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金贵辨治小儿遗尿经验
2018-03-18桂金贵
李 志,桂金贵
(1.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安徽 合肥 230031)
桂金贵主任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治疗小儿遗尿症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自拟遗尿方加减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婴幼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肾常虚,排尿的控制力尚未完善,遗尿属于生理现象。但年龄超过3岁的儿童频繁出现遗尿则常与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相关,肾气不足则温化蒸腾尿液功能失调、固摄作用减弱、膀胱失约发为遗尿[1-2]。
后天失养。脾主运化,肺司输布津液,患儿后天因调护喂养失当致脾虚不运则水湿难化;肺属娇脏,主一身之气,为气化之主,司津液输布,肺虚则津液转运输布失司,津液不得下承;脾肺两脏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先天之气难以充盈,后天之本失于所养,脾虚不运,肺失治节,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发为遗尿。
2 辨治思想
慎用温补,兼顾脾肾。《素问病机原病式》云“遗尿不禁为冷”,在遗尿诊治方面历来诸多医家善从下元虚寒入手,通过温补下元治疗小儿遗尿,常用菟丝子、煅龙骨、煅牡蛎等温补收敛之品。古代医家将小儿遗尿多归咎于肾虚寒侵,不过古今时代不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不一样。古代缺衣少食,多感受寒邪而致肾中虚冷,但今人小儿感受温热之邪较风寒之邪更甚。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药有寒热温凉,针对小儿遗尿不宜一味温补固涩,加之龙骨牡蛎煅制收敛之性虽强但过于温燥,用量过大难免有伤津之弊。临床除见遗尿外往往还伴随有口臭、纳谷不馨等脾胃症状,舌苔厚腻或花剥,加之胃不和则卧不安,此类小儿夜间睡眠也常难安稳,或梦中呓语,或夜梦纷纭,睡眠过深难以唤醒,尿床而自不知,此诸类症状皆与小儿素体脾肾常虚有关。
补中有泻,清利湿热。小儿阳气旺盛,活泼好动,感受外邪易从阳化热,若脾肾亏虚日久,则常滋生湿热,舌苔往往厚腻,舌红而脉稍数,尿黄而好汗出,纳食欠佳。因此,不要一味温补固涩,大用枸杞子、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肉桂等容易助湿生痰热,反而使得胃口败坏,脾运失健,更有甚者可见全身燥热难耐。要结合舌脉对症治疗,在兼顾脾肾的同时佐以薏苡仁、泽泻、车前草、茯苓以健脾渗湿、补中有泻,车前草、泽泻以渗湿利尿而热从尿出。自拟夜遗方加减。药用薏苡仁15g,狗脊10g,山药10g,石菖蒲6g,炒白术10g,茯苓10g,桑螵蛸10g,夜交藤15g,山茱萸10g,泽泻10g,车前草10g,益智仁10g,炒谷芽15g,远志6g。方中益智仁、桑螵蛸、山茱萸为性味平和之药,既能补肾又可固精缩尿,加之患儿夜间常做梦纷纭,睡眠过深,需依严重程度予夜交藤交通心肾,石菖蒲开窍醒神。此外,因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泛生水湿,下注为尿,故在补肾之余还需兼顾脾胃,可予炒谷芽、炒白术、山药健脾助运,使脾运得健,水湿难生,尿液化生有度,膀胱充盈可受,则遗尿次数可减少,症状得以改善。徐正莉等[3]认为小儿遗尿病机为湿热下注膀胱,膀胱失约而致遗尿,以舌红,苔白腻或黄腻为诊断要点,多表现为睡中小便自遗、唤醒困难,神志朦胧,尿黄味臭。当用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黄芩、滑石清利湿热,但黄芩过于苦寒,苦寒伤胃,故湿热明显才宜短期应用。
调养结合,注重疏导。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叮嘱家长,不能指责患儿,使患儿紧张,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小儿夜间遗尿的时间,及时唤醒患儿排尿,并在夜间8点过后控制小儿饮水的摄入,以此建立反射,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
3 案例举隅
张某,男,10岁,2018年5月6日初诊。夜间遗尿,1周3~4次,常于凌晨2点出现,体型肥胖,夜常做梦,不易喊醒,常说梦话,平时吃饭胃口欠佳,好吃薯条薯片等零食。查神志清,精神一般,体型肥胖,咽不红,心腹(-),舌淡胖有齿痕、苔黄腻,脉濡数。中医诊断为遗尿,证属脾肾两虚夹湿热,治当补肾健脾兼利湿热。药用薏苡仁15g,狗脊10g,山药10g,石菖蒲6g,炒白术10g,茯苓10g,桑螵蛸10g,夜交藤15g,山茱萸10g,泽泻10g,车前草10g,益智仁10g,炒谷芽15g,远志6g。颗粒剂水冲服,日1剂,连服7天。并告诫家长切勿再予小孩油炸食品,不可因尿床责备患儿,夜间2点按时唤醒小孩排尿。复诊遗尿次数减少为1周2次,胃口较前改善,睡中呓语已止,但活动量稍大则汗出如洗,测体温正常,查体可见舌淡胖、苔黄厚,脉数。前方去夜交藤、远志,易炒白术为生白术,加浮小麦15g、糯稻根10g,1日1剂,连服7天。三诊,诸症皆减,夜间已能自觉起床排尿,查体见舌淡苔薄黄,脉微数,效不更方,连服7剂收功。
4 体 会
小儿遗尿,脾肾两虚夹有湿热者多为常见,治疗时无论温肾助阳、收敛固涩还是平补平泻,固精缩尿,都应兼顾脾肾,总以补益脾肾为本、清利湿热为标,肾气得充则遗尿可止,湿热得泻则诸症可除。