外界存活时间长,在肉、乳,污染的水、粪便、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

5.阴性感染比例高,多数只发生1~2次流产,以后不表现明显症状。容易被人忽视。

三、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对策

(一)无病地区的预防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入时,从无病地区引入并进行严格的检疫。

2.对畜群进行定期检疫和疾病监测。

3.畜群发生原因不明的流产时,应立即隔离病畜,对流产物污染的环境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流产胎儿和母畜进行血清学检验,如为布鲁氏菌病阳性则按病畜处理。

(二)污染地区的防疫措施

1.检疫净化(具备条件的地区或养殖场实施)。对奶牛、种畜(种畜场)进行定期检疫,病畜淘汰。血检阳性畜,数量少、经济价值不大的淘汰处理,逐步淘汰,直至全牛群均为阴性。

奶牛场检出的阳性牛,数量多时采取培育健康犊牛措施,母牛用健康种公牛精液人工授精,母牛产前、产后要对母牛体躯和产房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犊牛出生后,与母牛隔离,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1年内检疫2~3次,如检疫均为阴性,则可送入健康牛群饲养,如为阳性,则应淘汰。

2.免疫接种。对存在布鲁菌病的畜群(散养牛、羊)进行免疫接种。(1)猪布鲁菌2号(S2,猪种1型,1952年中监所选育)疫苗该苗使用安全,免疫效果好,可用于猪、羊、牛的免疫接种,可用注射(山羊25亿,绵羊50亿)、饮水或口服(羊100亿,牛500亿)等方法进行免疫,免疫期:猪1、羊3年,牛1年。在使用时,用猪2号疫苗对畜群进行全部饮水或灌服免疫,每年1次,连续3年,然后停止免疫,再对畜群进行检疫监测,阳性扑杀。或在每年免疫前进行血清学检测,扑杀血检阳性畜,免疫血检阴性畜,连续3~5年即可有效控制布鲁菌病的发生和流行;(2)羊布鲁菌5号(M5,羊种1型,1964-1970年哈兽研选育)疫苗:可用于绵羊、牛和鹿的免疫,免疫期:羊2年,牛1年。可用注射、口服和气雾等方法进行免疫,但疫苗对孕牛、泌乳牛及体弱牛,有一定接种反应,并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现很少使用;(3) A19:皮下注射免疫。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72个月),但毒力较强,怀孕牛使用会导致流产。仅用于奶牛,一般在犊牛配种前免疫1次即可(6~8月龄免疫),以后每年仅免疫犊牛。

3.加强消毒和兽医卫生措施。平时对牛舍、运动场、饲槽、水槽、奶具和管理用具,要定期消毒,特别是产房要注意消毒。

4.发生布病时进行病畜隔离,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流产物、胎儿无害化处理。环境彻底消毒;周围地区紧急免疫接种;做好人员的防护。、

5.当前我国布病防控存在的问题。(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个体阳性率表示,不能准确反映布病的流行情况,应该以世界上通用的群体阳性率表示更为科学;(2)缺乏全国范围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我国布鲁氏菌病的真正流行情况不清楚;(3)不进行免疫的地区,不是抽样检测,而是要对全部易感动物进行普查,淘汰阳性动物;(4)作为重大动物疫病,布鲁氏菌病发病(流产)应报告、诊断,确诊后按重大动物疫病处理(病畜扑杀、污染环境彻底消毒等措施);(5)加强检疫监管,严格控制动物移动。

(三)我国当前对布鲁菌病应该采取的措施

1.污染严重地区的牛羊,以免疫为主(包括奶牛)。

2.一般污染地区,奶牛、种用畜一般以检疫净化为主,或免疫加检疫净化。羊以免疫为主。

3.无病地区,如果邻近地区有病,应在与有病地区相邻地带建立免疫带。其他无病地区加强布鲁菌病的检测。

4.买卖牛羊时要加强检疫,用敏感、特异的方法检疫。

5.发生疑似布鲁菌病时,要上报疫情,病畜扑杀、环境严格消毒、尸体、流产物无害化处理。

(四)我国当前布鲁菌病防疫急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区别于屠宰检疫的真正动物移动检疫制度。在我国的不同省或地区间建立与国境口岸一样的动物检疫制度,规定在跨地区运输动物时不同动物应该检疫的各种疾病名录、检疫方法、确定具备检疫资质、能够出具检疫证明的实验室,在动物移动时,由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疫,合格方能进行跨地区移动。

2.注重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加强疫情的监测。

3.尽快改进我国现行的布鲁菌病检测方法,应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检测布鲁菌病。

4.加强屠宰场管理,规定不能进入屠宰场的动物名单,如布鲁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病畜、阳性畜,这些动物应由国家回收并无害化处理。

5.重视布鲁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将其例为我国当前的重大动物疫病名录,规定发生布鲁菌病必须上报,封锁疫区,扑杀发病动物并无害化处理,彻底消毒污染环境。

四、人布鲁氏菌病的防控

人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地中海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是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人的二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人可感染各种布鲁氏菌,感染人最常见的布鲁氏菌为羊种布鲁氏菌,其次为猪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

人的感染一般与职业有关,多见于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病畜,羊、牛及猪。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2.传播途径。(1)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的接触;(2)经消化道传染,如进食含布鲁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3)经呼吸道传染。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尘埃。

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临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于老年人和儿童。有些人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力。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7~60 d,平均两周。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

1. 急性。(1)表现寒战、发热、多汗。全身不适,无力,头痛,肌肉疼痛。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热,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常因大汗浸湿衣被;(2)关节痛。主要为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呈游走性,少数伴关节红肿。(3)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4)其它。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乳腺炎,孕妇可流产(少见),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2. 慢性。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常见症状有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关节和肌肉疼痛反复发作。

3. 隐性。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但是血检为阳性。

(三)诊断

1.有在流行区居住及来往史或接触病羊、牛史。

2.有间歇性发烧,多汗,头痛,肝脾大,乏力等全身症状。

3.骨关节的疼痛,尤以腰痛剧烈。

4.病变的组织学检查及脓液的细菌培养。

5.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在1∶100以上,并在治疗后下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或检查双份血清(发病初期和发病后期),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提示近期布鲁氏菌感染。

五、人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1.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畜及其产品,特别是在助产时接触胎儿、胎衣、羊水、阴道分泌物等。预防和控制人布鲁氏菌病关键在于控制动物的布鲁氏菌病。

2.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培训教育。在工作时要注意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前后工作服的更换,工作服、用具的定期消毒,工作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抽烟,工作后洗手消毒。

3.其他人员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来源不明的动物食品(牛羊肉、乳),动物食品要充分煮熟后食用,生熟食品餐具要分开。

猜你喜欢

布鲁菌病畜屠宰场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A special artist—Pigcasso
广西羊种布鲁菌病菌株种型鉴定及评价
反刍家畜瘤胃积食的中兽医诊治临床研究
东莞2018年减少11家生猪定点屠宰场
某县布鲁菌病的血清学监测分析
混凝沉淀-水解酸化-SBR工艺在某屠宰场废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
牛“青草胀”的治疗方法
四川绵阳将依法关停237家生猪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